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04200000007

第7章 孟子阳刚精神(3)

成语“罪不容死”一词就是从此处来。孟子这话是说:“为了争夺土地去打仗,就会杀人盈野。为了争夺城市去打仗,就会杀人盈城。这就是我说的为了抢地盘吃别人的肉,这种罪极大。所以那些战争高手应受上刑(极刑,死刑),连结诸侯相征战的稍轻,那些开疆辟土、圈占土地的又稍轻。”

地狱专为罪人而设,这样,屠夫才有个怕头,不然他把自己当上帝。在真正的上帝面前,可千万不要说硬话。说硬话容易,做硬汉难。你以为一死了之就算了吗?不,事情还完不了。你会生不如死,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做魔鬼。人在犯罪时常想:我大不了一命抵一命,殊不知你那条不值钱的命根本就抵不了什么。

因此,上帝会让你付出你还没有的一切,透支你所有的生命,偿还一个永远还不清的债。在上帝面前,别说死字。你死不了,因为上帝不让你死。你会成为行尸走肉空心人,上帝让你见证你自己的死亡,他让你亲眼目睹你自己的下场。让罪人受罪,实为正道。

孟子论不可自暴自弃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仁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孟子这话是说:“对那些自暴自弃的人,不要与他说话,也不要与他打交道。什么叫自暴?就是自己害自己,不照好话行事,偏照歹话行事。什么叫自弃?就是不能照自己的本性为人。仁,就是人的本性,好比一座安全的房子。义,就是人要走的正路。住好屋,走正路,就是有福。现在有的人放着好房子不住,舍弃了正路不去行,真让人痛心。”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孟子看到天下人自毁本性,感到痛心,因此说出了上面一段话。孟子这话不像“圣人”教训人,而像是村里的一位老农民对一些小伙子谈心。老头说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小伙子们听了就走散了,依然各干自己的营生。等他们自己已成老头子时,回想起来,才知道不错。

这世上不是没有好房子,是你自己不住。不是没有大路,是你自己不走。这能怪哪个?

孟子把话说到这里就算了,他点到为止,不再费舌。至于你信不信是你的事,接下来该怎么做,他是不是为你好,你心里明白。

据我看来,孟子让人不可自暴自弃,分明是爱我们的意思。孟子明白,所有人都是罪人,而上帝并没有照我们的罪惩罚我们。

孟子论当遵守律法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孟子·离娄上》)

以上三句中的三个关键词:“礼义”、“不为”、“规矩”,即是律法。说到底,律法是规矩。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孔子说“不逾矩”,都是一个意思。“规矩”是律法之本,“礼义”是律法之准绳,“不为”是律法之应用。

“不为”好,人的成就不是用做了什么来衡量,而是用没做什么来衡量。没做什么?没做亏心事。亏心亏心,你亏谁的心?亏的是自己的心。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稣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赤子是天然的律法遵行者,而非后天强迫自己遵守。

我们不用痛哭流涕悔罪,更不用万分艰难地遵守什么。要知道,那让我们遵守的,原是最轻松不过、最美好不过的东西。上帝的律法是什么?是命令。上帝的命令是什么?赞美诗上说:命令总归是爱!上帝命令我们自己爱自己,这便是莫大的律法。

孟子论大道应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今天我们常用的“深造”、“资深”及成语“左右逢源”三个词都出于此。孟子讲的“自得”不是沾沾自喜那个意思的自得,而是指自得其道,指我们通过遵守律法得到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亦即得到了本陛,得到了仁义。自得即自爱。爱自己,就得到了自己,就认识了自己。孟子说“深造之以道”,不是说浅尝即止,而是要深入挖掘我们的人性,从中挖掘出淤泥,同时也挖掘出光亮来。正如鲁迅所说: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灵魂的深。”(《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深入挖掘,人性自得。挖无可挖,是为真人、赤子。孟子论生死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孟子在这里讲的“送死”当然不是叫人真正地去送死,而是指舍生取义,也就是上十字架的意思。孟子这话是针对当时的养生家说的,因为当时有一股怪理论,过份夸大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生命宝贵又宝贵,其外一切轻之又轻,为了所谓“全生”,可以做一切事。孟子批评了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并非不珍惜生命,而是说要活得有价值。

不怕死的人不会死,越怕死的人死得越快。

电光石火,刹那成永恒。

缠缠绵绵,也只是一刹那。

因此,我不羡慕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绵,只喜欢骊歌送别的悲壮。

因为,我的一生已经悲壮,而绝对不会再缠绵。

孟子说不可论断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离娄下》)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说人家不好,会惹下无穷后患,到时你该怎么办?孟子不主张对别人说三道四,他主张“正己而后发”。“做人”一词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你去做别人?当然不然,做人是

我们说这人说那人,好像是不满意别人,其实内心深处是不满意自己。你很愤怒别人不按你的想法做事,你更愤怒的是这个世界不按你的意志运行。在说别人时,我们内心充满愤怒,这时,揪动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正是自己的无能——在这个不按自己的意志运行、多变的世界面前,我们时时不爽、事事不爽,每天每个人都在证明我必失败、我已失败。我们气急败坏的心里充满乌云,再轻轻一压就雷雨交加。朋友,你看我分析得对吗?

