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姆斯秘密档案
·全名:理查德·麦加拉·赫尔姆斯(Richard McGarrah Helms)
·生卒年月:1913年3月-2002年10月
·效力总统:约翰逊、尼克松
·党派:民主党
·在任时间:1966年6月30日-1973年2月2日
·离任后:1977年担任私人顾问,1983年担任总统战略力量委员会成员
·经历揭秘:“水门事件”后,坚持说中情局没有参与该事件,并以强硬的态度拒绝为尼克松遮掩“水门事件”真相,从而被尼克松免职。
从战略情报局到中央情报局
将赫尔姆斯称为美国中央情报机构的活历史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从“二战”时期就供职于情报协调局,后来又相继在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组、中央情报局任职,并成为中央情报局局长,经历了美国中央情报机构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
赫尔姆斯1913年3月10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拉德尔菲亚。他出身名门,外祖父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银行家,父亲是美国铝业公司的领导人之一。这样的身世使赫尔姆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赫尔姆斯在中学的最后两年,随家人生活在瑞士和德国,分别就读于瑞士的勒罗西中学和德国弗赖伯格的大学预科学校,学会了德语和法语。这为他之后掌握其他语言奠定了基础。1930年,赫尔斯回到美国,进入威廉斯学院学习新闻专业。在此期间,赫尔姆斯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度被评为最受尊敬的、最懂得随机应变的学生。1935年,赫尔姆斯毕业,应聘为合众国际社记者。由于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他被派到合众社柏林分社工作。虽然他年仅23岁又刚刚入行,但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他奇迹般地采访到了希特勒并进行了独家报道。1937年,赫尔姆斯到《印第安纳波利斯时报》的广告部任职,在短短的两年内,他就晋升为该报的全国广告经理。
1942年,赫尔姆斯应征参加海军,在美国海军预备队服役。当年9月,赫尔姆斯被分到纽约东海前线司令部作战部,任务是侦察监视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的行踪。由此,赫尔姆斯开始接触与情报有关的工作。
随后不久,合众社柏林分社社长弗雷德·奥斯纳邀请赫尔姆斯到战略情报局心理作战处工作,被他拒绝了,原因是他将创建自己的报馆作为终生理想,不想参加任何情报组织。1942年,战略情报局要求海军提供一个既懂德语又搞过新闻的人。赫尔姆斯正好符合这两项条件,因此被推荐给了战略情报局。这一次,由于是“军令”,他不得不服从。
1943年8月,赫尔姆斯被送去参加战略情报局设在马里兰州的一个秘密战短训班。在那里,他接受了艰苦复杂的间谍训练。也就从那天起,赫尔姆斯开报馆的理想终成泡影,等待他的将是漫长的30年的特工之路。
赫尔姆斯加入战略情报局后,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从事信息搜集工作和组织地下抵抗运动。他喜欢秘密情报活动,反对采取隐蔽性政治干预、准军事活动等实现秘密目标的直接方法。在常人眼里,秘密间谍活动与隐蔽行动是一回事,实际上二者有很大不同。在准军事行动或隐蔽政治行动中,行动人员直接介入推翻目标政权的斗争,他们自己或他们的支持对象的身份没有秘密可言,都是被己方或对方所知的。但秘密间谍活动则不同,它要求间谍人员隐姓埋名,不能暴露任何蛛丝马迹。
虽然赫尔姆斯在刚刚进入战略情报局后成为特工人员,心里并不十分愿意,只是服从命令而已;然而,长期的特工行动使他不仅改变了对特工的偏见,还让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1945年战略情报局解散后,赫尔姆斯没有像其他特工那样去做别的工作,而是选择继续留在特工部门。当时,赫尔姆斯所在的秘密情报处和其几千名特工被划归陆军情报局战略情报分队。1946年8月,范登堡将军把战略情报分队从陆军部拿到中央情报组,并命名为特别行动处。这一年,赫尔姆斯被任命为特别行动处国外科科长。他的任务是在奥地利、德国和瑞士进行谍报与反谍报行动,他的顶头上司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中情局局长杜勒斯,当时赫尔姆斯只有33岁。此时的他,早已将开报馆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了。
1947年,中央情报局成立后,赫尔姆斯与众多从战略情报局时期就参加情报工作的同事一起,开始为中情局效力。他的深厚资历和出色的能力,使他在中央情报局逐步晋升,从特别行动处处长、分管特别行动的副局长,直到局长。他任局长六年多,是参与中央情报局活动范围最广的局长,也是第一个从秘密特工提拔起来的、由本局产生的内行局长。在这期间,他参与过干预意大利大选、旨在颠覆非友好国家政府的“黑色行动”以及猪湾登陆等多项重大隐蔽行动。
赫尔姆斯任计划处处长的时候,也是美苏之间的“冷战”拉开帷幕的时候,当时中情局的工作重点就是为白宫的“冷战”政策进行各种情报活动。赫尔姆斯在中央情报局成立后执行的第一项任务就与“冷战”有关,他参与了中央情报局在1948年意大利全国大选时进行的大规模反共宣传活动。意大利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原先的地下活动转入了公开的合法斗争。在1944年4月至1947年5月,意大利共产党曾七次参加联合政府,此后作为在野党在政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意大利民众中有很大影响。中情局在意大利的阴谋活动旨在阻止共产党在大选中获胜。经过暗中运作,中情局获得了成功,使意大利共产党未能执政。赫尔姆斯作为此行动的组织领导者,受到了杜勒斯以及时任中情局长希伦科特的重视。
1952年8月,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史密斯把政策协调处与特别行动处合并成计划处。政策协调处原处长弗兰克被任命为负责计划事务的副局长,赫尔姆斯被任命为计划处处长。1956年12月,弗兰克患上了抑郁症,他的工作由赫尔姆斯代理,由此,赫尔姆斯在中情局的隐蔽行动方面担当了重要角色,即美国总统和中情局一线行动人员的中间联系人。他亲自把控着中情局在一线的隐蔽行动,一线各间谍站的情况报告由他审核后上报决策层。这使赫尔姆斯对计划处乃至中情局的全面情况了如指掌,成为当时极少数全面掌握隐蔽行动情况的人员之一。这段经历为其日后做情报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虽然赫尔姆斯在代理副局长期间工作比较得力,但是在弗兰克因病离职后,他并没有正式担任副局长,接替弗兰克副局长职位的是比塞尔,他只能继续当他的计划处处长。赫尔姆斯二十多岁便从事间谍工作,与那些经营过企业、坐拥万贯资财的中情局同仁相比,他更看重职位的升迁,同时这也是他能够始终保持头脑冷静的一个原因。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他没有情绪消沉,随后他配合比塞尔策划了中情局的“黑色行动”,也叫“执行行动”。
这个行动旨在颠覆非友好国家政府。1954年,危地马拉阿本兹政府在国内进行土地改革,触犯了美国的利益,中情局在危地马拉策划政变,推翻了阿本兹政府。除此之外,“执行行动”计划除掉的其他国家的领导人还有:刚果的帕特里斯·卢蒙巴、多米尼加的拉斐尔·特鲁杰罗、南越的吴庭艳等。当然,这个行动计划最主要的目标是除掉在古巴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但是没能如愿。
与中情局早期的几个领导人一样,赫尔姆斯也有野心。1961年,杜勒斯因为“猪湾事件”引咎辞职,具体策划该行动的副局长比塞尔也被迫辞职。新局长麦科恩一上任,就把除掉卡斯特罗的任务交给了赫尔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