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611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诗歌文本细读”是什么意思?目前学术界对诗歌文本细读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教学方式;二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批评和研究的工作程式与范式;三是把它看做一种诗歌阅读态度。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主要是第二种理解。这种理解主要来自于英美新批评的读诗理论与实践。

说到读诗,人们往往认为就是用眼睛看印在纸张上的一行行文字,就是一种通过视觉阅读活动而理解语言文字思想和感情的思维过程。古代儒生把读诗诗意化,“把卷沉吟过二更,依然有味是青灯”。照这样说,读,就是在日光下或灯光下看诗。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他干脆把读书叫作“观”,把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叫作观文者,披文入情就是披览文字,从文字表达的“波”追溯作家内心的那个“源”,进入作家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深究起来,以上说法并不精确,并不全面。其实,文本之“读”,特别是文学文本之“读”,包含了“看”和“听”,即视觉与听觉两种接受方式。文学文本传达到接收者那里,一种可能的途径是经由讲说或吟诵让接受者听到。古来民间说唱故事,现代的诗歌朗诵会、广播电台里的文学节目,就是实现这种途径的方式。相比过去而言,近年来,说书、朗诵活动减少了。文学接受最常见的,的确还是读者阅读用语言文字符号书写和印制成的文学文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听”在文学文本阅读中无足轻重。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听和吟诵的作用。因为语音、音节和音调是文学文本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诗歌、散文和戏剧文学都很重视语言的音韵协调。读者在用眼睛看书的同时,还需要动员内部听觉。精确地说,无声为“阅”,有声为“读”。读,才能感受作品的音位层次。所以,细读中的“读”读的是文学文本,是运用视觉和听觉把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一种接受过程,一种心理情感再现和还原接受的过程。

读,有快慢和粗细之分。中国古代称道某人才华出众,智力过人,常常说他们读书“五行俱下”、“七行俱下”,或说“一目十行”,这都是说他们读书速度之快。在文学受到高度重视的南北朝的齐梁时期,据《南史》记载,简文帝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本传说编《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这些都是夸张之词,不过是形容那些人天资出众罢了,不可信为实有,更不可效法。文学欣赏和文学接受还是要用真工夫、笨工夫。所谓真工夫、笨工夫,首先就是慢读、细读、熟读和反复地读,这是古今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共同的阅读经验。撰写《三国志》的晋代学者陈寿和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史学家裴松之都说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知道,“诗圣”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破”字,有的注释认为是反复阅读使书页卷折、破损,类似于孔子读《周易》

“韦编三绝”,把连接竹简的牛皮筋都磨断了。天资卓绝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中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又说: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诗云: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些主张细读的良言都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大文豪歌德说:

“我每年都要读几部莫里哀的作品,正如我经常翻阅版刻的意大利画师的作品一样。因为我们这些小人物不能把这类作品的伟大处铭刻在心里,所以需要经常温习,以便使原来的印象不断更新。”歌德这样认真地细读前人的作品,所以他能够远远地超越前人。才华卓异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是一位着名的“红迷”,她写有《红楼梦魇》一书。

张爱玲真不愧是语言的巧匠,她把“梦”字一字两用,与前两个字连接是书名,与后一个字连接,表示对《红楼梦》真是着了魔,必须要吐出这一篇“梦话”。她有所讽喻、有点自得地在自序中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长处,但是只要是真喜欢的,就会什么都不管,这一本不厚的书,竟把十年工夫“掼了下去”。她还说,学者做考据是站着看《红楼梦》,等不及坐下来,而她呢,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了,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一点的字会自己蹦出来。所以,她能“在无意中”发现不同版本的异文,连红学大师也不见得能做到对文本如此稔熟。她在《红楼梦魇》的《红楼梦未完》一篇讨论“壬子木活字本”时说:

“此外尚有异文,我也是无意中发现的。胡适先生晚年当然不会又去把《红楼梦》从头至尾看一遍,只去找乙本的特征。”凭着感觉、记忆就能看出异文,熟悉到如此程度,字句、人物、场景时刻在心头盘桓,自然会有深刻的体验。细读,就是不要“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

“细读”的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我们这里讨论的细读,不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不只是一般的要求读书的认真细致。

“细读”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以及文学批评界的新批评派提出来的,他们对细读作过详细的甚至有些烦琐的解释;他们还用自己的实践提供了细读的范例。本书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英美新批评派及细读法的启发,对新批评细读理论和细读法的介绍与评述,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所讲的远不限于新批评派这一家,即一种诗歌批评和研究的工作程式与范式。我们也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细读批评观念,实际上,在被人们称为新批评派的学者之间,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本书在这里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法,还会展开说明我自己对文学文本细读的全面理解。我们要讨论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与分析的态度、教学模式及工作程式。当然,对新批评的细读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论述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所以,本书的上编便集中笔墨介绍和评述了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和文本细读理论的产生、来源、内容、特征和得失。我把它称为“理论篇”。

