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伊奇秘密档案
·全名:约翰·马克·多伊奇(John Mark Deutch)
·生卒年月:1938年7月
·效力总统:克林顿
·党派:共和党
·在任时间:1995年5月9日-1997年7月10日
·离任后:任花旗集团董事会成员、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
·经历揭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父母流亡到美国,是中情局唯一一位非美国本土出生的局长
欣赏军队作风的博士局长
名字中带“约翰”二字的似乎都是欧洲移民,如中央情报局前局长乔治·约翰·特尼特就是移民的后代。约翰·马克·多伊奇也是这样,他于1938年出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岁多的时候,举家流亡到美国。因此,准确地说多伊奇不是移民的后代,而是移民。多伊奇8岁的时候,全家都加入了美国籍,变成了美国公民。
天资聪颖的多伊奇于1961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了多个学位。1966年多伊奇获得洛厄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做助教。1970年,多伊奇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副主任,当时他只有32岁。1976年,多伊奇成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多年的刻苦学习和教授工作经历,使原本聪明的多伊奇掌握了渊博的学识。他是继韦伯斯特、盖茨之后,笫三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中情局局长。
1977年,多伊奇担任美国能源部能源研究部门的负责人,由此,多伊奇正式进入美国政界。一年之后,多伊奇担任了美国能源部副部长。也有人说,多伊奇在1961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美国政界,当时,他担任国防部办公系统分析员,并被当时的国防部长看好,这为许多不明白多伊奇为什么能从一个化学系主任直接跳到美国能源部的人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也就是说,虽然多伊奇在1977年才进入美国政界,但是早在十几年前他便与政界有了联系,这使得他后来的仕途一马平川。
让我们看看多伊奇的仕途:1977年,任美国能源部能源研究部门负责人;1978年,任能源部副部长;1980年,任卡特总统核安全督察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里根总统战略部队委员会委员;1985年起,相继担任白宫科学顾问、国防科学委员会顾问、陆军科技顾问;1990年,任老布什总统情报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95年5月10日,任中央情报局局长;1996年,任克林顿总统航天安全与保密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降低并保护政府秘密委员会的委员;1998年至1999年,任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评估委员会主席。
多伊奇的渊博学识和勤奋工作,为他赢得了多项奖励:1967年至1969年,获阿尔佛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奖;1974年至1975年获约翰·西蒙基金会纪念奖;1978年,获美国文理学院奖金;1996年,获得中央情报局杰出情报奖章和情报界杰出情报奖章。
也许有点出乎人们意料,学者出身的多伊奇却非常欣赏军队的作风,还常常说出一些“胳膊肘朝外拐”的话来。自从他调任中情局局长后,一起跟随他过来的人都希望中情局官员也能像军人那样,毕恭毕敬地称呼他为“局长先生”,并在他进办公室时行礼。多伊奇本人其实并没有这个要求,但他极为推崇军人的礼节,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看来,军队有着严密的指挥体制,因而更可靠,军人的素质也更高。与军人相比,中情局雇员的素质差距太大,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他的这一说法被大家传开后,中情局的士气受到了重创。
在这种军队情结的影响下,多伊奇认为中情局的隐蔽行动职责应该交给军方,或让军方监督中情局的隐蔽行动。他还主张把“捕食者”无人驾驶侦察机移交给国防部。他说,前任局长詹姆斯·伍尔西积极支持中情局研制“捕食者”无人驾驶侦察机,为此中情局花费了几十亿美元,其实,运用无人驾驶飞行器压根就不是中情局的核心能力。多伊奇的这些“吃里爬外”的主张,无一不与他对军队的崇尚有关,也无一不得罪中情局的每一个官员。从多伊奇对待中情局长提名这个事情上,也许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军队情结。当初,克林顿找到多伊奇,告诉他打算提名他为中情局局长,遭到了多伊奇委婉的拒绝。这或许是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多伊奇对中情局的历史多有了解,抑或是对埃姆斯间谍案给中情局造成的混乱局面深感无奈,但也不排除他对国防部这个军事部门的偏爱,尽管他只是个副的,还是个文职。当克林顿第二次向多伊奇提出这个事情的时候,多伊奇推荐了海军上将卡因斯,自己还是不想当,克林顿只好提名卡因斯为新任中情局长。可是,卡因斯由于非法雇佣菲律宾人遭到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不得不推辞了这个提名。于是,锲而不舍的克林顿第三次找到多伊奇,多伊奇经过再三考虑,终于有条件地答应了克林顿。这个条件就是,作为局长他必须进入内阁。1995年5月,美国参议院以98票对零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克林顿对多伊奇的提名。就这样,多伊奇成了继凯西之后的又一个拥有内阁成员地位的中情局局长。
