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喜二年(公元902年),时平召集了象征着当时日本和歌界最高水准的四个人:纪友则、纪贯之、凡河内躬恒以及壬生忠岑,然后命他们编写和歌集。
编撰的计划是这样的:四人工作小组先去各贵族家中搜集各种和歌藏本,然后把有万叶假名的部分统统改成平假名,再汇集成册,凑成一本书。
编纂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进行得相当顺利,但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诸编者们发现,自己苦心搜集来的那些和歌,基本上都是以恋爱为主题的。
本来是气势磅礴地准备亲手缔造传说,结果现在却成了情歌大全集,梦想和现实差距之大,让藤原时平很想骂人,但说脏话毕竟不解决问题,无奈之余,时平只得下令让手下的那群书生现编各种其他题材的和歌,以充实内容。
在经过了三年的努力之后,延喜五年(公元905年)四月十八日,浩瀚着作终于完工,这便是着名的《古今和歌集》。
该书总共收录和歌1100余首,包含了恋歌、祝歌、离歌、旅歌和咏季歌等共计13个种类。
成书当日,藤原时平带着样本进宫面圣,将其呈于醍醐天皇御览。
天皇看后非常满意,笑而称善。他不光满意书本身的内容,更满意序言里的一句话:“大和之歌以心为源,义广而情深。”
对于一名和歌爱好者,兼国家统治者而言,这话于公于私都相当对胃口。
数日后,醍醐天皇下圣命,要求贵族们在写汉诗的同时,亦要多多写和歌,此外天皇还表示,希望高级贵族们在平时也能用平假名来交流,这并没什么丢人的。
群臣闻讯后,立刻纷纷表示我们一直在用平假名,真的,皇上您要不信臣这就用平假名作和歌一首供您观摩。
因为上有所好而导致和歌大流行,醍醐天皇的儿子村上天皇时代还专门设置了和歌所,并编撰了《古今和歌集》的续篇《后撰和歌集》,而村上天皇的儿子一条天皇治世的时候,则编撰了《拾遗和歌集》,三本合称三代集。
与和歌一起流行的,当然还有平假名,自那之后,贵族们无论是通信也好写文章也罢,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这种曾被自己不齿的文字了。
《古今和歌集》之后,日本列岛涌现出了一大批用纯平假名写成的着作,除了前面说的三代集外,还有比如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记》、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以及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等。
因为这些着作里很大一部分是由宫廷女性所写,因此通常也被叫做女房文学。
而女房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源氏物语》。只多一句嘴,光源氏的原型,是嵯峨天皇的儿子源融。
尽管平假名托藤原时平之福而被发扬光大了,但严格说来却还是没有能登上最高殿堂。直至近现代,日本依然是一个汉字至上的国度,特别是战前,在很多正规的场合,比如天皇的圣旨里,仍是只有汉字和片假名,平假名一般是不用的。
所以南洋大臣张之洞说过,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
随着平假名的被广泛使用,日本列岛上也随即刮起了一股名为国风文化的旋风。
国风文化,也叫和风文化,虽然官方通常对它的诠释是一场将大唐文化加以本土(日本)化的文化改造运动,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场文化方面的独立战争,一场将日本文化从中国文化中剥离出来使其独立的战争,而遣唐使的终止和平假名的使用,正是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国风文化中的产物有很多,大致包含了文学、艺术、宗教、服饰、建筑和工艺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值得一提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知的,具体讲来有四样:和服、阴阳道、樱花以及日本刀。
还是老规矩,一样一样地说。
首先是和服。所谓和服这个称谓,其实是明治维新之后想出来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处处在和西洋列强较劲,说是模仿着洋人搞维新,但心里总是不肯服输的,总觉得自己国家也不是没有好东西。为了体现出日本的好,他们针锋相对地把一些东西刻意地给区分出日本的和外国的。因为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所以日本的东西也被叫做“和物”,比如和室,就是指配备了榻榻米等日式家具以及用日式装潢的屋子。
和服则是用来针对晚礼服、西装、衬衫、领带等西洋服饰的“洋服”的产物。在此之前,这种日本传统服饰的名称一般被叫做“吴服”或者“着物”。
为什么叫吴服?