我还知道一个人类的秘密,那就是亲爱的朋友,你经常向人施“魔咒”(当然你还远不是魔鬼)。比如一个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子,看着她走过自己身边,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转过来!转过来!可惜她并没转过来,你的魔咒一点儿也不灵。一个爱钱的人在车上,遥望银行大楼,也会情不自禁想:飞过来!飞过来!可惜钱并没有飞过来,但你还要继续下去。朋友,你还要施这种没用的魔咒吗?为什么不干脆承认有的事你根本办不到!

你实现不了自己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你就说人坏,就说整个世界都坏透了,是这样吗?你背后说人坏话,当面还是说人坏话,在你心里,别人都是魔鬼,其实是你自己着了魔。

人若不善,勿须你言!

《圣经》上说:“不可论断人,免得你被人论断。”请你坚持一下,拿一天不论断人,看会不会使你心里难受。结果我敢保证,你会觉得既不论断人,亦不被论断的感觉真好。慢慢地,你的心里没有怨,只有恩,再放眼看这个世界,看身边的人,自然就不同了。

人无久善,兽无久恶。善恶之问,你将何之?

爱恨都一样

孟子曰:“仲尼不为己甚者。”不为己,就是为他人。这是说“爱人若己”了。孔子做人做事不为自己的地方很多,孟子对此深深赞赏。

爱人若己,是真正的爱世界。

爱仇敌,是真正的爱自己。

一定要爱你不喜欢的人。爱与不爱,一并爱之!

说什么爱?难道在爱他的同时你没有恨?你恨他偏让你爱,你恨他偏偏是他,你恨他让你失魂落魄,你恨他吞噬自己,你恨他作了自己的主宰,你恨他让自己心甘情愿做一个殉葬的毫无意义的人。

但你又说什么恨?你恨一个人就会时时刻刻想他,念他,思维他,梦幻他,恨一个人的感觉就像爱一个人,那种感觉非常一致。如果对方不是很坏还好,如果对方是个十足的坏蛋,我敢保证你会时时刻刻想他。

人就是这么贱。

爱就是恨,恨就是爱。你真的搞不清爱与恨的差别,那么当此之际,唯一的办法就是“爱与不爱,一并爱之”了!如果你能做到这点,那就是你最终的解脱了。

关键时候全凭手感

[闭眼进黑屋,反而摸得着]

本章讲孟子“心传”理论

摸黑之道

我不能告诉你黑暗是怎样来的,但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摸黑之道”。小小的时候,我走夜路怕得要死,那时,我是拉着大人的手战胜黑暗的。渐渐地我长大了,不能再拉大人的手了,我在黑夜中摸索着身边的东西:树,竹子,石头,路旁的草垛、篱笆,我一直这么摸索下去,一直到摸着了墙壁为止,我的心终于踏实了。再长大些,到了现在,我突然发现我擅长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技能全部失效,因为我正孤悬在一条莫名的暗河中,并无石头可以依凭。我被这条暗河冲,冲,冲,一直冲进一条幽深的邃道,我像一只大虾随着瀑布跌落,最终我跌进了一间更深的黑屋里。不过黑屋也有个好处,在这里是干的,没了让人恐惧的洪水。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更大的恐惧!

黑屋在前,进还是不进?我选择进。

已进入黑屋,我又该怎么办?当然是尽早摸到可以依凭的东西,这个时候,碰壁便是最大的安全与幸福了。人生最怕连碰壁的机会都没有。浩瀚无边的黑屋,它不是把你憋死,而是让你空死,心慌死,狂躁死。

当此之际,你就不要睁大你无用的眼睛了。这时,你要启动你的应急程序了,启动你灵魂深处的第一千层感觉,并且一定要闭了眼,深深呼吸,听从圣灵的指引,便可走向光明的所在。

看不清才好

闭眼进黑屋,反而摸得着。

如果睁眼,就会碍事。

因为黑暗中鬼影幢幢,恐有惊吓。你不如闭了眼,可以不被干扰。

人生的黑路无穷无尽,你的眼力再好也无济于事。而且,你眼力越好,心力就越早耗尽,只会早早送掉生命。《太乙金华宗旨》上讲了一个故事:“昔夫子与颜子登太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匹练,太用眼力,神光走落,故致早死。回光可不勉哉!”

