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0600000037

第37章 衣食住行(1)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自从进入文明时期以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条件一直在改变、演进,并从最原始的满足基本需要,发展到既能满足需要,又具有审美的无限丰富性,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重视衣冠,重视礼仪充分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是指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汉服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很讲究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 鞋头往往有翘起的的装饰。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下面简介一下汉服的发展历史。

据说大约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人们学会了养蚕和纺织,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冠冕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西汉时期,服饰一直实行“深衣制”。深衣的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以上各类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对象及服用场合,《唐书·车服志》都有详细说明。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高宗李治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成为帝皇的象征。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今天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来。

辛亥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之后,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没有恢复汉服。

补服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级的官员按照文武品级的不同,装饰在官服上的图案纹样也各不相同。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人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

补服又称“补袍”或“补褂”,是一种缀有“补子”的中国古代官服。其形制比袍短,类似褂而长,袖端平,对襟,前后各缀有用金线、彩丝绣成的“补子”。补服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明清时期的官员所用的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圆形补子为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皇亲贵族服用。

补子是官员的品级徽识。明代补服的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面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表示品级。文官的补子绣有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补子则绣单兽,或立或蹲。明代的文官官服的补子文武各分九等。

清代官服也缀有补子。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与明代大同小异,只是与明代的补子相比,尺寸较小且纹饰简单。清代的补子前后成对,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补子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非常艳丽。清代对补子的规定是: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鸂鶒、武彪;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此外,都御史、按察使等,均绣獬豸。

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着官职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它有着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藏袍

藏袍是中国藏族的传统服式,有农、牧区之别,一般说来,农区藏袍讲究美观漂亮,牧区藏袍讲求实用温暖。

农区藏袍,一般以氆氇或毛哗叽等作料,在领子、袖口、襟和下摆镶上绸子、彩布等。其特点是:长袖、宽腰、肥大、超长。穿衣时,要把袍子先顶在头上,在腰间系一条或红、或蓝、或绿、或雪青色的腰带,垂下的部分稍低于膝盖。露出头后,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大囊袋”,可以装入随身物品。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将右袖从后面拉起搭在肩上,有的干脆脱下两只袖子束于腰间。女式夏袍不带袖子,内着绸子长袖衬衣,十分漂亮。农区藏袍典雅华贵,可直接用作舞台服装,不须任何雕饰。

牧区藏袍以皮袍为主,一般以不加面的板羊皮制成,男式在襟、袖口和底边镶上黑色平绒、灯芯绒或毛呢;女式在板皮边镶一圈五彩帮典料,再饰上红、蓝、绿等颜色花纹三至十条。牧区藏袍的特点和农区藏袍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袍子更长,腰间的“囊袋”更大,随身可装木碗,“唐古”等物品,妇女们往往把小孩装在”囊袋”里面。牧区牧民睡眠时,将皮袍腰带解下系于底襟,再将袍领提至头顶,作为被袋使用。

裙子

裙子是一种围在腰部以下的服装,多为女子着装。

裙装是下装的两种基本形式(另一种是裤装)。它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因其通风散热性能好,穿者方便,行动自如,样式变化多端诸多优点而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其中以妇女和儿童穿着较多。我国维吾尔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裙。

按照裙子的长度可分为:长裙(裙摆在小腿中以下),中裙(裙摆在膝盖至小腿中部),短裙(裙摆在膝盖以上至大腿中部),迷你裙(裙摆在大腿中部以上)。

在远古时代,人们用兽皮树叶围在腰间,这便是最早的裙子,同时也是人类最早的服装。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传说,最早是黄帝制定了“上衣下裳”的制度。裳便是裙子的一种样式,到后来,“裳”才统指下装。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

从汉代开始,裙子便在妇女中流传开来,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裙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

隋唐时期,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的女士所钟爱,“裙钗”也就成了妇女的代称。隋代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人们所采用。唐代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唐代的女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裙长曳地,肩上再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宋代士庶妇女出行,喜欢骑驴,《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乘驴出行的妇女。为了乘骑的方便,妇女多穿一种前后开衩的“旋裙”。旋裙最初多用于女妓,后来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士庶妇女的一种服装。至于宫廷嫔妃,则穿一种前后相掩的长裙,走起路来裙裾扫地,名谓“赶上裙”。

