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肯定是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千万别以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此交际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打发时间、建立联络、寻找合作伙伴,还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如故事中的威廉·逊先生,仅凭几天的交往,就从古斯先生口中获得大量的第二手专业资料,从而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小说《野狗天堂》。
当然了,向不同行业的人学习,并不仅限于了解一些材料,如果你是一个交际高手的话,你还可以了解到其他行业的基本知识、行情乃至于操作手法等。向对方讨教他那个行业的知识——他最拿手的知识。这样的话,你获得知识的效率很高,比自己慢慢翻书来得更快更专业。跟许许多多不同行业的人交往,并从他们口中获得许多重要知识,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深入了解并博学的人。这对你的人生是有着很大裨益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你该好好检视一下以往对待其他行业人的交往方法。你是否还在拿“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框住自己,抛开这种思想,让自己去在交往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东西吧!
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
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论语》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有时候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喜好也不相同,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你讨厌的,别人不一定讨厌。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都会犯这种错误。
宴客时,你是否常常会拼命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夹给客人,却没注意到客人的口味。你是否会用你喜欢的沟通方式与人交流,并会因为别人的不合作而闷闷不乐。教育孩子时,你是否总是喜欢用你自己的喜好去引导他。这些,就都是掉入了己所欲,施于人的圈套。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自居易,每当作好了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作为一名大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群众,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为后人传诵。
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也常常因为别人不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气愤不已。其实,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与众不同才是人与人存在的基础,所以,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于人,要允许别人与自己不同!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你认为对的别人不一定认同。对与错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人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对别人是不公平的,同时自己也会觉得不快乐。
一个人,周末的一天清晨,早上起来感觉空气很好,晨光灿烂,心情也特别好,就打开了音响听音乐,当时觉得这个音乐很好听,就把声音放大了一些,希望别人也能欣赏到。
可是,过了一会儿,对面的邻居来拍门:“你能不能开小一点啊?我们工作到很晚才睡觉的,难道大周末还不让人多休息一会儿吗?”这个人很尴尬,把音响声弄小了,后来干脆关了。原本希望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却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原来,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
这个道理在各行业内都是通用的,举个例子,做商人,也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应该是“他所欲,施于人”。只有满足到使用的要求,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一种只考虑到自己需求的产品,一定没有市场。
和己所不欲,施于人比较起来,己所欲,施于人的做法,常常是出自善意和好心。但可能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不禁令人苦恼,究竟该怎么办,才能让做事既讨别人欢心,又让自己愉快呢?
有四句话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就会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的不愉快。
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你就会想到很多原来不曾想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因为别人不是你,所以也就不可能和你的喜好一样,这就要求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的思维和空间。
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每个人是有独立性的,正是因为你独特的魅力,你才为大家所接受,例如,你喜欢粉色,你爱吃辣的,你热情洋溢,你性格外向……这都是你独有的地方,保持你独特的魅力,你将大受欢迎,活出精彩的自我。
做到了这几点,相信你一定会走出为人处世的圈套,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你在生活中将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细心,更加宽容。
有句英国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
这就是让我们要能易地而处,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适宜地回应其需要。不要以为他人是机器人,可以由你想怎样操纵就怎样操纵。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有一次,美国管理学家玫琳·凯参加了一堂销售课程,讲课的是一位很有名望的销售经理,玫琳·凯很想和那位经理握握手,她为此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和经理见上面,但经理却根本没用正眼看她,而是从她的肩膀看过去,看看队伍还有多长,甚至他似乎没有察觉自己正在和别人握手。玫琳·凯等了一个多小时,竟等来这种结果,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和伤害。
后来玫琳·凯自己也开始公开演讲,也有很多次机会站在长长的队伍面前,和上百位人士不停地握手。
玫琳·凯说:“每当我感到疲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次令我感到受伤的情形,然后我马上会打起精神,面带微笑直视握手者的眼睛,我还会说些比较亲近的话,我尽可能让对方感受到我的热情和真诚。只要是和我握手的人,我都会把他当做那个时候我最重要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立场而忽视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不然,你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相情愿”。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夫妻情侣之间的分歧、上司和下属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无法正确地理解和回应。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你可以收获得更多:多一份理解,少一点矛盾。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世界上那些不如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随时引发矛盾的导火线。
多一份博大,少一腔怒气。也许你还会为一件事情而耿耿于怀,甚至大动肝火,但是因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你将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细心,更加宽容。更加和善,你也会因此而心平气和,一腔怒气消散了,而同时你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
必要的时候把别人当成自己,或把自己当成别人。将心比心,进行一番换位思考后,你的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在真诚的宽容下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应学会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多给别人理解与关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人在江湖身由己
常在河边走,可以不湿鞋
有些人做错了事,满怀一腔仿佛言说不尽的苦衷,会说我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其实,这只是一种托词。
人虽然行走江湖,但身为什么不可由己?不由己,难道随波逐流吗?人在江湖,身可由己。只要一样淡泊,一样豁然,一样超越。
世间有很多诱饵,它们也许很美味,但是却要以你的人格作为交换,会彻底毀了你的一生。人们常抱着侥幸心理去违背自己一贯的原则,暂时换得一些好处。但可惜的是,短暂的喜悦之后,取而代之的,将是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高昂代价。
非淡泊无以明志。人若淡泊,便把利害关系看得无足轻重,没有人可以动摇他的志向,没有人可以牵制他、摆布他、利诱他。若是怀有了淡泊的胸怀,就会有超凡无羁的精神境界。自由可以使灵魂飞翔,没有什么可以牵绊。
豁然自是非凡。豁然挣脱了物的拘牵,把人放归一个宁静致远的境地。进不骄,退不馁,得不欢,失不忧。人生豁朗,更是一种天地任我遨游的状态。
超越,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同流合污是可耻的,随波逐流是可恶的,不能自主是可怕的。要想自己能够主宰命运,就必须超越别人给我们设置的种种物质和思想上的障碍。
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孪生的观念是“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而实际上,环境虽重要,但对人的发展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走在河边,鞋子湿不湿,要看你的脚踩在什么样的路上,踩在干燥洁净的路面上,怎样行走鞋子也不会湿的。如果你喜欢泥泞污秽,即使不在河边走,你照样会把鞋子弄湿甚至弄脏。我们的路是我们自己选的,更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的,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莲花是可爱的,可爱在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江湖虽险恶,但却未必不讲道义和廉耻。那些说得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来的人,很少出于本衷。江湖不由己,自己由己吗?难道自己不会悬崖勒马,浪子回头吗?
