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44600000016

第16章 大迦叶——头陀第一(3)

虽然受到佛陀这么高的慰劳,但大迦叶并不肯改变他的头陀苦行,他向佛陀说道:

“佛陀!头陀苦行在我并不以为苦,反而感到很快乐,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只感到清净解脱的自由。

当然,有人说我这样生活太着重自利,像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旃延尊者等,他们负起代佛陀宣扬的任务,不惧阻难,不惜身命,推动着真理的法轮,使众生普沾法味,同获法乐。我虽然没有那股为人为法的热情,但我不会忘记佛陀对我的恩德,就是为了报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过头陀的生活。因为众生要能得救,全靠僧团的弘法,僧团中布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亲教法师,他必须自身要健全,才能担当弘法的工作,僧团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呢?当然只有从严肃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德行。佛陀教法中的头陀行门,就是一种最严肃的生活方式,能习惯于这种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于淡泊,一心一德,为法为人!佛陀!我为了直接巩固僧团,间接的利益众生,我欢喜愿意不舍苦行,请佛陀原谅弟子的执著!”

佛陀听后,非常欢喜,看看大迦叶,又看看诸比丘,说道:

“很好!诸比丘有没有听到长老大迦叶的话呢?将来佛陀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是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着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

大迦叶!你好好去修道吧,我不勉强你,你可照你的意思去修行。要见我的话,随时都可以来见我。”

佛陀与大迦叶,人虽二而心则一,师与弟子如两个容器盛着同样的水,一点不滞留而互相流动。佛陀待尊者如宾,如亲友,但尊者从不忘以师礼对待佛陀,他们之间洋溢着师徒温暖的情谊。

我们一说到佛陀或罗汉,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象他们如同枯木寒岩般的冷酷,对于人间,一点人情都没有,其实,并不是的,佛陀或罗汉,不执著世间五欲的爱染,高尚的情爱自然流露在其中。这种情爱,佛教称之为慈悲。慈悲的根苗,是被盛在智慧的法船里,如同磁石般的引度众生,使他们朝夕能接触到崇高温暖的人格,改良自己的习气。

蓊郁葱茏的热带森林里,娑罗树的红花盛开着,尤其是在夏天,晚上皎洁的月亮从树梢间投射下银色的光辉,就在这空闲寂静的地方,大迦叶数十年如一日的修道,他那种崇高圣者的风范,仿佛还在我们眼前。

继承佛陀的衣钵

岁月像电光火石般的迅速,佛陀应身化世的缘满,就在佛陀八十岁的那一年,传出了佛陀将要涅槃的消息。

在佛陀涅槃的这一年,先是目犍连为教殉难,然后是舍利弗回乡入灭,现在佛陀又将涅槃,在教团中到处都是愁云惨雾。为了正法流传,以及僧团的领导,佛陀早就注意继承的人选。现在的教团中,年老的大迦叶尊者,和年轻的阿难陀尊者,被公认为继承佛陀最适当的人选。尤其是大迦叶尊者,所谓灵山会上正法眼藏付嘱的拈花微笑,就是禅宗最初的典故。

佛陀在拘尸那迦罗城涅槃的时候,大迦叶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教化度众,他得知消息后,非常伤心,星夜领着比丘们来到拘尸那迦罗城。他们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

但在比丘中有一个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却很欢喜地说:“你们何必要这样伤心?佛陀涅槃后,我们才可以自由,他老人家在世的话,会拘束我们,会管理我们,他常常说我们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的,真啰嗦,也真麻烦!现在他涅槃了,我们正可以轻松轻松呢!”

不等大迦叶的责罚,有一个比丘向前就要打跋难陀,大迦叶赶快阻止,并恳切地教示说:“现在佛陀进入涅槃,众人因失去了皈依而伤感,愚痴的你,怎么反而以此为乐?”

虽然是圣者的大迦叶,此刻也不由得心乱如麻,有时,他要像慈父教训不肖的儿孙,言辞沉痛的对他们说教;有时像严师对待弟子,其威德吓得人都不敢向他走近;有时又想到法藏的结集,应召集些什么人参加,何人说经、何人持律,他都要考虑到,他要以长老的襟度,顾虑到大法的前途。

总之,大迦叶的心是沉重的。这时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里,诸弟子有的围绕着暗暗地哭泣;有的在上面灌注很多的香油,几次举火荼毗,薪都不燃。七日后,大迦叶到时,金棺中佛陀的足伸出来,尊者不禁涕泪悲泣,合掌顶礼说道:

“慈悲的佛陀!伟大的救主!您放心,我们会依照您的足步来行!”