上任的第一把火
多伊奇就任中情局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统一的国家图像情报机构。
1995年4月,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为多伊奇举行了任职听证会。会上,多伊奇慷慨陈词,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图像情报机构的大胆设想。他说,作为美国情报界的总舵主,他将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强化对国家图像情报搜集、分析和分发工作的有效控制和领导。他还含沙射影地指出,中情局应该像国家安全局统一管理国家信号情报搜集工作那样,也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管全国图像情报系统。这样一来可提高图像情报的利用率,二来可节省资源。他还表示,在他任期之内,他将推动成立国家级图像情报机构。
其实,在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就提到,建立统一的国家图像情报机构的设想并非多伊奇的原创。早在1992年初,中情局时任局长盖茨就曾经提出过,将中情局的国家图像情报分析中心与五角大楼的国防测绘局合二为一,组建一个国家图像情报工作小组。这个小组集图像情报搜集、汇总、分析与研判等各项职能任务为一身,负责全国的图像情报工作。1992年6月6日,中央图像办公室以“军事行动支援机构”的名义正式在五角大楼内挂牌,但是直到盖茨在1993年1月离任,建立统一的国家图像情报机构的设想也未能实现。
新官上任三把火。多伊奇宣誓就职不久,便组建了国家图像局筹备组,开始马不停蹄地实施他的设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该筹备组提出了11种方案设想。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全面负责图像情报政策制定、预算管理和图像情报搜集、分析及分发工作的国家级图像情报机构。
1995年11月,多伊奇与国防部长佩里一起写信给国会参众两院领导人和相关委员会。信中,他们言辞诚恳,阐述了中情局和五角大楼共同制订的关于成立国家图像与测绘局的计划。尽管有部分议员持反对态度,但该计划最终还是得以通过,成功出笼了。参议院确定成立国防部长领导下的国家图像与测绘局,全权负责情报界的图像情报分析工作。
之后,在多伊奇和国防部的直接督导下,国防测绘局、中央图像办公室、国防情报局图像分析处、国家侦察办公室负责图像情报搜集和分发的业务处室,以及国防空中侦察办公室的图像利用与分发处理等单位开始合并。一轮程序之后,终于在1996年10月1日,国家图像与测绘局成立了。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图像情报机构,是冷战之后美国成立的第一个情报机构,是美国情报界的第十三个成员。国家图像与测绘局接受中央情报主任和国防部长的双重领导。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国家图像情报目标和计划,统一管理国家图像情报资源,为各相关部门下达具体任务并监督其有效地落实。国防部为其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在及时准确地为军方提供战略、战术图像情报支援的同时,也要满足国家决策层及其他非军事部门对图像情报的各类需求。
2003年年底,美国国家图像与测绘局易名为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这一变革是1996年10月以来,对情报机构进行改革的又一新举措。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诞生,反映的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产品的问世,更是各情报部门之间协作与统一不断增强的体现。
被剥夺了涉密许可权一个中情局长被剥夺了涉密许可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海湾战争的爆发,引起了美国国内对国家安全政策及情报改革的讨论。美国政府虽然对国防和情报预算进行了削减,但是国会却呼声不断,要求进一步提高情报界的效率。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就是,到底削减哪些项目合适?当时,美国在海湾战争后正着手对军事条令进行修订,战场情报支援的需求在逐步增大。种种因素促使很多国会议员提出,是该对美国情报界进行一番彻底调查的时候了。