意思是说过去孔子与颜回登泰山顶,远远望见吴国都城吴门有匹白马在奔跑。颜回看见那匹白马就像一匹飞练,就追踪观察,想看个究竟。因为他太用眼力,以至心力耗尽,早早地死了。因此我们不可不固守自己的心光呀。

“回光”是道教术语,指巩固自身精气神,守住心光(元气)。《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根据唐朝以前的传闻,大胆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疑案——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为何早死——的秘密。我们知道,颜回是孔门大弟子,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不违如愚”的境地,而这是孔子在七十岁以后才达到的境界,孔子说他“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不违”。如此看来,二三十岁时的颜回就相当于七十岁时的孔子,真是圣人出世,修为了得。孔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但不以颜回为弟子,还以颜回为老师。但问题是,按理说大圣人应该长寿,为何颜回早死?《太乙金华宗旨》揭示:颜回用功太过,以至早死。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正确的,与《史记》、《论语》的记载也相合。

泰山到吴门,何止千里万里,你想在泰山顶上看清楚吴门的白马,何其渺茫!最吸引人的是远景,最让人难受的也是远景。我不是圣人,我不如颜回,或许这正是我辈之福。当年我在华山顶上,也想望见黄河的壮景,惜乎云海茫茫,只得逶迤下山。如今想起,感谢那云海,让我看不见!感谢那黑暗,让我看不清!

人生的迷雾,越大越好!

不要自夸你看清了什么,你要看看你得到了什么。吴门白马,一晃而过,你还要追随它吗?断乎不能。

闭眼进黑屋,反而摸得着。你就当自己是瞎子,什么也看不见,自然会听见仙乐,自然会看见美景。你一路摸下去,管他是泰山十八盘,还是十九拐,你只管稳稳当当下山,时刻封闭自己,时刻感受圣灵指引,自有一番妙处。

熟中有道。

我们习惯了听轻微的音乐,在某个时刻把碟关掉,依然能听到琴声。

黑暗出手感

关键时候全凭手感。

我说的手感不是仅仅指双手十指,在圣灵的指引下,我们全身都是手,那时你的一根头发丝都是灵敏的,你像一只章鱼优雅地潜行深海,又像一只灵豹娴熟地穿行密林,忽然寻见目标,你纵身一跳,就成了。

手感不在手边,而是在心中。手只是发射器。

昨晚我与朋友一起看球赛,湖人对小牛。科比比诺维斯基更高一筹的地方在于他的手感。关键时候全凭手感,请看科比那个经典的进球瞬间:他运球,对方阻拦,他侧身,微微抬头看了一下篮筐,对方紧逼,他后退,对方再上前,他看都不看,马上后仰跳投,球如流星,直中网心。

神奇的手感,不在手上,不在眼中,全在内心的那一个瞄准器实在好使,永远精确无误。这,就是先前我讲过的孟子那句名言“正己而后发”了。正己——端正自己,那么心中就有了瞄准器,就有手感。

相信自己在黑暗中的感觉。

人只有身处黑暗才有感觉,才是敏锐的,正确的。暴露在光明中,你就会目迷五色。

黑暗出手感,手感来自黑暗,来自你长期处在黑暗中的经验。

古来心传,全在黑暗之中。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此谓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这句名言是具体针对周武王说的,不是乱放箭。他的话说全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根据以上孟子原话,我们可以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书”不是泛指书本,而是特指《书经》。孟子在此批判周武王伐纣的残暴行径与纣王无异,“血之流杵”,罪大恶极,这不是解放,而是内战,是仇杀。同时,孟子批判了《书经》记载史实失真,因此其实是不可信的。“血之流杵”就是血把兵器都漂起来了,这不可能。我们由此发现,有时最不可信的往往就是经典,这好理解,最爱乱说话的是名人,最容易误导人的是经典。

《孟子》与《论语》不可尽信

我根据孟子这一“无书精神”,发现了《孟子》与《论语》的不可尽信处。要点就是:

《论语》记载了两个孔子:一个是政治家孔子,另一个孔子不是政治家,而是作为“人”的孔子。政治家孔子的代表言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与不是政治家的孔子的代表言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严重冲突。前者是讲统治,后者是讲反统治。前者是统治者说的话,后者是平民说的话。因此,我们读《论语》应该舍弃前者,要看到后者的光辉处。可惜我们历来误读了孔子,误读了《论语》。其实,这也是《论语》编纂者想要的效果,《论语》编纂者故意把政治家孔子的言论收录较多,而把非政治家——作为“人”的孔子的言论收录较少,这是一种阴谋。因此我说:《论语》不可尽信。归鲁后的孔子是真正的孔子,这时他的每句话都是金子,而在先前,他的话里垃圾很多。

