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8800000013

第13章 自我:理性辉煌的建构(5)

我孕育在混沌的宇宙中,宇宙就是我的全体,我就是宇宙的体现。

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与宇宙浑然无分。

宇宙的无边无际是我的身躯。

宇宙的生生不息是我的运动。

我没有原因。我没有目的。我无知无觉。

我没有开始。我没有结尾。我无始无终。

我没有痛苦。我没有忧郁。我沉浸在恐惧的快乐之中。因为,我没有自我意识。我的存在就是一切的存在。

我是一切,一切是我。

我是太阳,周天循环。

我是树木,春华秋实。

我是风,四处飘逸。

我是山,岿然不动。

我是一切,一切是我。

我没有上下之别,没有高低之分,我无边无际。

我没有时间的昨日与今日,没有空间的远近与大小。

一切概念都不属于我,我只有感觉的混沌。

我不可言说,只能象征。

我说不清楚,总是模糊。

我晦涩不清,不可理解。

我深奥莫测,总被误解。

我就是宇宙,我就是一切,我无须理解。

我就是一切,我就是宇宙,我无须解释。

我就是一切的一,我就是一的一切,我无须表白。

我没有语言,却可体验世界。

我没有分别,却与万物同一。

我没有感觉的空间,只有行动的领域。

我没有抽象的时间,只有行动的过程。

我就是时空流变中的过程。

我不是理性的存在,也不是客观的存在。

我没有虚构的种种模型,我只有不可言说的流动的真觉。

我没有逻辑的种种形式,我只有模糊的系列直觉。

我既是一个宇宙,又是一个粒子。

这就是我的真正实相。

老子曰:“能婴儿乎?”

黑格尔说:是自在也。

然而,自在的真我,已成为远古的记忆,依稀闪烁在遥远的神话之中。无穷的客观化的分裂,使我“堕落”到生死的轮回之流,湮灭在理性的苦难之河。有谁能逃脱分裂的巨大劫难?

理性的自我就是一个痛苦的自我。

理性的屠刀将我劈成了两半,一半在天上(灵魂),一半在地上(肉体),一半在过去(真我),一半在现在(自我)。

千万年来,人类以其独有的杰出的智慧,企图努力弥补人的内在的分裂。然而,只要理性之光尚在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只要“黑马”尚在黑暗中驰骋,人类便在劫难逃。

自我辉煌的走向世界且凌驾于世界之上的时候,写在人类脚板之下的便是苦难,苦难,永远的苦难。

人类辉煌的文明史本质上是自我的苦难史。

自我告别了过去,成为一个受难的形象贯穿生命的每一个现在。

自我告别了混沌,成为一个在无穷的分裂的矛盾中挣扎飞的可怜虫。

人类告别真我,走向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虚假的自我和一个虚构的世界筑起一个虚幻的舞台。

人类在潜意识中梦想着失去的伊甸园,然而,人类的道德体系又在努力维护着这个虚假世界的秩序。人类在无边的苦海中挣扎,然而,人类的文明又努力在苦海中建造辉煌的屋楼,现代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汽车、洋楼和美酒,然而人类却嗒然若失。现代人没有家园,人的精神在流浪。

所有的诱惑后面都是苦难。

每一次追求同时又是失去。

在这个虚幻的舞台上,自我颠来倒去扮演着种种角色。

我不再是宇宙、,而是宇宙的征服者。

我不再是一切,而是一切的占有者。

我不再是太阳,而是太阳的追求者。

我不再是树林,而是树木的荫庇者。

我不是宇宙,我不是一切,我就是我!

