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0100000024

第24章 中国电影悲欢离合叙事结构的形态演变(2)

《牛津英文词典》给“情节剧”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一出剧作,其特征是具有耸人听闻的事件及能猛烈打动人的感伤性,但结局圆满”[8,P7]。可见,情节剧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的逼真再现,它习惯以省略和简化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事件,在情节剧中总是善恶迥然有别、秩序井然,并且除了情节的发展没有任何无关的闲笔,而且,情节剧中的“生活形态是‘超常的’——‘黑就比生活更黑,富就比生活更富’。……情节剧中的动作建立在尖锐的冲突和对比的基础上……往往选取极端性的元素……悬念在情节剧的叙事结构中举足轻重,是强化戏剧性节奏的重要手段”[7,P6364]。总之,情节剧仿佛自成一个封闭圆满的故事世界,所有的矛盾、所有的问题都在情节开始时产生、并在情节结束的时候全部得以解决,即“情节剧总是在结尾给出一个恢复秩序的大结局,让它的人物回到一种健康的文化之中,或者更确切地说,用在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主流故事模式,显示一种‘健康’的社会状态”[10,P131]。正是由于情节剧自身的封闭性、与现实生活的隔离感,使得它成为“一种具有安全性的影片,是一种使人们过剩的激情得到安全地宣泄的影片”[10,P128]。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的悲欢离合叙事结构大多着意追求情节的曲折繁复、努力营造一个自足的故事世界,使观众沉浸于一个善恶终有报的虚幻世界,这完全符合学者们对情节剧叙事特点的归纳,即“这种样式(情节剧电影)要求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变化多端的动作、打动人心的扬善惩恶”[11,P40],“情节剧必须让故事一波三折”[10,P136],而影片故事时间的相对漫长、人物角色之间的分与合更为情节编排的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提供了用武之地。例如,1925年张石川导演的《小朋友》这部影片就沈氏与失散的儿子小棠之间十几年的悲欢离合遭遇极尽巧合曲折之能事,先是小棠被叔叔抛弃、由农人乔福森收养,十几年后小棠改名来发与沈氏相逢不相识,沈氏通过乔福森妻手中小棠丢失时的衣物知道了来发就是小棠,叔叔设计谋害小棠,乔福森良心发现、小棠与母亲重逢。整部影片针线绵密、各种巧合的设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最后以坏叔叔死去、母子大团圆结束全片,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善恶迥然有别、秩序井然”的封闭世界。

1927年张石川导演的《梅花落》分为上、中、下三部,影片的情节编排似乎更为繁复也更加离奇,既有圆珠与常勃德夫妻之间的离合,又有圆珠与父亲、女儿的两代重逢,挑拨离间的冰娘、克朔、柯灵森则最终死去或被擒,影片通过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营造了一个善恶终有报、道德逻辑鲜明的典型的情节剧世界。1927年洪济导演的《实业大王》中,富翁与小偷、富翁女儿与其情人铁峰之间的离合在漫长的故事时间中交织纠缠在一起,最后真相大白,父女、情人团聚,已成为实业大王的昔日小偷投案自首、终于赢得道德上的解脱,从而皆大欢喜。1928年朱少泉导演的《泣荆花》更是极尽情节一波三折之能事,既有阴险的后母和弟弟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善良大度的兄嫂,又有兄妹、夫妻之间的离散,最终兄妹、夫妻团圆,作恶多端的后母和弟弟则被绳之以法。

由此可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的悲欢离合叙事结构无论是在对生活的把握上(贫与富、好与坏的抽象对立,凭借情节的编织来塑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还是在叙事的组织上(顺时序、封闭性的故事世界),“戏”的痕迹都非常明显,呈现为典型的情节剧样式的叙事特征。而且,由于“警告和宣传是情节剧的两个主要特征。……情节剧则很少要求观众的理性认识,而是更多的要求从感性上认识在令人感觉舒服的、社会公认的范围之内保持所有热望的必要性”[10,P132]以及“情节剧是关于情感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唤起情感的,它比被讲述的故事本身更具有感召力”[10,P127],因此,情节剧样式也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人和广大观众对电影的教化和情感需求不谋而合,因而情节剧式的叙事形态更加可以大行其道、大受欢迎。

