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课)你是幸福的,只是你还不知道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身边的幸福都发现不了,那应该是件很悲哀的事。差不多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总会有磕磕绊绊的时候,也就是很多人嘴里的“不幸”。然而,比这更为不幸的是,没多少人知道如何做才能够顺利地度过个人生活中的低谷。罗伯特·哈罗德·卡什诺在他的畅销书《当不幸降临到善良的人们》中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眼光落在过去和痛苦上,我们不应该总是自问:“为什么不幸偏偏降到我头上?”替代这句话的应该是另外一句“这一切既然都已经发生了,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有个青年,总是埋怨自己命运不好,生活不幸,因此脸上成天看不到一丝笑容,总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有一天,他碰到一个白眉白须,头发也花白的老人,他看到老人总是笑容满面,然后问老人:
“您为什么总是这么高兴?”
“我能够活到这把年纪,还能腿脚便利地来回行走,晒晒太阳,吹吹风,有什么不高兴的?”反过来,老人又问:“年轻人,干嘛总是愁眉苦脸的?”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穷,日子这么潦倒,我丝毫感觉不到幸福?”
“穷?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我折断你的一根手指头,给你1000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断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老人又问。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翁,给你1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身上的钱已超过了1000万元啊!”老人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年轻人对老人这番话思考了半天,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就在于每个人度过的每时每刻,此刻的我就是最好的,为什么总是要埋怨呢?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是一种积极投入人生的生活态度。唯有选择积极地活在当下,才不会整天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中,也不会整天让时间浪费在对未来的幻想上。此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你的生命也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就是一切,当生命的道路迈到尽头的时候,你是否真正做到了充分享受这一生了呢?你有没有好好笑过、真正快乐过?很多人都是一生劳碌,终日营营,时刻为未来而忧虑,却忘了充分把握“现在”的时光,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等到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自己成了苍苍老人之后,才忽然明白,最美好的时光都被浪费掉了。
佛家禅宗特别强调信徒要“活在当下”,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觉。不要执着于过去的烦恼,也不要时刻为未来而忧虑,要全身心地过好现在的每分每秒,这才是生活的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很短,而且极为脆弱,一旦发生突变,使生活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裸露出生命脆弱的本质时,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已经不再重要。
如何把握住当下,利用好当下,将每分钟都活出精彩,活出充实来,才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幸福的。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就成功地进入到了一家跨国大公司,他在第一个月就拉到了一张大单,刷新了这个企业新人业务史上记录。
大笔的奖金、恋人的称赞、同事的羡慕、上司的夸奖,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一夜之间突然降临了,他也因为这份感觉而飘飘然了。
此后的一年中,他彻底的地拜倒在了金钱和虚荣的脚下,成了欲望的奴隶,终日奔波在工作中,为了一点业绩甚至会不择手段,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在公司,他目空一切,和同事的矛盾越来越多,因为他忘乎所以地追求金钱与名望,与恋人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致使两人的关系也宣告结束了。
然而,对这一切,他仍默然处之,强烈的成功欲望让他舍弃了很多东西。一次,他犯了一个意外的错误,而这是公司所不允许的。同事的举报,让他彻底失去了一切。最终,他被公司扫地出门了。
这一沉重的打击,彻底击败了他。但他也因此醒悟了,其实幸福原本就在他身边,只是他还没有意识到,满足就是天堂,不满足就是地狱。他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幸福,而是去追求一些永无止境的虚幻,最终,幸福也悄然离他而去了。
其实幸福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你,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通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才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高高的天际闪烁着耀眼的红色。
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需要我们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它是贫困中喂饱生命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在你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瞬间,都是难能可贵的幸福。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好好地把握。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一直相伴在我们身边!
(第65课)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曾对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着有《时间简史》一书的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是否有什么遗憾的事时,他说: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面对上帝对他的谑弄,仍旧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乐观地、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这位非凡的科学家,不仅用他的聪明智慧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学术财富,更用他的一颗感恩的心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勇敢而又乐观地去对待生活。而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感恩的态度,才使得霍金的心里充满了爱的力量,这不仅是对于亲人和恋人的爱,更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的爱。因为感恩所带来的爱使他能够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也使他拥有了一种可以发现并欣赏美的眼光。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让你拥有了残疾的身体,却给了你一颗感恩的心灵!
中国有句俗语:“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之所以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母亲经历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历程,最基本的感恩就是不要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用自己的体温帮父亲温暖了席子;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她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是因为他们都拥有最宝贵的心理品质——感恩。
毛主席曾经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说过,“你20年前是我的先生,你今天还是我的先生,你20年后仍将是我的先生!”
