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斯秘密档案
·全名:西德尼·威廉·索尔斯(Sidnney William Souers)
·生卒年月:1892年3月-1973年1月
·效力总统:杜鲁门
·党派:民主党
·在任时间:1946年1月23日-1946年6月10日
·离任后:先担任外交事务顾问,退休后继续从事金融业
·经历揭秘:曾任美国航空公司董事会成员、路易斯安那州州立人寿保险公司副总裁
中央情报组的成立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这位美国第31任总统是在佐治亚州的沃姆斯普林斯他的精致的小别墅里突然去世的。这一消息,使美国和全世界都大为震惊。刚刚担任副总统三个月的杜鲁门继任总统。
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获得全面胜利,杜鲁门认为,战后,国家应该致力于经济建设,战略情报局等战时机构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再加上他本人原本就不喜欢这种秘密机构,认为任何政府秘密机构都有变成盖世太保的危险。因而,杜鲁门上任后便大力改组国防机构和改革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决意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战略情报局撤销。尽管多诺万为保留中央情报机构作了多方面的努力,然而战略情报局还是在多诺万庄严又略带伤感的宣告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于战后国防与情报机构的设置,杜鲁门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他拟成立国防部,并将空军从陆军部独立出来,在国防部下设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海军陆战队归属海军部;对军队的人员配备、物资给养和海内外基地进行集中管理;削减联邦预算,取消战时机构。
1945年9月25日,时任海军情报局副局长的索尔斯向杜鲁门总统递交了一份《艾伯斯坦报告》。这个报告多诺万也有参与。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成立由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的非军方的中央情报局。作为军方情报机构的负责人,索尔斯的这个建议理应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杜鲁门当时的关注点主要在国防机制的改革上,所以一开始,杜鲁门并未把这一建议放在心上。
事实上,在战略情报局被裁撤不久,杜鲁门便感到了了解掌握世界发展动态以及可能影响美国外交和军事政策走向的各种情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以他的性格与办事风格,实在无法与多诺万合作,更不可能重组战略情报局。军方情报部门都是独立的,战略情报局解散之后,美国没有了协调各个情报机构的中央情报机构,要快速、全面地获掌握国内外情报就成了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这个时候,杜鲁门意识到,美国确实缺乏一个获取战略情报及为制定国家政策服务的中央情报机构,甚至美国情报界对“国家战略政策情报”这个词的定义都没有统一。看来,多诺万建议的成立中央情报机构很有必要。由此,《艾伯斯坦报告》才受到杜鲁门的关注。为了能够确切了解当时美国军政界对美国情报工作的看法,杜鲁门让顾问克利福中校收集了解有关方面的意见。索尔斯给克利福送去了国务院的计划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这两份文件显示出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成立中央情报机构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尤其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得到了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的一致同意。该计划指出,建立中央情报机构迫在眉睫,这个机构的首脑应该由总统任命,总统能够在这个机构得到所有部门同意的综合材料和评估意见,给总统起到情报助手的作用。
当时,杜鲁门的情报来自多个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包括陆军情报局、海军情报局、国务院的驻外使节、联邦调查局。另外,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也分别有各自的途径从世界各地搜集相关情报。杜鲁门很快发现,《艾伯斯坦报告》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计划提出的建议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情报机构分头向他报送的情报信息,由于没有一个权威性机构和相应的情报协调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十分庞杂繁乱,让杜鲁门颇感头痛。这些部门获得的情报信息也无法互相交流、互相验证,甚至给总统提供的情报相互矛盾。此时,杜鲁门多少有点为自己无视多诺万建立中央情报机构的建议并裁撤战略情报局感到后悔。
战后国际形势变化多端,如果不尽快进行情报机制改革,按照当时的美国情报界状况,政府所获得的情报也许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这将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因此,杜鲁门决心成立一个新的负责综合各方情报的机构,这个机构必须能够协调其他情报机构的情报活动,汇总各方的情报,经过分析整理,得出最终的精准判断。按照杜鲁门的设想,新的情报机构必须能够充当总统的情报助手,为总统决策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情报。
为了尽快改革美国情报机构和实现自己的意图,杜鲁门向海军上将莱希咨询有关意见,而莱希上将搬出了当年多诺万提交给罗斯福总统的方案。
早在1944年,莱希就曾按照罗斯福总统的指示,将原战略情报局局长多诺万制订的关于集中统一管理情报工作的计划,提交给了参谋长联席会议。莱希仔细阅读了多诺万提交的这份计划,认为该计划很符合当时美国情报工作的需要。然而,美国军方却不买账,反对声四起,多诺万的建议也因此被搁置了。
根据多诺万当年的建议,不管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美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中央情报机构来协调与进行国内外的情报工作。这个机构的首脑要由总统亲自任命,机构就设在总统办公室并直接接受总统的调遣和监督。这个情报机构的核心职责就是搜集、分析并提供国家战略情报,协调所有政府情报部门的工作,诸如间谍和反间谍的情报,进行国外颠覆活动,以及总统指示的所有与情报有关的任何工作。在多诺万的设想中,这个情报机构是绝对独立的,由总统直接领导,在提供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情报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另外,为了保证这个机构搜集与整合的情报的完整性,多诺万还建议成立情报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及总统委任的一些人员组成,负责提供咨询并协助中央情报机构领导人的工作。
