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斯秘密档案
·全名:波特·戈斯(Potter Goss)
·生卒年月:1938年11月26日
·效力总统:布什
·党派:共和党
·在任时间:2004年9月22日-2006年5月5日
·经历揭秘:在耶鲁大学上学期间就被中情局招募为特工
学生特工
戈斯毕业于耶鲁大学,是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校友。他的身上有着耶鲁人都有的特质:理性、睿智、懂得自控,这些特质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特工提供了基础。1960年,戈斯获得了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毕业后,戈斯很快成为美国陆军军官,从事情报工作,而且同时为中央情报局工作。当时,有人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个人刚一毕业就能够进入情报机构?难道情报机构也像其他用人单位那样,在每年的毕业季到高校招工么?
当然不是。中央情报局在高校公开招募工作人员,是在凯西担任中情局长以后的事了。戈斯上大学的年代,中情局等情报机构更多的是扮演盖世太保的角色,一切都是秘密的,不为人所知。其实,戈斯在上学期间就被中情局招募为秘密特工了,在大学里负责情报搜集工作。也就是说,那时他是一个学生特务。
在大学期间,戈斯除了主修古希腊文学之外,还学习西班牙语和法语。对多门外语的掌握,为他搜集情报、进行反渗透等提供了诸多便利。学生特务戈斯的任务,是在学校里辨认外国间谍,并根据中情局的指示采取行动。所以,他密切注视学校里每一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经常到其他院系“串门”,与大家“聊天”,广交“朋友”,显得十分随和、很有亲和力,而且表面上装作对政治不感兴趣、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样子。所以,就连他最亲密的同学也没有发现他的眼神犀利但又有些冷峻,心思缜密又有些阴沉。
戈斯的这些做法很奏效,使他获得了学习和特工的“双丰收”。
他曾发现了两个古巴间谍。这两个古巴间谍佯装西班牙人,戈斯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发现异常后,便密切监视,最终掌握了证据,确认他们是间谍。于是,戈斯向中情局汇报了他的发现,并根据中情局的指示,使用计谋抓了个现行。如此出色的表现,使戈斯毕业之后顺利地加入了中央情报局。
1962年到1970年,戈斯在中央情报局秘密谍报部门——特别行动处工作。在此期间,戈斯亲身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并参与了“猪湾入侵”的后续行动,还参与了招募古巴流亡分子工作。
1970年,戈斯因葡萄球菌感染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一度只能靠轮椅行动。因此,戈斯不得不提前退休。
退休之后,戈斯来到佛罗里达的萨尼伯尔岛休养。他坚持每天到海边散步,做适当的锻炼,以恢复身体健康。他不愿意让自己的人生在这个小岛上画上句号。
1973年,戈斯的身体康复之后,便又开始了自己重返回美国政坛的努力。他首先谋求进入地方政界。通过一番努力,戈斯在1974年当选为萨尼伯尔市政委员和市长;1983年,担任李县议会议员;1988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1997年,担任国会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主席,主要职责是监督中央情报局的工作。在这期间,戈斯提出修改20世纪70年代关于禁止情报机构的暗杀行动的法律,以便为中情局实施暗杀行动扫除法律障碍。他在任国会众议员的16年间,始终立场坚定地捍卫中央情报局的利益,支持大幅度增加情报预算。特别是担任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主席后,在事关情报机构利益的问题上,从不忘记照顾自己的“老东家”,以致遭到一些人的批评,说他扮演的角色不像一个情报机构的监督者,更像他们的利益代言人。
2000年,年过花甲的戈斯产生了退休的念头。他原本打算在国会的任期结束之后就申请退休,然而,“9·11”事件让他改变了想法,历史又给了他新的机遇。
不畏艰险担重任
虽然特尼特表示要辞去中情局长的职务,但直到2004年他才正式辞职。原因是“9·11”之后的新任局长人选,在当时成了美国政界的焦点。当时,中情局的担子的确十分沉重,既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能够给这场恐怖袭击事件的策划者以致命打击的情报信息,又要在这种特殊的时刻稳住中央情报局乃至整个美国情报界的阵脚,以避免在一次特大情报失误之后再次出现失误,哪怕是很小的失误。
那么,让谁来接替特尼特呢?早在特尼特表示出辞职意愿的时候,布什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了。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对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提名必须慎重、再慎重,所以,布什迟迟没有定下决心。但是,不能再拖了。
当时,戈斯已经65岁,担任了八年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主席。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做特工,曾分别在中情局与陆军情报局供职,对情报工作了解得很透彻,是个内行,被称为“美国情报系统培养出来的人”,在美国情报界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他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有利条件。