(第二节)情节剧与历史剧的融合

美国电影学者罗伯特·考克尔指出,“电影情节剧一般都避开历史……在情节剧中,个人的故事取代了政治性故事,……情节剧讲述的故事通常没有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似乎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10,P141]。所以,有研究者在评论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的电影时,曾分析道“他的电影发生在一种平行的世界中,里面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然而历史却是完全停顿的”[12,P141]。中国却是一个历史意识相当发达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叙事传统,而且历史叙事对文学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就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有一种在四季中偏重春秋的倾向,“这主要是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13]。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与时代社会文化语境始终紧密相连的叙事样式,不可能不受到悠久的历史叙事传统的影响。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虽然偏重于以情节剧模式来建构影片的叙事世界,但是历史背景和时代烙印在影片中依然体现得非常清晰,例如《黑籍冤魂》就涉及了当时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这个时代问题,到了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更是大大发展了历史在影片整体叙事中所占据的篇幅和所起到的作用。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的悲欢离合叙事结构中,历史并没有被赋予决定叙事发展方向的能量,大多是作为一种故事背景或者时代氛围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蔡楚生等曾经对《一江春水向东流》做了修改,其中改动最大的地方就是大大加强了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张忠民夫妇这一条叙事线索的分量,以突出历史对叙事的决定性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悲欢离合叙事结构虽然基本上仍旧没有脱离情节剧样式,但是与之前的影片相比较,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在于历史对影片叙事的强烈渗透。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阶级的对立决定了“好”与“坏”的对立;在叙事的导向上,历史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善恶有报的道德定律。列维斯特劳斯坚定地认为:“历史从不只是为自身的,历史总是有目的的。说它有目的是由于历史是以某个意识形态目标为参照系数而写成的,也是由于历史是为某个特定社会集团或社会公众所写的”[14,P183]。因此,此时期中国电影的悲欢离合叙事结构中历史对情节剧的强烈渗透正是时代历史、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在电影中书写的体现。而且,此时期的情节剧叙事也不再一味追求曲折繁复、离奇巧合的情节编织,比如《庐山恋》这部影片就“删去了‘鸿门宴’一场戏和耿峰身上的弹片是周振武在战场上给他留下的有关内容”[15,P93],从而逐渐淡化情节剧封闭性、虚构叙事的痕迹。

一、历史对情节剧的渗透

“十七年”时期以及“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初,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噩梦初醒的惨痛使这两个时期的社会情绪极为饱满和高涨,虽然悲欢离合叙事结构仍然是电影创作者把握社会生活、寄寓主体情感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思维方式,但是,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机构对电影宣传作用的高度重视还是当时中国社会万众一心的时代文化语境都使得中国电影不可能再沉浸在编织脱离社会现实的光影迷梦之中,而是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历史的变动中来,原有的封闭性的情节剧叙事世界被打破,历史的脚步声清晰地穿透和主宰了情节剧的角色设置、叙事形式和叙事发展方向,从而使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悲欢离合叙事结构的具体叙事形态呈现为情节剧与历史剧相交融的样式,并且洋溢着创作主体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有研究者在分析郑君里影片时曾经指出,“他是从阶级立场出发,利用人物之间的阶级关系来构建历史世界,从而进行历史叙事。换言之,影片是用抽象的也是从基本的阶级符码来对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社会性或历史性的定位。