我就是我—这是理性给予自我的最骄傲的回答。

我是土地上的耕耘者,

我是马背上的征服者。

我是世界的主人。

我是万物之灵。

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种。

我是道德的裁判者。

我是知识的拥有者。

我是理想的追求者。

我是苦难的承载者。

我占有一切,然而又一无所有。

我追求理想,然而永远在途中。

我享受一切,然而一切又瞬息即逝。

我无比伟大,然而又无比渺小。

我无比坚定,然而又无比脆弱。

我追求真,获得的却是假。

我追求善,走向的却是恶。

我追求美,拥有的却是丑陋。

我是上帝的弃儿,又是神经分裂症的必然得主。

我是世界的主宰,又是世界的囚徒。

我战无不胜,然而在死神的面前却一败涂地。

我追求水生,却做了短命鬼。

我追求不朽,却遗臭万年。

所有的文明都不能掩饰自我的飘摇与破败。所有的成果都只是在证明自我的无能。

这就是理性的我,自觉的我。然而,人必然要走向理性,人必然要走向分裂。与其说是上帝把人类逐出了伊甸园,不如说是人自身的冲动走出了伊甸园。与其说是蛇诱惑了亚当和夏娃,不如说是亚当和夏娃自己诱惑了自己。人走向理性使人成其为人而有别于其它一切,人走向理性告别混沌是人的悲壮的选择。人必然要自觉,必然要走向壮丽的自我设计。然而,自觉不是目的,理性也不是归宿。人经过痛苦的自觉之后,必然又回归到原来的混沌统一。佛说,人身难得,这是对人的树在的充分混沌。佛又说,涅槃是人的最高归宿。如果说,突破混沌走向理性是对人的存在的肯定,那么,突破理性回归肯定,则是对人与宇宙的双重肯定。突破理性回归混沌,走向人与宇宙的重新统一,在自觉的高度上的统一,—这便是佛陀所说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无我的境界,超越的境界—涅槃。

此时,我超越了对立,超越了分别,超越了自我的种种设计,超越了所有的理性框架,以一种神话式的情感重新渗透一切,融合一切,普度一切。

从荆棘的阵痛中走出

迈向思想的旷野,正午

时光从这里消失

而空间在这里延仲

用宁静串起所有的骚动

沉默,听宇宙的回声

你的生命已彻底碎裂

组织着宇宙生生不息的冲动

性命在这辉煌的静默中重新获得了无限的意义。

我不仅是我!

禅的静默正是以无我为目的。

我的生命已融合到无限的宇宙之中,我不再是我!

雷鸣般的沉默显示着人的永远归宿。

我没有对象。

我超越了客观。

我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我超越了善和恶的分别。

我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不可追求。

我就在无中。

我就在空中。

我就在静默之中。

我是我,然而又不是我。

我是一切,然而又不是一切。

我超越了一切,然而又什么也没超越。

佛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融合了一切,无有差别。

我圆融如同太阳。

我光明如同太阳。

我澄澈如同太阳。

这便是我—无我的我。经过痛苦的自觉回归混沌的我,自为的我。

禅的一切努力,在于扬弃自我,回归真我。然而,回归真我并不等于真我。前者经过痛苦的自觉,后者却没有经过自觉。因此,回归真我绝对不等于同原来的真我。而是自我的超越。是超我,原来的真我是自在的我,回归的我是自为的我。涅槃境界中的无我就是自为的我。涅槃的境界就是自为的境界。自在的我,不自觉地与万物一体。而自为的我,却是自觉地灭度一切,融合一切。

弗洛伊德从动力学意义上将自我的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原我、自我、超自我,在某种意义上与自在的我(真我)、自觉的我(自我)、自为的我(超我)是一致的。然而,弗洛伊德是从人的愿望的实现(即动力学的意义)来阐释人格的三个层次。而佛教哲学中所含蕴的自我三个层次,却是从存在的意义(即发生学的意义)来分别的,并且,佛教是从超越的意义上来启示人的理想归宿,而弗洛伊德却是通过自我认识领悟来协调人的心理平衡。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不能解脱人生的根本痛苦。在佛教那里,超我完全是一种与宇宙重新融合为一体的无我境界,而弗洛伊德的超自我,不过是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以道德为准则的理想自我、一个监视和修正自我行为的裁判官。弗洛伊德没有给自我指出人生的根本出路,这决定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局限性。然而,弗洛伊德对原我和自我的发现却亦不亚于佛陀,甚至走向一致。

在弗洛伊德那里,原我是一个没有善恶分别的潜意识冲动。原我遵循初级思考方式:

①对一切事物的因果演变的解释,都以感情欲望为标准,不考虑逻辑关系。

②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也不受某些条件的限制;

③用动作表示情感。

④感情没有细致的分化。

弗洛伊德的原我的人格,正好对应着自在的我、生命的始前存在状态,必然会打入潜意识的黑海,如同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原我的没有逻辑对应着自在之我的前逻辑;原我的没有时空概念,对应着自在之我的无限时空。原我的“动作表现”对应着自在之我的行动的过程;原我的“感情没有细致分化”对应着自在之我的“混沌的圆满。”人的人格层次通过潜意识(或者阿赖耶识)浓缩了人的存在的不同状态。人格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弗洛伊德的人格的原我与自在之我是一致的。同样,弗洛伊德的人格的自我与自觉的我意义上也是一致的。自我所遵循的高级思考方式与自我的存在状态完全一样。