这还要从邪马台时代说起,曹睿曾经送过数批工匠过去日本,这其中包括了一批织布方面的行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日本人才开始穿起了经过手工裁剪的衣服。
因为织布工匠们大多来自于中国南方的吴地,所以他们织出来的衣服便被叫做吴服,这批人在日本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用,后来还专门赐他们姓氏,叫做服部,就是专门做服装的部门。有个着名的忍者叫做服部半藏,他们家祖上就是中国跑日本来做衣服的。
所以你可以去看早年的和服,基本都带有强烈的中国江南风格。
到了奈良时代,也就是那段着名的全日本人民学大唐的岁月,某一年唐玄宗在接见某个遣唐使团的时候,赠予了他们大量的唐朝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所以几乎就是在当年,日本举国上下便全都开始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国风文化开始之后,跟别的东西一样,和服也进入了一个倾向于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趋势,其样式不断发生着各种改动,但高层所用的宫廷服饰带有隋唐风格的特色却已经成了定型,再变却也不离其宗,所以也被叫做“唐衣”。
唐衣有很多种,其中最极品的,叫做十二单。
所谓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而不是顾名思义的十二层单衣,说的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袿的服装,袿轻薄透明,多层袿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
当然,这是女装。
这种也被称为五衣唐衣裳的服饰,至今仍是日本宫廷规格最高的正装,当年更是如此,绝非一般人穿得起,就算是贵族家的小姐,有时候也只能穿穿五单六单,就是叠五层或者六层袿。
顺带一提,现代汉服和现代和服实际上是同一个根源下的两个分支,并不存在谁起源于谁的说法,事实上和服在后来还一度受到过西洋服装(主要是葡萄牙)的影响,它和日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东西。
接着是阴阳道。最早的起源是中国周朝的阴阳五行学,飞鸟时代之前就被传入了日本,然后结合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朝鲜半岛传来的佛教以及中国传来的儒家思想、风水学等,杂烩成了一种新的东西,即阴阳道。
在近代科学尚未导入日本的那个时代,阴阳道堪称是无所不能的,从测天气到看风水,从算国运定历法到杀妖孽于无形,几乎样样都能用上阴阳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王公贵族的欢迎。
玩阴阳道的人被称作阴阳师,而提起阴阳师,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那个安倍晴明了。
此人生于延喜二十一年(公元921年),正是国风文化席卷全日本的时候。
之前也说过了,他应该是阿倍仲麻吕的子孙,看了从吉备真备那儿弄来的那本《金乌玉兔集》之后,一跃成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三百年后三百年无人能够超越的超级大神棍,然后通过自己的神力加努力,再趁着国风文化运动的这股风,将原先不过是洒圣水跳大神之类小把戏的阴阳道,发展成了敢和日月争青天的神之学问。
安倍晴明的神迹有很多,比如天元二年(公元979年),那智山(和歌山县内)出现了一只危害人间的天狗,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满朝战将无人是其对手,为了国家安泰,晴明奉旨出山,以一招五行封印将天狗收服,关进了结界之中使其永世不得超生。
再比如曾经有一次,有一个年轻的公卿挑衅地问晴明,既然阴阳术如此厉害,那能不能用其来杀死一只庭院里的青蛙?
晴明微微一笑,随手摘下了一片树叶,一番咒语之后,叶子突然就四分五裂,而那只青蛙也顿时如那片叶子一般,浑身裂开而死。
还有一次,有一个阴阳师下了战帖,要求和安倍晴明御前斗法,也就是在天皇面前比个高低。
天皇一听说有这热闹看,当然忙不迭地就把两人叫进了宫,还本着独乐不如众乐的心态顺手拉来了一帮大臣一起来围观。
斗法的主题很简单,叫隔板猜物。天皇事先让人偷偷地把十五只蜜柑放进了一只箱子里,再盖上盖子,然后拿到两人跟前叫他们猜里面是什么,并且声明胜负只此一次,谁要是输了,就拜那个赢的人为师。
话音刚落,前来挑战的那个法师就拍地而起:“回禀陛下,这箱子里装的是蜜柑十五只。”
虽然当时在座的所有旁观者,包括天皇在内,大家都衷心希望安倍晴明能够胜出,可现如今被那人那么一抢答,就算有一百个不情愿,这胜利也只得属于挑战者了。
但是晴明却不慌不忙,双手结印念念有词了一番之后,微微一笑:“陛下,箱子里是十五只老鼠。”
挑战者闻言哈哈大笑,说出了几乎每个反派临死前都会说的标准台词:“安倍晴明,这一次你输了!啊哈哈哈!”