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不可避免地带有概念化、符号化的倾向。影片展示的历史世界皆是剑拔弩张的阶级社会,没有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只有不同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16]。应该说,这种根据阶级或者立场的不同来设置影片角色以及角色间冲突的叙事策略是“十七年”以及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的共同特点。在这里,情节剧原有的善与恶的对立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进步阶级和阻碍历史发展的落后阶级的对立融合在一起,情节剧叙事的善恶冲突与历史进步阶级和落后阶级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最终,善(进步阶级)战胜恶(落后阶级),从而同时完成了情节剧叙事的道德逻辑和历史叙事的发展逻辑。《白毛女》这部新中国伊始拍摄的故事片就鲜明地体现了情节剧叙事与历史叙事相融合的特点。白毛女、大春既是善良勤劳的纯朴青年又是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他们的对立面黄世仁则不仅是奸淫掳掠、鱼肉乡里的道德败类,还是革命的对象——恶霸地主,于是一对相爱的年轻情侣在恶人的奸计和破坏之下被迫分离的、老套的情节剧叙事就与恶霸地主无耻欺压贫苦农民的崭新的历史叙事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影片结尾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的大春回到解放之后的家乡与喜儿重逢,黄世仁则同时被丢进了道德和历史的垃圾堆。可以说,“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中的叙事冲突大多是形形色色的白毛女、大春们和黄世仁们之间的冲突。而“文革”结束之后、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叙事思维与“十七年”时期极为类似。拍摄于1979年的《泪痕》被誉为“文革”反思第一片,片中的造反当权派吃喝玩乐、阴谋诡计连篇,“牛鬼蛇神”则善良正义、极富社会责任感,最终“文革”中的冤案得以昭雪、母亲与儿子团聚,造反当权派畏罪自杀。可见,在影片叙事策略中,历史和道德力量依然是交融在一起发挥推动作用。因此,“把小人物的命运置于时代的洪流之中”[17,P370],使影片中的那些悲欢离合刻上深深的历史烙印,既是“十七年”以及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悲欢离合叙事结构对悠久叙事传统的承继,又是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的结果。一对恋人或者一个家庭,在旧社会或者“文革”中被迫离别,在新社会或者“文革”后喜得重逢成为这一时期悲欢离合叙事结构的主导叙事模式。例如,拍摄于1980年、讲述分离40年的骨肉终于在新社会团圆这一故事的影片《梅花巾》的创作初衷就是“以白梅、红梅两姊妹的命运,象征苏绣和评弹艺术的命运,从而揭露和控诉旧社会对民间艺人和艺术的摧残,热情歌颂共产党和新社会对他们的挽救”[18,P296],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剧本几经修改,最终慢慢归结到“将棋手的身世同我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19,P364]这一叙事策略上来,同时“影片主题也有所变异:原作更突出中国围棋的奋飞,现在则集中表现况、松两家悲欢离合的命运”[20]。可见,通过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来承载深广的历史内容和表达严肃的历史命题依然是“十七年”以及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突出的叙事选择。

二、以回忆形式表现离别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悲欢离合叙事结构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叙事时间顺序的变动。或许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上下充盈着饱满的建设激情和对光荣革命历史的自豪感,或者是由于“文革”

结束之后全社会都沉浸在重建社会秩序和控诉反思的激情之中,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在叙述一个“离与合”的故事的时候似乎不耐烦按照时间顺序去依次铺排,而是迫不及待地展开现时的建设或革命场景,将曾经的痛苦离别放在回忆中去陈述,使之变为遥远的后景。

例如,1957年王为一导演的《椰林曲》中,秀梅与战友的斗争是影片的叙事主体,而过去的斗争和父亲的离去则是通过母亲的回忆穿插介绍的;1959年林农导演的《船厂追踪》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影片在全面展示造船厂工人火热的干劲和激情的同时,把张根生回忆15年前他曾经搭救过一个孤儿这件往事穿插其中,而今天这个孤儿已经成长为造船厂的一名劳动模范,今与昔在叙事上的并置使得彼此之间的对比更加强烈;1960年郝光导演的《十二次列车》这部影片,其主体部分是女列车长孙明远带领全体乘务员和乘客众志成城战胜洪水的场景,而孙明远曾经的苦难经历却是通过大校的简短回忆来提及,今与昔的不同通过现在和回忆的对比加以呈现,大校和孙明远在激情满怀的今天重逢;《柳堡的故事》

同类推荐
  • 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本书的出版能够给处于材料迷城的考生最清晰、最准确、最全面的学习、复习、考试指南,而且还反映了最新的艺术考试动向和发展态势。博采同类书之长而又独辟蹊径,其预见性、权威性、针对性均优于市面同类辅导书。
  • 那年那月那日

    那年那月那日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的符号语言系统”,千百年来无数的前人后人用自己的躯体或文字“复制”着这一古老的符号。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从学生、演员、舞蹈教师的人生各个层面,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表达对人类最早创造的无声语言的理解和热爱。以一个舞者的那年那月那日的学舞、从舞、编舞的心历路程做为“活教材”,循循善诱自己的学生,舞蹈并不只是舒展肢体这么简单。
  • 魅惑之源

