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1页。
“初出茅庐”典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汉末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同意出山作刘备的谋主。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记叙,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便设奇计在博望坡大破曹操兵。书中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之句。后来称初次出来办事为初出茅庐,也有开始做事经验不足的意思。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讲的是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喜欢学习兵法,把兵书背得烂熟,谈起来也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认为谁也比不上他,就是他父亲与他谈论用兵的道理也难不倒他。后来,赵括替换了赵将廉颇,在长平接受了兵权,他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战术,只据兵书,不知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军打败:“纸上谈兵”就由此而来。后来人们用“纸上谈兵”来讽刺那些只会空发议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在研究战争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把握整个战争的规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这种经验的取得就是在长时间内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这个认识过程的取得,则来源于长时期的战争实践。这里毛泽东一是强调要有长时期的经验积累,而不是经验不足;二是强调要有亲自的参与和切身的实践,而不是只会讲理论,没有战争实践。用他在《实践论》中的话就是:“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与这两种情形相背的,就是“初出茅庐”和“纸上谈兵”。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并没有直接指明谁是那种“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但联系他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批评显然是有针对性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不了解工人、农民而又不愿意向他们学习,不懂得战争而又远离战争,不懂得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更谈不上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他们只会死啃书本,死搬教条,夸夸其谈,不求甚解。他们在政治上实行机会主义,在军事上实行冒险主义、拼命主义、逃跑主义,使我们的党和军事力量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种对中国革命缺乏长期的实践,认识不清而又夸夸其谈的作法,正是毛泽东所要抨击的对象。因此,毛泽东明确地指出:要掌握战争的规律,特别是掌握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能动地指导战争,做一名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必须在战争中认真地学习才能办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