(1)以逻辑为思考的步骤,以逻辑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

(2)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3)情感有细致的分化,不再混为一体。

遗憾的是,弗洛伊德的超自我,并没有指出生命的最高境界。弗洛伊德试图用一种理性的觉醒来解脱人的精神痛苦,超自我不过是一个道德和良心的象征,而佛陀却教导人们,用一种理性的超越来解脱人的根本痛苦,涅槃境界中的无我,超越了一切道德分别和价值判断。生命在一种空前的宁静中走向了永恒。

在自我崩溃的瞬间,生命的本来形象便灿烂而又无限地呈现出来。

同类推荐
  • 伊斯兰文化散论

    伊斯兰文化散论

    本书介绍了:《古兰经》名称考释;《古兰经》与圣训的文学价值;当代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述评;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历史贡献等。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神教,他的影响已不仅仅是对犹太人和犹太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而是对世界文化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依然在发生作用。在犹太教中孕育并最终分化出来的基督教从中世纪开始成为欧洲主流意识形态,历经千年发展积淀为西方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传统,形成西方文学与宗教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 在此刻

    在此刻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此刻》(寻真问道的不二法门)身在此刻,心不能定,皆为想要得太多。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身心的安顿,需要向内在去寻找。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立足于当下,讲生命轮回,讲日常生活,通过寻常人生的悲欢喜乐来阐释禅机妙义,知道人们理解生命真相。如一盏明灯,点亮蒙尘的心灵,踏实淡定活在此时此刻。
热门推荐
  • 第一次销售就成功

    第一次销售就成功

    新入职的营销人员,对事业与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有经验的营销人员,对成为销售专家有着强烈的渴望。
  • 强求的婚姻很甜

    强求的婚姻很甜

    因为父母的意思,两位素不相识的人,成为了夫妇。他:花花公子,腹黑男神,却为了她而改变他:以为自己不会爱上他,但.........
  • 我只为你等待

    我只为你等待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原来在你写下这首诗时,你我之间的纠缠便不会了断,千年万年,我只为你等待,哪怕只是一朵花开的时间,苦难与折磨,都只为与你再次相遇,总有一世,总不会落空。失去的记忆可以找回,你终究是不会真的忘了我。
  • 杀手妈咪:天才宝贝腹黑爹

    杀手妈咪:天才宝贝腹黑爹

    他,滥情总裁,神秘身份,拥有高贵的血统!她,见不得人的私生女,身世神秘,稳坐杀手界第一把交椅!一夜贪欢,让他们有了命运般的交集!彼此却错失了七年!天才宝贝,他是史上智商最高的宝宝!为撮合爹地妈咪,将妈咪卖给爹地!杀机四伏,他的奋不顾身,让她无法不对他动心,愿意尝试着为他打开自己的心房!西西里岛,她的生死不顾,他的拼命保护,让他们终于敞开心房,接纳对方,爱来的很突然,却又是那么的诱惑人!
  • 校花女王:她的列表里只有你

    校花女王:她的列表里只有你

    南希嘲讽的看着林凯为琼琳披上了他黑色的风衣。高傲的如同女王转头就走。罗伊看着南希离开的背影,跑上前去抓住林凯的衣领,一拳打在林凯脸上......
  • 星尘:青春之旅

    星尘:青春之旅

    以前,我问妈妈:“妈妈,妈妈,老师给我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让我们问父母,我们名字的含义?”“妈妈在心情不好时,就躺在窗前一张床上,看着窗外夜空中的星星,闪闪发光多美呀,它们仿佛在向我微笑,在安慰我,心情马上高兴起来,因此给你取名为星儿。我希望你以后像星星一样快快乐乐。”后来,有一个人告诉我:“你是我遇到想让我守护的人,要像宇宙中的尘埃化作肥料,滋养着你,让你闪闪发光,更加美好。“而现在,蓝星儿却不如她母亲预料那样,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那个人......
  • 我们早不是曾经的彼此

    我们早不是曾经的彼此

    我们早不是曾经的彼此,而是彼此的曾经。或许你付出了真心,而他却只是好奇。执着的最后仍然没有任何结果......
  • 公子恐怖经历

    公子恐怖经历

    人皮灯笼、小鬼来电、夜半歌声、浴室惊魂,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在不断的发生..........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建工作综合知识
  • 证券投资与管理

    证券投资与管理

    本教材详尽地介绍了我国投资工具——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及权证交易等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技巧。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特点,本着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技能培训的主导思想,在对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浅出阐述的同时,重点突出实际操作运用技巧;在领略我国最前沿的证券投资理论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真正做到“零距离”的接近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本书适宜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管理类、金融学等专业的教材,同时也适宜于社会投资爱好者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