大迦叶说后,佛陀的足收进金棺之中,正在弟子们嚎哭声中,佛陀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毗了。

从此,大法流传的责任,就由大迦叶尊者承担起来!

三藏圣典结集

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结集法藏的典礼开始。

起初,大迦叶为了选择结集的场所,费了一番苦心。竹林精舍、祇园精舍,都过于宽大,而且这些地方还有很多没有离欲证果的比丘住着,最后他选定王舍城东南的大竹林中一个很大的石室,这个石室叫毕波罗廷石窟。

在静寂的林中,宽大的石室里,正是尘外中的尘外。五百阿罗汉的圣弟子,公推大迦叶、阿难陀、阿那律、优波离、富楼那尊者等为上首。尤其是尊者大迦叶以首座的身份,在大众之前数说阿难陀的六罪,责怪他尚未证得最高的圣果等,每一罪都下一筹,其威严有如佛陀,一向如天之骄子似的阿难陀,在大迦叶之前,也不敢反抗,只得认错。

大迦叶的伟大,由佛陀灭度以后,在那么多圣弟子中,他能统理大众,并没有把教团弄得四分五裂一事就可以知道。在佛陀涅槃的时候,他的声望和权威,实在是如同磐石的重要。

当佛陀在世时,那英才焕发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两大弟子,在教团中内外活动,做着佛陀的股肱时,大迦叶是默默地修道,就是有一些活动,都是很有限的。但到佛陀和两大弟子涅槃后,所谓水落石出,居然负责领导起教团来,由此可以看出他高深的修养和宽大的度量。

尊者的作风是保守的,他没有像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那么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今日的佛教,退隐的、山林的、保守的、苦行的气氛很重,受大迦叶的影响很大,这是不容否认的史实。

不过,大迦叶虽不能使波澜化为平地,但无论什么难关,他都能坚忍着,安然地度过。将佛陀的真理之光,像稳如泰山似的普照大地,流传于无穷的未来,具有这种人格的,在当时的教团中,实在没有一个比他更适合。

从结集三藏的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之经、律检讨修订。所谓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顺利完成。

我们能承受佛陀的甘露法雨,我们能拥有如大海之多的圣典,我们得感谢大迦叶尊者!

龙华三会愿相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忽然厌世起来,他想:“佛陀做了我的老师,像父母爱子似的,对我有如海一般深的大恩,我已为未来将大法流传,总算报答佛陀的恩惠于万一。现在我已老朽,像这样老丑的身体,谁还爱着,不如早些涅槃为好!”

大迦叶的年龄,这时已超过百岁高龄,那是无疑的。

他即刻走到阿难陀住的地方,付嘱法藏,要阿难陀继承,后来他就跃身虚空,到佛陀的八塔一一供养礼拜。

回到王舍城,他曾前去向阿阇世王告辞,守卫说国王在睡觉,他就径往离王合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而来。山有三峰屹立,成鸡足状。半山以上,是蓊郁茏葱的树林;半山以下,长满了蔓草。

当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他即刻以草席地而坐,并对自己说道:“我今将以神通力来保持这个身体,用粪扫衣来盖覆他,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我再去拜见他,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后,鸡足三峰就合起来,隐藏了他的身体。

阿阇世王知道大迦叶尊者入灭的消息,悲伤无比!马上往见阿难陀尊者,要他同登鸡足山一看,当阿难陀尊者和阿阇世王到达鸡足山时,鸡足三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大迦叶尊者端然地入定,身上还盖覆了曼陀罗华。他两人供养礼拜退出以后,山峰又自然地合起来,他们回顾静寂的林中,尔后六十七亿年,尊者大迦叶将长期捧着佛陀的衣钵,在这山中等候弥勒尊佛的来访,再把佛陀的衣钵传给他,以这种遗风教化,令他们不禁钦佩万分!

像这样美丽、玄奥的故事,在很多经中都有同样的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大迦叶伟大的人格,经万劫而不朽!