就连天皇也万般无奈地摇着头表示这箱子里是橘子,安倍卿,看来你只能拜师了。
晴明仍是微笑:“陛下,那就请您打开箱子吧。”
天皇觉得事已至此,那就干脆让晴明输个明白吧,于是叫人打开了箱子。
箱盖刚一揭开,一群老鼠吱吱地叫着便从里面窜了出来,不多不少,正好十五只。
这正是刚才安倍晴明作法,将那橘子变成了老鼠。
该故事流传于日本的平安时代中后期,而数百年后诞生的中国名着《西游记》里,也有类似的桥段,那就是车迟国斗法——蜜柑在当年的日本属稀罕物,一般被当作是珍贵药材,其价值未必亚于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而老鼠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人喊打的有害之物,差不多等同于那“破烂流丢一口钟”了。
在这里我并非是想说谁抄袭了谁,我的意思是,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思维,本身就具备着无数共通之处。
关于安倍晴明的故事就暂且说到这里吧。
其实上述所说的那些,唯一被记载于正史的,只有在天皇跟前封印天狗一事,其余的大多只见于各个时代的各种物语小说,或是被后辈阴阳师们用来显摆而口口相传的神话。
事实上安倍晴明之所以能在近几年里漂洋过海名声在外,主要是缘于日本着名作家梦枕貘所着小说《阴阳师》。
说完了阴阳道,接着来说樱花。
樱花如今已然是全世界都公认的日本象征,即便戴眼镜穿西装的诸学者反复强调皇国的国花乃是菊花,但依然有无数人(包括日本人)前赴后继地错把樱花当国花。
樱花的起源地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境内,何时传入日本至今已然不可考(也有认为是列岛原产物),因为开花的时间是在春天,正好是准备播种开耕的时节,所以在上古时代的日本,樱花被当作是稻谷之神的居宿所在,也是农业的象征。
从上述这段话你就可以知道,在当年,这农业之花绝非是以不食五谷自居的半仙皇家所青睐的东西。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奈良时代,日本上层社会里最流行的花是梅花,王公贵胄们如果要以花为主题吟诗作赋,最佳的选择通常都是梅花。据不完全统计,在奈良时代,比较出名的咏花和歌约160余首,其中写梅花的,就占了将近120首。
为什么日本人会喜欢梅花呢?
难道你没听过这样一首歌吗?“梅花梅花满天下,象征着我们巍巍大中华。”
日本人喜欢梅花,除了紧跟中华品位的步伐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原因吗?
顺便插一句,当年的日本人,也很喜欢牡丹。
国风文化之后,为了摆脱唐文化的影响,日本上下便开始找起了能够替代梅花的观赏品,找来找去,觉得符合既有日本特色又不失华美这一标准的,似乎也就是樱花了。
于是一下子风向大转,天皇开始赏起了樱花,而文人墨客们也都纷纷做起了与樱有关的诗词文章。
几乎就是在那一瞬间,樱花“啪”地绽放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当年的农业神花在登堂入室博得贵雅名号后,居然就此和庶民脱离了干系,在之后的七八百年里,赏樱花都一直是日本贵族们的专利,普通老百姓得以坐在花下喝酒赏樱,那已经是江户时代的事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闻名于世界的日本刀。
所谓日本刀,一般而言有两种含义。广义上,指的是产地为日本的刀具,哪怕是一把菜刀,只要Made in Japan,那就能称作日本刀;狭义上,则有个特指,指的是一种叫做武士刀的刀具,而这后者,正是国风文化时代的产物。
武士刀作为一种兵刃,其在冷兵器时代那华丽的江湖地位,是难以撼动的。
广义的那种日本制造的日本刀,其实早在古坟时代(3世纪中至7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现今还有文物保留。
经过鉴定后发现那把被称之为金错铭铁剑的日本刀铸造于5世纪前后,跟唐朝没有任何关系。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日本刀和唐刀之间就完全没有交集。
事实上在唐朝时候,很多中国造的刀被输入到了日本国内,因为和同时代的日本刀比起来,唐朝的刀确实有着很多它们所无法超越的优势,所以一时间备受日本人喜爱,很多刀匠也纷纷开始仿制了起来。
从唐朝直接进口到日本的刀,叫唐太刀;而日本匠人仿制的,则称作唐样太刀。
但是,无论是唐太刀还是唐样太刀,那都不是武士刀,因为前者都是直刀,而后者我们都知道,是弯刀。
在日本的国风文化时代,日本刀开始出现了风格明显的变化,不再一味地模仿中国刀剑而是开启了自己的原创,比如把刀身做成弯曲状,俗称湾刀。
湾刀之所以要弄弯,据说是为了方便骑马砍杀。
总之,武士刀和所谓的“唐刀”之间,虽然不能说一丝干系都没有,但真要讲前者是从后者演变来的,后者是前者的祖宗,是不对的。
国风文化的出现和流行,除了让后世的日本文化盛开出各种美丽的花朵之外,也给藤原时平的改革奠定了一层最初的思想理论土壤,亦让当时以及后来的诸权贵明白了日本未必要事事都效仿中华,中华也并非样样都是最棒最适合日本的,其实就是在开启民智,当然,被开启的并不一定是“民”。
然而,正当藤原时平既有理论又有实权准备大展身手的当儿,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将他击倒了。
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延喜九年(公元909年)四月,这位年轻的左大臣便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
民间一般认为这是菅原道真冤魂作祟——当年你一个回合赶我出了京城,现在我也投桃报李地一回合废了你的性命。
这种话,听过笑过也就行了。
虽然执政时期不过短短数年,但藤原时平所做的一切对后世的日本影响却很深,除去萌芽了国风文化之外,还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庄园整理令》。
这其实是时平延续了道真的土地改革方针之后,制定出的一部从法律上正式承认土地的私有,认可了地主的存在的政策。
该政策虽然在之后的两百年里被修改调整了数次,但终究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可以说,日本从中国所效仿来的那一套天下土地皆为国有的制度,到底还是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