每个人自己心里都要有一盏灯,当江湖黑暗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照亮。只要自己心里光明,天下自无晦暗之世界。
人不能改变江湖,还不能独善其身吗?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关键在于掌控自己。
高举自制的大旗
物欲横流的世界,到处充斥着各种诱人的东西。
面对诱惑,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选择一次,虽然会得到很多东西,但是不经意间,失去的也许比你预料的要多得多。谨慎地向前迈出每一步,谨慎地作出每一次重要的选择,认真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面对金钱与权力的诱惑,千万要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诱惑对于人和动物都是难以抗拒的。北极熊是名副其实的北极统治者,在一望无际的冰天雪地里,它几乎没有什么对手和天敌,但是聪明的爱斯基摩人却能不费吹灰之力捕获到它。这都是因为北极熊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嗜血如命。这足以把它置于死地。
北极熊特别喜欢吃海豹,于是爱斯基摩人就杀一只海豹,把它的血倒入一个水桶里,用一把两刃的匕首插在血液中间,然后拿到户外进行冰冻,这样一个超大型的海豹血冰棒做成了。然后他们把带有匕首的冰棒丢在雪原上就可以了。
北极熊的鼻子异常灵敏,能嗅到好几公里以外的血腥味,它闻到爱斯基摩人丢在雪地上的海豹血冰棒,就迅速赶来舔食。由于冰棒冰凉无比,所以舔着舔着,舌头渐渐麻木了,但是它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样的美食。忽然血的味道变了,是新鲜的血液,而且带着温度。
由于新鲜血腥味的刺激,北极熊越舔越起劲儿,它并不知道这是它自己的血。原来,它已经舔到海豹血冰棒的中央部分,埋在中央的匕首划破了它的舌头,血冒了出来,但是它的舌头早已被冰麻木了,没有感到疼痛,可是它的鼻子还是很敏感,知道这是新鲜的血液,于是不停地舔下去,这样舌头伤得越来越重,血流得越来越多,其结果可想而知。北极熊失血过多,休克昏厥过去,爱斯基摩人就这样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捕获了北极熊。
可见,北极熊抗拒不了诱惑,所以导致了死亡。人也一样,你若抗拒不了诱惑,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过分盲目地看重短时利益。在他们眼里,成功对于违背原则的需要,犹如做生意需要资本一样,必须而自然。但是,他们终会发现,有时候违背做人的原则令他们失去的不仅是成功的机会,最为可怕的是,还会丧失人格,损伤自尊和自信。而一个失去了自尊和自信的人,是很难成就什么事业的。
所以,你永远不要想“只做一次就好”,有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到后来便会追求名利,不择手段获得成功。但实际上,即使名利与成功近在咫尺,哪怕它理应属于你,你对自己的背叛也会让你失去它。你既然有你的坚持,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始终保持诚实的高贵品质,并不容易。很多人往往在短期利益面前背离了诚实的正道,走上了歧途。要想抵制住投机取巧的诱惑,就必须重视、珍视自己的“坚持”与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时刻保持一颗“耻辱之心”,堂堂正正地做事待人。
在这个商业繁盛、规则转型的时代,投机与圆滑往往有用武之地,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并不多见了。可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坚持”的人就变得非常可贵,因为信任感的潜在成本非常高,而建立它却是相当漫长的。一旦你的行为让对方感到值得信任,那么很多事情就会变得轻松。反之,可能就是举步维艰。有了好的名声,你就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不想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所作为,更不想耽于迷失和堕落,就必须高举自制的大旗。学会了自制,自当受益匪浅。自制赋予我们冷静清醒的头脑,让我们在是非抉择的关头不至于做出错误的举动,留下悔恨。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求保护神,想把救自己于危难、解自己于倒悬的希望寄予它,殊不知,这个保护神就是自制力。自制力防止我们走向极端的毀灭。它宛如一座警钟,当我们站在堕落的悬崖边上时,及时地向我们发出警示,让我们得以在毀灭的边缘勒马收缰。
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7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说明。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财源。
妙!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地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花。经仔细辩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至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了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就使他成为了富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