2004年8月10日,布什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提名波特·戈斯为新一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布什说道:“波特·戈斯有着多年的情报工作经验,对中情局里里外外十分了解,是能够在这关键时刻领导这一重要机构的适当人选……我已经赋予他领导中情局的重任……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挑战。”
虽然戈斯在国会人缘不错,但是这并没有堵住众多反对者的嘴。布什宣布对戈斯的提名之后,不少民主党人对此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戈斯是一个党派色彩鲜明的共和党人,不适合担任情报机构的领导人。他在总统选战白热化的时候,公开抨击小布什的竞选对手克里,让人记忆犹新。反对者认为,这样的人难以在情报工作中保持中立,这个职位的人必须超越党派,否则会进一步削弱公众对情报工作的信任感。
然而,阻力不仅来自外界,戈斯自己的言论也为他的就任增添了障碍。
纪录片《华氏9·11》的导演迈克尔·摩尔公布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采访戈斯的。在视频中,戈斯说:“我现在无法在中央情报局找到一份工作,我没有资格,我不具备语言技能。如你所知,我掌握的语言是拉丁语系的,他们现在需要的是阿拉伯语专家。我可能也不具备(必要的)文化背景。”还说:“我确实不具备技术能力。我的孩子每天都提醒我说,‘爸爸,你必须学会更好地使用电脑。’所以我不具备中情局所需要的那些东西。”
在布什宣布对戈斯的提名当天,这段视频被民主党人在电视上反复播放,这让戈斯与布什颇感无奈。这段访谈视频是2004年3月录制的,当时戈斯还不知道自己会被布什提名为新任中情局长,否则他不会这样自毁前程。戈斯应该感谢上帝。2004年9月20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在反对声不断的外界压力下,以12票赞成、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布什对戈斯的提名。
两天之后,参议院以77票赞成、17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戈斯的任命。虽然对他的任命获得了通过,戈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兴奋。此前,布什曾说:“美国正面临着空前的威胁,敌人就潜藏在我们身边,伺机发动袭击。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依靠最好的情报。”戈斯深感压力巨大。同时,布什的另一个决定,也让他感到迷惑。在宣布对戈斯的提名一个星期以前,布什听从“9·11”事件调查委员会的建议,决定设立国家情报局长的新职位,统领包括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在内的所有美国情报机构。这意味着中央情报局局长不再是情报界的“老大”,戈斯还面临着与国家情报局长的协调问题,上台后到底能获得多少实权也是个问号。
人事清洗引发“辞职潮”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单位换了领导,总会引起或大或小的人事变动,谁不愿意用自己的人呢。历史上,新的中情局长上任后,一般都要对局里人事进行调整。戈斯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的调整引发了中情局的“辞职潮”。戈斯上任的时候,从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带来了四名“老部下”,并授予他们很大的权力。这几个人缺乏与中情局其他官员的交流,工作作风强硬,难以沟通,让很多人很看不惯。在这四人中,有三人曾是中情局的中层官员,后来由于不得志而离开。另一位是帕特里克·默里,之前在司法部,这次被戈斯要来担任局长办公室主任。他虽然是个老特工,但在情报工作中并无建树,而且独断专行,对人缺乏尊重,特别善于玩弄权术。
不久,中情局内部便形成了戈斯的拥护者与反对者两大尖锐对立的阵营。在戈斯上任仅仅两个月的时候,两派就在办公室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导火索就是戈斯施行的人事大清洗计划。
一些资深的工作人员公开对戈斯进行指责,几位已卸任的中情局官员用近乎咒骂的语气发表声明,声讨戈斯的人事大清洗。有人忧心忡忡地说:“我从未见过中情局如此动荡的状态,军心大乱,士气低落。”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央情报局的人事清洗发生在大选之后,想必是白宫的意思,为的是把那些不忠于布什总统和私下向媒体透露信息的人赶走。
办公室主任帕特里克·默里管理风格简单粗暴,中情局曾有高级官员向戈斯反映默里等人的作风影响恶劣,但戈斯不以为然,回答说:“我不管这种事。”默里曾多次与副局长约翰·麦克劳克林发生激烈冲突。
由于戈斯对这种状况撒手不管,中情局内部关系的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不满情绪几乎一触即发。戈斯及其心腹与资深情报人员的分歧越来越大,处于严重对立状态,矛盾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