有人说,伟人的精神进入造化的胸中,参人天地之至奥,而生命与无终的时间同样的悠长!从尊者大迦叶的故事来看,尊者的生命固然是无穷无尽,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将无穷尽地流传下去!

大迦叶尊者的一生,是多彩多姿的,从他在树下诞生,到雕塑金人求婚;从做十二年名义上的丈夫,到在多子塔边皈依佛陀;大富豪的出身,而甘愿修习苦行;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能继承佛陀的法统;对大法的执著,到高龄一百岁的时候,都不放松一步;反对阿难陀参加圣典的结集,但到阿难陀开悟证果的时候,又自愿再将法统传给阿难陀继承,这实在是一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学习。

我写到这里,尊者的德相和风姿,仿佛朦胧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祈祷:弥勒尊佛的龙华三会上,能够荣幸地和尊者相逢,让我来深深地向尊者敬礼!

同类推荐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热门推荐
  • 盖世小神农

    盖世小神农

    小小农民重生都市,从此一路崛起。小农民林炫打地主,斗土豪,办农场,建公司,生意遍布地球,成为一代盖世小农民。
  • 冥夫的秘密

    冥夫的秘密

    爸爸和女鬼生下了我,我成了人人厌恶的灾星。为了压制我体内的阴气,爷爷给我找了个童养夫。九岁那年,童养夫把我骗到山上,想置我于死地。我命大不死,捡了一副骷髅回家。从此,多了一个总想把我扑倒的冥夫………
  • 霸占你的心

    霸占你的心

    第一部霸占你的心属于总裁严森和美女加才女胡梦茵的故事那个总裁不费吹灰之力就霸占到的美女几经曲折却还是被迫离开总裁的身边总裁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追女之路..第二部总裁的甜心养女,为何选了这样一个养女让他欲爱而不能为了让她死心为了让她离开他去寻找幸福他狠狠伤害了她的心而当她和另一个男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去陷入疯狂
  • 我的腹黑全能老公

    我的腹黑全能老公

    托儿园,睡觉房,一个生的一副上好皮囊的小屁孩。不怀好意紧瞧着那摇篮里面,睡得极香,像是一个陶瓷娃娃的女婴儿。垫着脚丫子,想要偷偷地亲吻着小睡美人时。小睡美人小手上的塑料锤子,砸中了他的脑袋。小正太失足面部撞在了床榻上。由于冲击力过大,他脆弱地鼻梁骨,一泻千里。即使,鼻子很痛倔强的小正太却没有哭出声来,坚强地隐忍着。不想大人们见到自已现在这个丑态,拼了小命在挣扎着起身。可是,小睡美人却被小正太的这般举动吵醒了。还在婴儿床下倒插着的小正太坚定的目光,暗暗下定决心这个小女孩的他要定了。
  • 老宅异事

    老宅异事

    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总是或多或少的流传的一些恐怖离奇的怪事!让人心生恐惧!
  • 九转轮回劫

    九转轮回劫

    当赤阳西悬,至亲鲜血浸满。当墨云临空,挚爱命陨眼前。当雷霆撕裂苍穹,少年一袭红袍逆天而上!当万千生灵跪伏,还有谁能踏着万千亡魂唱响新的战歌!
  • 虐杀原型3生化危机篇

    虐杀原型3生化危机篇

    接着虐杀原型二的剧情发展,A哥并没有死亡,而是获得了重生,与J叔战斗后出穿越到生化危机的时代。
  • 创罪传说

    创罪传说

    罪恶,是一种力量。觉醒的原罪,是一种这个世界的极致力量。林岚因一场意外觉醒了双性原罪之力,踏上了一场无休止的杀戮征程。从此傲笑花丛,雄霸天下。我从不会轻易喜欢上一个女人,也不会轻易的喜欢上一个女人。但是我上过的女人,一辈子都是我的女人。哪怕死了,魂也要跟在我身边。-----林岚对许晴说的话。“我从不觉得得到一个女人是多难的一件事情,她同意的话皆大欢喜,她不同意的话就硬上,一直上到她同意为止。”这是林岚教育儿子的话。
  •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

    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是作者在国外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也是最有感触之地。作者的笔锋掠过普林斯顿的历史、地理、文化,带着浓浓的人文主义气息。没有铺张与华丽的堆砌,简洁、平实的文风尽显大师风范,既是回忆,也是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