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喉的先天性疾病
一、先天性小喉
[概述]
新生儿声门前后径为7mm,后端横径4mm。若前者小于5mm,后者小于3mm,视为先天性小喉。先天性小喉的内部结构正常,但因喉腔窄小,严重者常不能维持正常通气量。
[诊断]
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部各结构皆较小,声门短而窄。颈部触诊甲状软骨亦较正常者为小。
[临床表现]
喉略小者,一般无症状,如有炎症则可引起喉阻塞。明显小者,出生后即有喉鸣和呼吸困难,症状与声门下狭窄相似。
[治疗措施]
无症状者不需治疗,但应注意预防感冒和其他疼痛。如有呼吸困难者,应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应多次堵管,尽量使其经喉呼吸,以促进喉部的发育。
二、先天性喉裂
[概述]
喉发育不良,有一裂隙存在,名为先天性喉裂,多发生于喉后部。喉裂的程度不同,轻者仅在两侧杓状软骨间有一裂,重者则整个喉后部,甚至气管上端都完全裂开。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诊断]
诊断较困难,特别是在伴有其他畸形如腭裂、气管食管瘘时,不易想到喉裂的存在。所以对有喉鸣、吞咽困难或进食呛咳的患儿,无论有无其他畸形,行直接喉镜检查时,应注意杓状软骨间的情况,仔细检查喉后部是否有裂隙存在。
[临床表现]
轻度喉裂一般无症状。重度喉裂常有喉鸣、吞咽困难、呛咳、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肺炎、肺不张而死亡。喉裂可与其他先天性畸形和唇裂、腭裂等伴发。
[治疗措施]
轻度喉裂,特别是喉保护功能良好者,不需特殊治疗,但饮食不可过急,注意预防感染。重度者,应用鼻饲喂养,确诊后尽早进行手术缝合,并做一暂时性气管切开术。
三、先天性喉蹼
[概述]
在喉腔间有一先天性膜状物,名为先天性喉蹼,大者可占喉腔之大部称为喉隔。其发生原因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当胚胎30mm时,原声门杓间的封闭上皮开始吸收,重新建立管道,若吸收不全,则可能形成声门处先天性喉蹼。喉蹼之厚薄不一,为结缔组织,有少数毛细血管,覆有喉部黏膜上皮层。喉蹼分声门上、声门及声门下三型,以发生于声门区者多见,发生于声门上、下及喉后部者极少。
[诊断]
新生儿和婴幼儿必须用直接喉镜检查诊断。儿童或成人喉蹼可行间接喉镜检查或纤维喉镜等检查诊断。在喉镜下可见喉腔有膜样蹼或隔,呈白色或淡红色,其后缘整齐,多呈弧形,少数呈三角形。吸气时蹼扯平,但在哭或发音声门关闭时,蹼向下隐藏或向上突起如声门肿物。
婴幼儿先天性喉蹼应与其他先天性喉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声门下梗阻及先天性喉鸣等相鉴别。对儿童或成人,还应根据病史鉴别喉蹼为先天性或属后天性。先天性喉蹼患者常伴有其他部位先天性异常,诊断时应注意。
[临床表现]
婴幼儿喉蹼与儿童或成人喉蹼的症状不同,症状亦随喉蹼的大小而异。范围较大的喉蹼患儿,于出生后无哭声,呼吸困难或窒息,有呼噜样之喉鸣音,吸气时有喉阻塞现象,常有口唇紫绀及不能吮乳的症状。喉蹼中等度大者,喉腔尚可通气,但声音嘶哑,伴吸气性呼吸困难。喉蹼较小者,则哭声低哑,无明显呼吸困难。成人和儿童喉蹼一般皆无明显症状,偶有声嘶或发音易感疲倦,在剧烈活动时有呼吸不畅感。
[治疗措施]
新生儿患喉蹼若发生窒息时,应立即在直接喉镜下将婴儿型硬式气管镜插入气管,吸出分泌物,给氧和人工呼吸,治疗效果颇佳,因此时喉蹼组织尚未完全纤维化,经气管镜扩张后多不再形成。对有呼吸困难或声嘶之患者须在直接喉镜下以喉刀或电烙法去除蹼膜,此法常需行术后扩张,否则容易复发。近年来多在显微喉镜下以激光切除喉蹼,术后不需行喉扩张术,效果较好。喉蹼不大又无明显症状者,可不给予治疗。
四、先天性喉闭锁
[概述]