同类推荐
  • 如何嫁个千万富翁

    如何嫁个千万富翁

    本书是最物质版的《玫瑰花与水晶鞋》,把嫁给千万富翁作为一项有前途的事业来经营,把嫁入豪门当做步入圣殿的终点,而起点就是让自己符合进门的要求。
  • 文化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文化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培根谈人生成就

    培根谈人生成就

    《培根谈人生成就》这部文集,不仅是人类最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四百年来读过这本书而终身受益的人实在不计其数,在人类各种文字中几乎均有译本,为各国各界人士所推崇,它确实是一块经世瑰宝。
  • 修好心,成好事

    修好心,成好事

    心若迷,性难见,所以明心才能见性。品读明心智慧,手持心灯一盏,在疲惫中找到安心之所,在忙碌中找到定心之处,在喧嚣里找到静心之地。
  • 你的价值决定你的位置

    你的价值决定你的位置

    本书内容讲述了:你做事的效能,决定你是否能取得成功;你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大小,决定你在公司中位置的高低。对公司来说,你是不可替代,还是可有可无,都由你的价值决定。
热门推荐
  • 守护:青春无悔

    守护:青春无悔

    她拥有着不幸的童年,不美满的家庭,慢慢地,她学会了伪装自己的真性情,在生活中她换尽了伪装的马甲,一次又一次地受伤,让她的心犹如磐石般难以打开。充满忧伤的她总会不断地问自己:“在懵懂的年纪终究要伤了爱自己的人吗?”“他说爱我,也许那根本不是爱呢?”“为何朋友总会一个又一个地离我而去呢?”终究是谁一直陪伴她到生命的尽头?是温柔又腹黑的青梅竹马?是小学多年的霸道同桌?是在中学时和她充满纠葛的班长?还是众多追求者中的某一个?她又有怎么样的童年呢?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切都将一一揭晓......
  • 剑道狂魔

    剑道狂魔

    破碎虚空,是所有修炼之士的最终目标,因为虚空之中,传说拥有令人永生的王座。十大至尊强者的寒山重,成功夺得鸿蒙紫气,突破最后屏障,破碎虚空而去,只是却在永生王座之前遭神秘乱流轰杀,重生在少年体内。虚空之中的陨落是巧合?还是阴谋?破碎虚空到底是修炼的尽头?还是另外一个起点?转世重修,此生目标不只是重登巅峰,更要超越巅峰,看看虚空之后的真相到底如何。狂魔重生,此生之狂,命中注定……新书上传,需要各位新老读者的支持,推荐票砸过来吧!!!
  • 铭人铭言:铭言诗选

    铭人铭言:铭言诗选

    本书为黄宝铭的诗歌散文集,共分三册,其中《铭言诗选》为其古体诗词集,作者博览群书,写人、状物、暮景、抒情,用不同手笔作诗填词。
  • 神级弃少

    神级弃少

    隐居山林的落魄公子回归都市,开启一段逆天王者之旅。他认为女人是上帝给男人最大的恩赐。
  • 剑胆与琴心

    剑胆与琴心

    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一个奇诡隐秘的帮派;一笔惊世骇俗的宝藏;一门惊天动地的武功;一把天下无敌的宝剑;都不过云烟过眼,清风拂面;此刻,此地,两情相悦,一见钟情,哪管得烽烟四起,哪怕是地覆天翻……血海深仇也瓦解冰消,功名利禄也视作粪土,江南路,江湖路,烽烟路,走不尽,是情路……
  • 葬心——血海深仇

    葬心——血海深仇

    她。陌妖。本为报仇。遭世人唾骂。掏心。看看那些无耻之人是否黑心。他。少白。捕快。为抓她。杀人魔。
  • 大叔,抱一抱

    大叔,抱一抱

    一次无意的交集,她成了他捧在手心中的小公主。他宠她、让她,任她如何胡作非为都无所谓。可她夏晴要的不是这个。她说:“古默我不要当你妹妹,既然你给不了我爱情,就放我离开。天高海阔,我总能忘了你!”他说:“女人,事到如今还想天高海阔忘了我?门都没有。”
  • 超凡之王

    超凡之王

    圣史元年,有仙自星空破界而来,一纸神图封正天下,四大疆域应运而生,各循其道、遵其令、行其法;方今之世,天韵恢弘,武道正昌,千宗争神位,万圣绝凌峰,各方英杰纷扬而出,欲勘真道、踏天穹,追寻武道巅峰;万海之中,一个撑船的少年,挥动手中船桨,于岁月中划出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 无天战神

    无天战神

    本书要重新写过,所以删除了所有内容,还请大家见谅
  • 吴亦凡重生

    吴亦凡重生

    她...上一世倩的债,这一世来还。他...待人拯救的少爷,只有她能让他动心。初心不变,只待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