多伊奇上任没多久,克林顿总统就授权给前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要他组成一个工作组(该工作组由17人组成)对情报界的工作展开全面调查,研究冷战后美国情报工作的作用、工,作重点及机构设置,为总统提供情报工作改革的依据。长期的调查工作,耗费了不少人的体力和精力,工作组主席阿斯平被累倒了,中途因病退出,由前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继任主席。
该工作组于1996年3月1日发表了调查结果。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对情报仍有相当大的需求。同时认为,美国情报界搜集和分析情报的功能已经亮起红灯,需要支援和帮助。冷战后,财政预算和机构级别在逐年降低,人事开支却节节攀升,这无不迫使情报界不得不取消对新技术的投入,从而限制了作战的灵活能力。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情报界要向机构更加精简、反应更加敏捷的方向改革。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多伊奇也多次强调中央情报局要重新进行定位,以求在日趋复杂的世界局势中掌握主动权,并着手制定措施大力度施行改革。在改革中,多伊奇提出要大力提高中情局的经济情报活动能力,以更好地担负起保护美国经济安全的责任。克林顿对多伊奇的做法十分赞同,公开赞扬道:“美国经济繁荣离不开你们的努力,现如今,赢得了经济市场就等于赢得了一切。”
多伊奇还多次强调网络安全问题,警告说:美国及其盟国还有国际工商界,都在网络空间方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安全隐患。到21世纪,电脑入侵在美国国家安全中,是仅次于核武器、生化武器的又一大威胁。如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对军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攻击的方法和工具,网络空间攻击战永无止境。从某种角度而言,电脑病毒是最精明的摧毁武器。它可以极为精确地瞄准美国的军事系统和其他要害机构。多伊奇在国会听证会上也警告说,除了一些国家外,国际恐怖分子的科研能力也不可小觑,他们也在研究开发对美国进行信息攻击的技术和方法,未来战争将是一场信息战,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要建立网络战中心,好使美国情报界准确评估各种信息攻击风险,从而保护全国的计算机网络。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如此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的多伊奇自己竟然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1996年12月15日,多伊奇辞去了中情局局长的职务,这离他上任时间仅仅19个月。
按照离职惯例,中情局对多伊奇进行了保密检查。结果发现,他家中的计算机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没有任何保密措施,其中存有大量涉密文件,还有他经常使用它上国际互联网,处理私人账务、浏览黄色网站等历史记录。作为一名情报工作人员竟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着实令人惊奇。多伊奇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工作繁忙,他不得不在家中及旅途中工作,他不想让中情局其他官员了解他所处理的秘密。他表示,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他都愿意承担,但他必须澄清,他是无意间触犯法律的,他确信没有把任何机密泄露出去。
接替多伊奇任中情局长的是特尼特。新上任的特尼特不得不面对调查多伊奇涉嫌泄密的棘手问题。他将调查任务下达给了中情局检察官斯奈德。斯奈德是特尼特相当看好的一个人选,所以他将斯奈德作为自己的特别顾问调到中情局,并给了他检察官的职位。
1997年1月,斯奈德正式展开调查。经过一年的调查,结果终于出来了。斯奈德随即向参议院情报委员会递交了调查报告。报告说,在多伊奇经常上网的计算机中,至少存有1万到7万页秘密文件,其中就有总统亲自审批的行动决策机密文件。而且这已不是首次了,多伊奇早在国防部任职时就有过前科,他将机密材料带回家,有时甚至将存有机密文件的软盘忘在自己的汽车里。调查还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多伊奇在事发后,从计算机里删除了多达一千份文件。调查人员说,他们无法保证多伊奇家中电脑里的文件没有被窃取,但也没有证据显示文件曾经被窃取过。即便如此,中情局还是于1999年8月宣布:多伊奇将永远不再有涉密许可权。这个判罚是相当重的,它是中情局半个多世纪来首度剥夺前局长接触机密资料的权力。
面对确凿的证据,多伊奇表示遗憾,他承认违反了保密规定,并尊重局长特尼特的决定。出于一番好心,联邦司法部检察官建议多伊奇主动承认违反保密条例有罪,如此方可避免坐牢的噩运。正当多伊奇考虑检察官的建议时,克林顿于2001年1月20日,也就是他离开白宫的当天,签署赦免令,赦免了多伊奇的泄密罪。多伊奇终于逃脱了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