同类推荐
  • 面对生活,请拈花微笑

    面对生活,请拈花微笑

    《面对生活请拈花微笑》由凉月满天著,作者以亲身经历作经,以贴近生活的哲思为纬,用优美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了人生的阴晴雨雪、悲欢离合。《面对生活请拈花微笑》文笔清新,语言凝炼、隽永、沉郁,于平淡中见精彩、于朴素中见真情。可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审美意识,触动写作灵感,并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 肖凤文集散文卷

    肖凤文集散文卷

    肖凤本名赵凤翔,1937年11月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任教50余年。2000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老电视艺术家”,2008年被授予“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称号。
  • 微笑,是一条河流

    微笑,是一条河流

    本书是《读者》签约作家韩昌盛的一本散文随笔作品。在本书中作者记叙了在不同的场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及感想。书中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和自己交谈;我们彼此抵达;万物是一种时间。三部分内容中又包括了许多小故事,它们一一记录着作者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感悟。说明微笑,不仅仅面对村庄,面对生命,还有平凡和真诚。
  • 无名集

    无名集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讴歌青春与爱情,第二部分抒发理想、希望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它真实地记录了蹉跎岁月里的相思离别之苦,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及对祖国母亲的赞美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 纸上的安静

    纸上的安静

    本书收集了包含《鲁中平原》、《杂章》、《寂静》、《关于摄影家陈某》、《安静,安静》、《丧失》等多余部诗歌。
热门推荐
  • 扑倒BOSS奖您相公一枚

    扑倒BOSS奖您相公一枚

    这是一个萝莉小白和腹黑boss的扑倒与反扑到,也是一个游戏菜鸟的成长历程."师傅如果你也面临着称霸天下和爱情只能选一个的局面你选哪一个""快醒醒,称霸天下得先看看警察叔叔答不答应"泪说好的柔情呢工作后的某酥望着叶烨"你以后是我BOSS了,是不是代表我是不是可以靠着被你潜规则上位那"叶烨"来吧扑到我奖励你一个相公"
  • MC之土豆的生存

    MC之土豆的生存

    土豆有一天出来玩不小心触动解除Herobrine的封印导致了这个世界的危机的发生。
  • 西欧见闻与思考

    西欧见闻与思考

    本书介绍了作者到西欧的见闻,同时附有《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加强重点区域公益生态林建设改善陕北自然景观》等。
  • 道法珠玑

    道法珠玑

    当世大儒胸有珠玑,顶上文气高达十丈,满腔正气,开口叱鬼,却何以无法演化道术制敌?诸子百家气冲霄汉,流芳千古,却何以独独老子成道,孔孟墨韩却碌碌人间?天下书生穷极一生于书籍中,不问长生,不修来世,只作人间学问,落得个百无一用称呼,究竟是什么在支持他们?书生又是否真的百无一用?可知文人胸中有刀兵,怒而杀人天下惊!!!
  • 我愿成魔

    我愿成魔

    天下雖大何處是家唯有屠盡天下人甘心一意化魔神願心孤寂了無悔
  • 穿越之英雄系统

    穿越之英雄系统

    刚刚完成五杀超神的叶闻被一个雷给吓得穿越了,带着蛮王的大刀,带着蛮王的技能,带着英雄联盟的系统一起穿越到了修真世界,看叶闻纵横五大部州,屠戮蛮荒,杀出一个朗朗乾坤“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了!”“你们就没有更能打的了么?”“还有谁?!”
  • 重刻菩萨戒本疏

    重刻菩萨戒本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宁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理论与实践

    宁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理论与实践

    土地制度历来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制度之一。《宁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理论与实践》,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宁夏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断调整完善而确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和形成,进行了比较透彻地分析研究。认为当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点是:坚持和明确集体的土地所有权,长期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放活农户的承包地使用权,保障农户的土地受益权。
  • 秋风来,春风盖

    秋风来,春风盖

    这是一个又是明星,又特别悲伤,但是又很好笑,也是言情剧,一个富家千金遇上一个亚洲最红的男明星,没想到男明星是来替爸爸报仇的。。。。想知后事如何请看这篇小说吧
  • 最强魔宗

    最强魔宗

    乱世魔盛,却如何都无法遮掩那魔气森森之下的温情,可若是连这最后一丝温度,都在那无法遏制的肆虐中粉碎,又当如何?凡世少年突逢乱世,家人尽亡,爱者别离,只得以那最后一丝血泪作为祭奠“我想成魔!”陆安然的语气坚定“既然我无法改变这大魔纵横的世界,那就用我的血,我的骨,我的肉,我一切可以付出的东西,让我成为这世上最强的魔!”眼神中的锋锐无可阻挡“然后,杀了他们。”......本书已A签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