在摄关时代,当天皇活到二十多快三十的时候,就会把位子传给尚且年幼的太子,而自己则出家做和尚,即为上皇,通称某某院。上皇上面还有法皇,就是天皇的爷爷,同样也是和尚——天皇打算通过这种办法来增加自己的战友人数,然后来压制藤原家的势力。
也就是说,摄关政治跟院政政治两者的本质,其实是天皇母系一族与父系一族之间的斗争。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显然还是摄关政治更胜一筹,因为即便爷爷孙子齐上阵,可皇权依然只是个名分,藤原家还是牢牢地把持着一切。
于是这就让另外的一拨人愤怒了,那便是京都的其他贵族与地方的豪强们。
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日本的土地制度变革。
且说在当年菅原道真跟藤原时平这两位的改革后,日本土地的私有制算是被确立了下来,不仅朝廷承认土地可以私有,同时也规定一切新垦土地归开垦者所有,而拥有土地者则被称之为领主。
如此这般一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各地的领主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冒了出来。
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开发了土地,就成了财主,你当了财主,那随之而来你的安全也就成了问题,毕竟这世道不是什么人都愿意靠自己本分的劳动来发财的。
那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产和家人,就必须要有武器,有了武器还不够,因为你不能一个人拿九把刀,所以还得招募保镖,来保护自己的田园。
这保镖,在日语中被叫做“侍”,也就是武士,俗称打手。
可以说,武士最初出现的意义,是为了保护领主、土地以及农民。
而那些拥有相当武装力量的土豪领主,包括很多国司在内,其实也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武士,不过为了跟普通看家护院的武士加以区分,一般我们称之为武将。
或许很多人会问,这跟藤原家的摄关政治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当然有关系。
因为土地私有制的深入,从而导致了武士的出现,而武士的出现,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那便是中央政权的名存实亡。
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中央为了掌管地方而派了国司,国司在代替朝廷管理那非常有限的土地的同时,又通过自己开垦的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私有领地,而且还招募了大批给自己看家护院的私人武装力量,他们自己也从原先的钦派地方官转变成了手握雄兵的武将。这样一来,朝廷在地方还有何权力可言?也别管摄关政治还是院政政治了,中央的一切政令在地方都名存实亡,只有武将,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这种因土地私有而导致的权力分散,既是一种进步的象征,也是动乱的根源。
当然,动乱那是后话了,现在要说的是,因为武将的出现,使得天皇想要搞掉藤原家不再需要单纯地拼爹了,他们还可以拉拢武士来做自己的战友,毕竟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那么藤原家是否也能通过地方势力来扩大自己的阵营从而加强摄关政治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很难。
原因有二:第一,在日本,天皇是拜出来的,是神,除了极个别的疯子,没有人会想到以人类的身份来挑战皇权;第二,这年头谁都不比谁笨,我有土地有士兵,凭什么还要给你藤原家当枪使?
就这样,武士崛起了。
或者说地主崛起了。
在崛起的过程中,有两大氏族脱颖而出,一家平氏,一家源氏。
虽然看起来势单力薄只有区区两族,但实际上全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事实上截止到平安时代后期,这两家光是直接用平源名号的分流就有几十上百的,还不包括改姓其他的支流,同时不仅在京城举足轻重,而且还遍布了日本各地。
在这几十上百家人里头,有两位最终脱颖而出,一个叫平清盛,一个叫源赖朝。
这两人都出身北面武士,所谓北面武士,指的就是天皇的直属武士,他们除了拥有领地之外,还和中央有着各种瓜葛。
其中,平清盛在仁安六年(公元1167年)当上了太政大臣,虽然在此之前他就已经掌握了全日本的大权,靠着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条千古真理凌驾在了整个皇家之上,但这一回的加官晋爵,不仅使得他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当时日本的第一人,也让整个平家跟着一起飞黄腾达了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平氏政权时代,仅是京都三条地带,就住着平家出身的大小官员170余户。当时平家官员出行都要清道,不仅不允许人阻挡去路,还要保持一条街安静整齐,即便有婴儿啼哭,都要问责基层官吏。
对此曾有人非常不满地反问说,小孩哭闹乃是人类天性,你平家再厉害再不讲理,可总也得让人活吧?