明代恢复了汉族习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明代流行褶裥长裙,并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但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穿着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

清代,由于清朝贵族的压迫,汉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坏,裙子退出男装领域,但广大汉族妇女仍沿袭明朝的服装。清朝后期穿裙子的减少。

近代,西式裙传入我国,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重要服装,取代了以前传统的裙子。

长袍

长袍是清代民间较普遍穿用的一种服饰。

长袍有单袍、夹袍和棉袍之分,单袍俗称“大褂”。民间流行的长袍与正宗皇室的长袍有很大区别,长袍的式样是右大襟式,左右两开禊,而皇室的长袍则是四开禊。

长袍在其流行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演变。清朝初期的长袍又肥又大,长及脚面,并且没有领子。穿时,须另加领衣,俗称“一裹圆”。此种服饰为清代官吏经常使用,无禊,后来成为一般平民所穿用的袍服。

清朝晚期的长袍又短又瘦,并且加上了立领。长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称为“掩襟”,有长掩襟也有半掩襟。最初,长袍上都不带口袋。

民国以后,在长袍的掩襟上普遍安有一个口袋,便于盛放手绢等小物品(没有口袋时,手绢等小物品一般是放在左袖口内,走路的时候左手不垂放下来或是用手牵着袖口)。

旧时,无论是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是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充当了礼服,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在商人中间,凡是属于“大同事”级别的人(相当于高级售货员或售货员中的领导者)在站门市时都穿毛料(在清朝末期,毛料被称为“巴岦哔叽”,大多从南洋流传进来)和绸缎的长袍,颜色以蓝、灰为主。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及重要的场合,更讲究穿用长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袍逐步匿迹。

马褂

马褂是一种穿在袍服外面的对襟短褂,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清初,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镶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为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穿着,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马褂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由于时代不同,马褂的用料、颜色、缀饰也有差别。乾隆时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马褂,均用珍贵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后,政府曾把黑马褂、蓝长袍定为礼服,长袍马褂一度流行全国。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减少。

旗袍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为“旗袍”。

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美,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命力。经过不断改良后的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旗袍这种能显示中国女性曲线美和风格美,融满汉文化于一体,又注意吸收外来养料的服装,又进一步升温。那开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随着女性步履的轻移、袍衩的时开时合,大腿的隐而不露,更显出一种既含蓄又开放的飘逸悠然的动态美。在我国百花争艳的服苑中,旗袍这朵绚丽的香花,必将更吐馨香。

中山装

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国男用套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 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 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厘米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肚兜

同类推荐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大佛寺诗联选

    大佛寺诗联选

    本书是一本古今诗人吟颂张掖大佛寺的诗联荟萃,作品主题鲜明,咏意厚重,风格迥异;诗集编排得体,融贯尔雅,和谐成篇。这对弘扬佛寺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 黑白之间——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任侠者

    黑白之间——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任侠者

    长久以来,游走于黑白世界的侠客,被我们“神话”成世间公平、正义、良知的最佳化身,在他们的身上,承载了数千年专制社会下弱势群体太多的利益渴求与美好愿望。但是,无论是从具体的历史长河来看,抑或就武侠文学的理性分析而言,侠客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真正“救世主”和“良心”。事实上,民众应有的权利保障之路还须依赖于社会的真正转型。《黑白之间(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任侠者)》从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角度考察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任侠者群体。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字谜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字谜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我和儿子

    我和儿子

    儿子是我坚持走到今天最大的动力,我想我这个母亲能做的就是像现在这样,记下我和他在这岁月长河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他的成长。等到某一天,我们坐在一起共同回忆。
  • 名侦探柯南之贪睡无罪