每个人都有落魄的时候,在你落魄困难时帮助你的人,就是你一辈子的恩人。《史记》中记载,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但却没有什么赚钱的本事。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没少遭别人的白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若钓不上来鱼也就没有饭吃,所以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淮水边上有个为别人漂洗纱絮的老奶奶,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后来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仍没有忘记“漂母”分食的恩情,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所以后来才有了“一饭千金”这一成语。
这只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其实感恩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意。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诚挚的感谢,一件小小的礼物都是感恩最好的表达方式。学会为自己所拥有的感恩,也接受自己失去的事实,不要为过去掉眼泪,用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得失,也会令你活得更加洒脱与轻松。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感恩节的由来吧,早在20世纪初,英国的一批清教徒由于在国内受到迫害而被迫乘船远渡,来到了美国东海岸的罗得岛州。那时,那里还没有被开垦,因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正当他们面临吃穿问题,甚至关乎性命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他们送去了吃住物品和生产工具,帮助他们构建起自己的家园。这些英国人在建立了自己的新家以后,为了感激那些曾经在危难之中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于那一年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设宴盛情款待印第安人,活动一直持续了三天。此后,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惠、对生活常怀感恩之情,他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这样的活动,直到1941年,美国的国会将这一天定为感恩节,宣布为国家节日。
以后,每到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全家欢聚一堂,把那些平日里没说出口或是没有机会表达的感恩之情都说出来。而且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活动,政府机关、学校和教堂还会为此准备大量的食物,分发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们。
其实,所有的国家对于感恩都是很注重的,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对这种品质的颂扬更是自古就有,比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的是对父母的感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是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吃水不忘打井人”说的是对那些有恩于我们的陌生人的感激……这样的古语比比皆是,这也足以证明了感恩在中国的地位。
但是,还会有人这样说,我为什么要感恩呢?我从来没有觉得别人帮助过我,生活也从未善待过我,我今天所拥有的都是我自己努力得到的。仔细想想,真的就没有值得感恩的吗?你的一切就那么理所当然吗?
你可以或者应该感谢的有很多很多,感谢父母给了你生命,感受老师授予你知识,感谢朋友的一路同行,感谢爱人的相知相许,还要感谢这美好的艳阳天!感谢同事的微笑,感谢拥有健康的身体,感谢当你伤心难过时陪在你身边的人,感谢当你无助时帮你渡过难关的人。
我们要感谢的太多太多,感恩是一种力量。
因为感恩,我们心中才能时常充满着爱,在失意时才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同时也能一直怀揣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感恩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不仅能够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能感染周围的人,唤起更多的人来进行感恩。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积极心理学中一直较为提倡。
研究表明,当人心存善念和感激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良好情绪,而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本身确实只是一种重复,并没有太多的惊天动地之事,但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指出,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如果我们心怀厌恶,那么看到的世界也是到处充斥着惹人讨厌的事情;如果我们心怀快乐,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同样也会是明亮的。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可见,怀揣着怎样的心情看待世界很重要。如果你每天牢骚满腹,那么受折磨的也就是你自己,而你也会觉得多了更多可以抱怨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心怀感激之情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将会收获更多可以感恩的爱意与幸福。
如果你还在抱怨着生活的不公,还在纠结着曾经的伤痛,那么就请换个角度来看世界,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欣赏去赞美这个世界,让镜中的笑脸也对你微笑!
(第66课)善待今天的幸福
佛家说“活在当下”。简单地说,“当下”指的是你正在做的事、正在看的景、正在和你相处的人。
“活在当下”就是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事、景、人上面,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人们常常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因此常常与幸福擦肩而过。美国着名医学家奥斯勒教授享年98岁,他的秘诀是:经常说“今天最好”。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不能善待今天的幸福,又将如何去期待明天是否能幸福呢?
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了很久以前的一座城池的废墟。岁月已经让这座城池显得满目沧桑了,但仔细地看却依然能辨析出昔日的辉煌风采。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就随手搬过一个石雕坐了下来。
他点燃一支烟,望着被历史淘汰下来的城垣,想象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由得感叹了一声。
忽然,他听到有人说:
“先生,你感叹什么呀?”
他四下里望了望,却没有人,他疑惑起来。那声音又响起来,是来自那个石雕,原来那是一尊“双面神”神像。
他没有见过双面神,所以就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会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吸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去憧憬无限美好的明天。”
哲学家说:“过去的不会再来,而未来的你又无法得到。你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
“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才明白,我今天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哲学家问:“为什么?”
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惟独没有好好的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便被敌人攻陷了,一切的辉煌都已烟消云散,我也被人们唾骂而弃于废墟中了。”
现在是过去的将来,也是将来的过去,如果我们不能善待今天,就没有过去和未来可言了。
一个幸福的人一定会善待今天的生活,西方有这样一句话:“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可是今天不准吃果酱。”这句话道出的其实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心态:为明天的果酱或昨天的果酱发愁,却不愿意把今天的果酱厚厚地涂在现在正吃着的面包上。我们要感受实实在在的幸福,而不要一味地为昨天和明天的面包发愁。
有一个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挣得了万贯家财,成为一位百万富翁。但是,辛苦的工作也夺取了他的健康,在他还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被医生告知患有心脏病,并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是危险依然存在。在医生的嘱托下,他来到一个有海滩的地方疗养。
有一天,一个与富翁年龄相仿的渔夫躺在海滩上晒太阳,那个富翁看见了,便责备他说:
“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不多打点儿鱼呢?”
渔夫反问道:“打那么多鱼干吗?”
富翁说:“卖钱啊!”
渔夫再反问:“卖那么多钱干嘛?”
富翁说:“有了钱,就能像我这样,有自由,有快乐,悠闲地在这片美丽的海滩上散步。”
渔夫说:“我现在不正快快乐乐地躺在沙滩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