被质问的叫平时忠,倒也实诚,大大咧咧地回道:“这年头,只有平家的人才是人。”
嚣张到这个程度,那就肯定要遭人嫉恨了。
祗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如沧桑。
和所有盛极一时的政权一样,由平清盛一手缔造的平氏政权,终究也没能天长地久。
自治承三年(公元1179年)前后起,在诸武将的带领下,日本各地就掀起了各种各样以推翻平家为目标的兵乱。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八月,一个33岁的年轻人,宣布自己和当时日本的实权统治者平家政权正式开战,之后,他率领了一支军队,从利根川左岸的国府台(今千叶县内)出发,向对岸的武藏野发起了进攻。
五年之后,他的弟弟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和平家残兵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开打不过半日,平家就几乎全军覆没,平氏诸将纷纷跳海自尽,当主平宗盛及其妻儿也被活捉。至此,平氏政权宣告覆灭。
弟弟的名字叫源义经,堪称日本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武士。
而哥哥,则是我们之前提过的那个源赖朝。
源赖朝,说起来也是个苦孩子,他爹叫源义朝,当年曾经起兵反抗平清盛,结果没打赢,自己死了不算还连累了老婆孩子,源赖朝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去了伊豆群岛关禁闭——这地方虽说现如今乃是风景优美的旅游点,但在当年纯属不毛之地,系流放犯人的不二之选。
伊豆群岛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个春秋,起兵那年他都已然三十好几了,你说他是虚度十几年春秋也好在孤独中磨炼了自己也罢,反正源赖朝率领的源家军节节进军,并且最终打灭了平家,取得了胜利。
平氏政权覆灭后不久,天皇便赋予了源赖朝任免诸国守护的权力,也就是全日本国司的任免,被集中在了他一人手中,说得再直白些,就是全国的土地分配,从此以后便由源赖朝一人说了算。
尽管是如当年平清盛一般独掌了大权,但他却并不满足。
这或许跟早年被流放的经历有关,总之这家伙是个相当没安全感的人,总觉得虽然自己终于站在了顶峰,可如果光靠一人之力的话,兴许就会有那么一天跟盛极一时的平清盛一个下场,因此必须要确立一种制度,一种能够将武士或是说源家治世合法并长久化的制度。
所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源赖朝开始推行起了一种全新的治世模式,那就是将国家的统治模式分为简单的两部分:土地和武士。
自己管理天下的武士,天下的武士用刀枪来保护并统治天下的百姓,百姓在土地上生产,养育整个国家和民族。
其实任何时代的武士政权,其核心就是上面的这句话。
建久元年(公元1190年),源赖朝被朝廷任命为右近卫大将,因为既有兵权又有政权,所以他在镰仓的府邸被称之为幕府。
“幕府”二字源于中国,要解释的话,大致就等同于军政府,事实上这确实是个很贴切的词,因为源赖朝以武士之身干涉中央政权,本身就属军人干政。
建久三年(公元1192年),应赖朝本人要求,天皇正式册封其为征夷大将军。
虽是老官新做,但却和以往的大不相同。首先,源赖朝当的这个征夷大将军,不是临时任命的讨伐军总司令,而是幕府首脑,换言之,这个官名的重点在于大将军而非征夷。
其次,征夷大将军的职责除了统领全国武装力量之外,还拥有在镰仓设立政府,主管全日本政务的权力,此官的设立,彻底把日本的行政权和神权给分开了,从那之后,但凡人事儿只归将军管,至于天皇,虽然大家仍然认可他是神的代言人,可人间的事情,他却再也难以插手了。
自此时起,日本不再需要贵族那糜烂的风花雪月,也不再需要天皇的神神叨叨。武士,唯有手握钢刀的武士,才是国家的主人。
一个新的时代,终于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