    名侦探柯南之贪睡无罪

    不过是一厉害点的黑客,死了就死了,来点穿越时在闹哪样?!还有个莫名其妙的病,动不动就睡着?
  • 大仙帝

    大仙帝

    大帝宇内称尊,至高无上,天地间从来只有一位大帝。自万年前,天地动荡,大帝身陨。万年后,仙王出世,群雄逐鹿帝位,巅峰对决,打破九霄玄黄。一个天才辈出的大世自此开始。一个强者纵横的大时代自此开启。上天赋予修士灵根,血脉传承祖先体质。在无数天才耀眼的光芒下,少年林凡,一个没有天赋灵根,没有血脉传承的凡人渐渐踏上了他的旅途,于逆境中崛起,且看他如何踏上证道仙帝之路。帝路浩茫,白骨累累,寂寥苍生,与谁哭泣。
  • 变形金刚异界游

    变形金刚异界游

    平凡的高中生苏阳,在一次探险的过程中,意外地吸收并融合了来自遥远的塞伯坦星球的领导模块,并成了塞伯坦星球上的变形金刚们的王者,而且自己也得到了成为机器人,变形的能力。可是,苏阳和他的变形金刚们,又被传送到了一个剑与魔法的异界。在这里,苏阳被误认为了威力强大的上古傀儡炼金师,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本书设定,主角原来的世界没有《变形金刚》这部动画片。
  • 骑车游台湾

    骑车游台湾

    国内第一本实用版骑车旅游实用指南:国内骑行专家40条经典的骑行线+100条城市周边骑行攻略;吃、住、游、购、娱详细资讯+安全和路况贴心提示。
  • 绝世天才陌路之深

    绝世天才陌路之深

    筱慢慢的睁开眼睛看着周围的环境这里是哪里她记得被一道天雷劈了一下一道白光闪现了一下她就在这里了
  • 他年我若为仙帝

    他年我若为仙帝

    修仙之下凡人亿万,无数生灵在修仙者的天道下生存,叶云以战仆的身份一步步爬上顶尖,上古战仙血屠万里晴天!他自百万生灵战场中被选中,成为战血门一名战仆,厮杀,掠夺,却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上古仙路!如果修仙者口中的天是如此不堪,那我便用手中战矛杀穿这片天!他年我若为仙帝,肯叫青天万古开!仙帝书友群:340556256
  • 凤宠狂妃:腹黑魔帝枕上欢

    凤宠狂妃:腹黑魔帝枕上欢

    她是梵月一族皇长女,身赋强大灵力,却遭暗算魂魄尽散。转眼重生为护国公家九小姐,因天生缺少了一根肋骨,仙根受损,无法修仙而备受欺凌,被视为废物。很好,那就让你们看看废物是如何炼就神丹,独得灵兽盛宠,驭龙而飞,杀尽暗算她之人,天地之间任我逍遥。虽为上佳炉鼎,但想和我双修?没门!可万万没想到,竟然会被他抢占了先机。他是大泱皇朝七皇子,因生来没有影子,被百姓和皇族视为不详之人,他阴险诡谲,可怖狠辣,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魔帝大人,这双修需适度,太过了就不好了吧。”她揉着腰,一脸愤懑。“不过一夜七次而已,这就吃不消了?看来爱妃的确需要好好调教一下了。”他欺身而上。
  • 仙道魔心

    仙道魔心

    灵宝道童偶遇祖庭元老,本拟仙途有望,不想竟由此陷入一场夺宝风波。宝中宝,计中计,花妖狐媚纷乱登场,恩怨情仇接踵而至,猪脚深陷迷局,生死对头变身救命恩人,痴情妖皇乔化豪迈兄长,是非善恶,真假难分。登五岳,踏昆仑,不为寻求长生之法,拜幽冥,叩帝阍,只愿了遂济世之心。漫漫仙途,誉谤由他,道心魔心,原是俗人心,与其争名夺势,不如广结善果,正如祖师所下宏愿:弥留此地玄宗紫府,渡尽天下鬼怪神仙!
  • 隋唐修仙传

    隋唐修仙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苟且求生。一样的仙侠,不一样的故事。且看“六分痞气,三分侠气,一分仙气”的程武,如何在俗世中一步步斩断因果,从那虚无缥缈的天数之下求得一线生机。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