    魅惑之源

    本书分为十三章,内容包括:什么是艺术吸引力、艺术吸引力的功能价值、艺术吸引力的发生原因、罕有化艺术吸引力、陌生化艺术吸引力、极端化艺术吸引力、真型艺术吸引力、假型艺术吸引力等。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书法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书法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方案及顾问式营销商场实战

    方案及顾问式营销商场实战

    企业管理咨询及信息化行业,一位从零起步的新人做到年上千万级别的销售,从管理自己到管理整个大区的职业经理人,怎么成长的?十二年洞察人性及顾问式营销实战。
  • 都市超级神榜

    都市超级神榜

    记者:听说你是全国最大的富商?谢剑枫:是吧!记者:听说倭国首富的千金给你当丫鬟?谢剑枫:这个……好像也是!记者:听说你有八个老婆,个个美貌如花?真是享尽齐人之福啊,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当初是怎么追到这些美少女的?谢剑枫:是,额不是不是,这个,当年我只泡过,没追过,额,这个,这个还是不说了,说出来那都是泪啊!一个少年成为神榜巅峰高手的经历,且看他如何在都市中风生水起,覆手为云。郑重承诺,本书绝不TJ。请给新人一些鼓励,点击收藏和推荐,本人在此拜谢!
  • 重生皇后辞职报告

    重生皇后辞职报告

    穿越到与天朝人文地理风俗都颇为相似的大晋朝,却因为死时含怨而不得不多次重生。第一世,气死。第二世,累死。崔琰深感皇后这个职位才是悲剧之源,第三世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怎料,拥有重生金手指的也不止她一个。
  • 西游别记

    西游别记

    普通男孩乃天蓬转世,转世为八戒。但其心智不变,重历西游四洲,锄强扶弱,演绎别种游记。
  • 黑色豪门:偷心完美老公

    黑色豪门:偷心完美老公

    据说姬立行已经接手财团担任总裁,长得英俊非凡,拽得二五八万。三年不见,她一脚踩进姬氏大厦的顶楼会议室,将帆布鞋砸在他的脸上。瘪了瘪嘴,“我怀了你的孩子,你打算不负责吗?”一向温柔儒雅的姬立行大吼一声,“该死的!展乐乐!你怎么会在这里!”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这个小魔女回来了。
  • 王妃会驭鬼

    王妃会驭鬼

    一次探墓,爆发封印的力量,让她穿越千年。毛家传人,落入异世,记忆丢失,力量沉睡。异界美男如云,个个穷追猛跑,小小天师竟拥有鬼族的驭鬼异能,一个不小心,竟驭来了绝色惑世鬼王一枚。从天师到驭鬼女王,她随心而活,闯荡五湖四海,收服各界鬼怪。僵尸后代,天师传人,驭鬼女王,一个个迷离的身份牵扯出一段千年的宿愿。
  • 美人心酒

    美人心酒

    为了一世荣华,她不惜借他人之手,将伤害自己的人,爱自己的人全部推入万丈深渊。而最终,自己亦成为刀咀鱼肉,万般无奈妄想地回头,才发现,自己最终竟是孤身一人,独赴黄泉。“如果可以重来,你可曾后悔?”“后悔又如何?我只希望……他们能够回来。”不知何时起,我已如此孤身一人。好孤单。真的,好孤单……真相残忍揭开,一切尘埃落定。她终于身陷无底深渊,再无力挣扎。她愕然回首——他已不见。真是奇妙……也悲伤的故事。
  • 恶魔殿下:守护甜心baby

    恶魔殿下:守护甜心baby

    一个是粗心大意的15岁管家婆,一个是帅得惊天地泣鬼神的二世祖,两个完全搭不上边的人居然就这么狠狠地撞在了一起。天呐,徐闹闹心里暗暗叫苦,一个暴龙还不算,还要加上一个变态妖孽男夙狄,上帝啊,收了我吧!
  • 侣墓

    侣墓

    一场死人与活人的的争夺战,一幕幕道德与真理的矛盾行动,一历历生命与死神的较量,一双双能在黑暗中行走的眼睛......他们行走在漆黑的夜里,却能使一件件奇珍重见天日......他们向一个个目的地进发,不达目的,他们绝不回头......他们为了获取不择手段,但面对法典他们从不反抗......侣墓——完成一个不为人知的使命。
  • 成都人

    成都人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让你真切的体会到老谋子的那句话:“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