多诺万认为,为了使它切实履行好职责,这个机构必须由自己的情报人员独立搜集情报,并且具有调用其他情报单位的人员与情报资料的权力。
对于这个情报机构的限制,多诺万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禁止在国内外执行治安以及执法工作;第二,必须承认其他机构有权搜集、评价、综合和发送各自的工作情报;第三,在战争或突发事变时期,该机构的工作由参谋长联席会议或战地指挥官来协调指挥。
多诺万特别强调,在和平时期,情报的控制权必须掌握在总统手中,而情报工作的协调与集中也必须由总统亲自解决。尽管多诺万的建议如此详尽、考虑如此周全,还是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而举步维艰。军方认为,多诺万的建议不符合改革美国情报工作的三项原则。具体来说,第一,不符合划清“国家安全情报”与“政府所需其他情报”的界限的原则。军方强调,此界限模糊不清会妨碍任务的准确表述,容易导致管理程序的混乱。第二,不符合情报工作要有完整的指挥环节的原则。在军方看来,任何一个肩负指挥责任的人要承担情报工作的任务,必须具有充分的权威才能有效履行这一职责,如果使肩负指挥责任的人“受制于其他部门的任何管理方式,都是危险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们一致认为,多诺万主张的单一的国家情报机构是不合要求的,任何部门都不应该打断指挥环节,将某类情报垄断起来,而把在该领域有正当需求的其他部门排除在外。第三,违反了“情报工作必须有效地加以协调”的原则。军方认为,凡是负责协调的部门都不应该直接从事情报搜集活动,否则这个部门就会把它所协调的其他情报单位从事的工作吞并。
由此可见,对于多诺万提出的组建中央情报机构的建议,军方有很充分的反对理由。事实上,美国军方反对这个建议似乎是由于这个机构直接向总统负责,凌驾于其他情报部门之上,这无疑会让军方情报部门失去独立的情报权力。
然而,战后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证明,美国情报机构必须改革,能够集搜集、协调与分析为一体的中央情报机构必须尽快建立。为此,军方由陆军军需部部长埃伯斯塔特和海军情报局副局长索尔斯主笔,提出了一个情报机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首先承认,有关国家安全的情报活动的确需要实行有效的协调,并且同意在尊重有关部门职责的前提下,把某些共同关心的行动统一起来。所谓“共同关心的行动”,就是指陆海空三军的联合的情报研究与评估、间谍与反间谍、密码破译、安全保密以及诱敌等行动,这在中央情报机构的章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这个方案对将各个部门的情报综合起来的情报工作方式表示赞成,但也只限于战略层面上的。
国务卿贝尔纳斯认为,中央情报机构不应该直接对总统负责,而应该直接对国务卿负责,还提出由国务卿来掌管所有的情报工作。他的这个建议与多诺万提出的直接对总统负责的建议一样,遭到了陆军部和海军部的强烈反对。军方反对将情报汇总到国务院,他们认为,各部门有不同的情报需求,应该有各自独立的情报系统。为了尽快寻找出解决办法,军方提出了一个具有折中意味的建议,那就是建立一个负责全国情报工作的中央情报机构,集中管理所有与国家战略决策有关的情报;而军队与政府原有的其他情报机构则保持不变,各情报机构都可以成为中央情报机构中的一员;中央情报机构是一个情报汇总基地,每一个情报机构都要向其提供自己所获取的情报,由中央情报机构整合、加工、分析后,再提供给制定军事政策与对外政策的部门。
1946年1月,杜鲁门总统在白宫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重点研究各方面提出的有关组建中央情报机构的建议方案。其中,他对海军少将索尔斯等人的方案相当认可。尽管当时美国政界与军界还有不少分歧,然而在杜鲁门的执意坚持下,也就无人再反对了。
也就在本月末,杜鲁门颁布行政命令建立中央情报组,并确定该组组长同时为中央情报主任,负责美国所有对外情报活动的规划与协调。杜鲁门委任国务卿、陆军部长、海军部长以及总统代表莱希海军上将,组成国家情报管理委员会,对中央情报主任的工作进行监督。
当时,许多美国人都说,中央情报组的设立就相当于设立了一个没有主管的机构和一个没有机构的主管。这么说是有原因的。中央情报组的组成人员是由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海军部长指派的,中央情报主任对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任免权。
虽然多诺万离开了美国情报界,但依然密切关注着政府的情报机构改革。当他得知中央情报主任隶属于国家情报管理委员会的时候,说道:“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独立性,它首先要独立于需要情报的人,以免由于受到部门或个人影响而使情报的真实性、客观性遭到歪曲。中央情报主任应当有自己的人员、装备以及经费,否则,情报工作就无法开展,情报部门只有与其他部门处于平等地位并与其他部门一样向最高权威负责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多诺万的话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中央情报组成立了,在这种隶属于国家情报管理委员会,而且其领导人没有行政权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历程。
第一任中央情报主任
在一片争执声中,中央情报组总算成立起来了。在杜鲁门的坚持下,各情报机构不得不妥协。平息了反对与质疑的声音后,杜鲁门要做的事情就是为这个新的情报机构挑选一位称职的领导人。
经过精心挑选,杜鲁门终于锁定了一个他认为最可靠的人,那就是索尔斯。选定索尔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杜鲁门认为索尔斯能够与自己合得来。当年,拒绝多诺万关于建立中央情报机构的建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与多诺万合不来。现如今自己亲自批准成立了一个与多诺万建议的类似的情报机构,当然要选择一个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否则自己将难以驾驭。第二,索尔斯的《艾伯斯坦报告》很有创见,虽然这份报告有多诺万的参与,但是其中许多意见仍能显示出索尔斯的独到见解。
杜鲁门与索尔斯有着相似的经历,两个人都曾是预备役军官,也都曾是商人。另外,索尔斯还具备一个出任首任中央情报主任的有利条件,那就是他能够平息各方的对这个新的情报机构的争议。索尔斯所在的海军情报局向来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情报部门之一,也是国家最高决策层重要的情报保障机构。作为海军情报局的副局长,索尔斯有着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也有着丰富的个人阅历,其工作风格及能力使得他成为这个新的情报机构首脑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