在胚胎期因喉发育过程受阻,喉腔未形成,出生时喉腔闭锁不能通气,称为先天性喉闭锁。有膜性或软骨性两种,无论任何闭锁,在喉后部常有一小孔,名为咽气管导管。
[诊断]
患儿出生后虽无呼吸,但有明显呼吸动作,此可与休克、脑出血等所致这呼吸,但有明显呼吸动作,此可与休克、脑出血等所致之呼吸暂停相鉴别;出生时患儿颜色正常,于结扎脐带后不久始出现发绀,可与心脏性发绀相鉴别。无哭音和喉鸣,可与其他喉或气管异常相鉴别。
[临床表现]
患儿出生后无呼吸和哭声。可见“四凹征”,但无空气吸入。刚出生时,患儿颜色正常,但结扎脐带后,不久即发绀。
[治疗措施]
此种患儿若不立即治疗,多于出生后不久即死亡。如发现新生儿有呼吸动作而无泣声亦无空气吸入时,应立即在直接喉镜下将婴儿型支气管镜穿破膜性闭锁进入气管内,给氧及人工呼吸,可将患儿救活。若为骨性闭锁,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五、先天性喉喘鸣
[概述]
婴幼儿因喉部组织软弱松弛、吸气时喉组织塌陷、喉腔变小所引起的喉鸣,称为先天性喉鸣,亦称喉软骨软化。常发生于出生后不久,随着年龄增大,喉软骨逐渐发育,喉鸣也逐渐消失。
[诊断]
根据出生后不久即有喉鸣史,无呼吸道异物或其他疾患的病史和体征。喉侧位X线片正常,哭声响亮,吞咽良好,一般不需做直接喉镜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直接喉镜检查时可见会厌软骨长而尖,两侧向后卷曲,互相接触;或会厌大而软,会厌两侧和杓会厌襞互相接近;亦有的杓状软骨上松弛组织向声门突起而阻塞声门。以直接喉镜挑起会厌后,喉鸣音消失,由此可以确诊。
先天性喉鸣须与其他各种先天性喉及气管发育异常如喉蹼、喉裂、气管软骨软化等相鉴别,亦应注意与各种后天性喉部疾病如炎症、异物、外伤等相鉴别。
[病因]
由于妊娠期营养不良,胎儿缺钙,致使喉软骨软弱,吸气时负压增大,使会厌软骨两侧边缘向内卷曲接触,或会厌软骨过大而柔软,两侧杓会厌襞互相接近,喉腔变窄成活瓣状震颤而发生喉鸣。吸气性杓状软骨脱垂为另一原因。这种患儿之喉鸣并非因喉软骨软弱所致,而是当吸气时杓状软骨向前向下转动,其上的松弛组织向声门前部突起,阻塞声门而发生喉鸣。
[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时呼吸尚正常,于出生后1—2个月逐渐发生喉鸣。多为持续性或呈间歇性加重。喉鸣仅发生在吸气期,可伴有吸气性呼吸困难。亦有平时喉鸣不明显,稍受刺激后立即发生者。有的与体位有关,仰卧时加重,俯卧或侧卧时轻。多数患儿的全身情况尚好,哭声无嘶哑。
[治疗措施]
若症状不重,先天性喉鸣一般至2—3岁时能自愈,故可告其家属解除顾虑,平时注意预防受凉及受惊,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喉痉挛,加剧喉阻塞。如发作较重,吸气困难,可调整婴儿体位,取侧卧位可减轻症状,偶有严重喉阻塞者,需行气管切开术。
六、先天性声门下狭窄
[概述]
正常婴幼儿声门下腔的直径为5.5—6mm,由于发育异常、声门下腔狭小引致阻塞者,称先天性声门下狭窄。为声门下腔壁之一侧或两侧阻塞,多为弹性圆锥病变,但亦由环状软骨畸形所致。
[临床表现]
一般常见症状为婴儿出生后呼吸有响声,但哭声正常。呼吸困难程度则根据阻塞情况而定,狭窄严重者可致新生儿窒息。患儿常易患呼吸道感染或喉炎,易误诊为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
[治疗措施]
轻度阻塞无明显症状者可不予治疗,但必须注意预防呼吸感染。有呼吸困难者应做低位气管切开术,以便在直接喉镜下进行反复多次扩张。
七、先天性声带发育不良
[概述]
新生儿如声带发育不良或缺如,而喉室带活动或发育过度而代替声带发音者,又称新生儿喉室带发音困难。
[诊断]
在无麻醉下用婴儿型前联合镜将会厌挑起,可见两侧喉室带互相接近,看不见声带。以镜之尖端将两侧喉室带拨开,则见声带发育不全,不对称或完全缺如,有的声带看似正常,但内收、外展皆不良。
[临床表现]
患儿出生后最初几天,哭时无声,以后哭声哑而粗,即为喉室带发音征象。以后当发育不良的声带渐发育,则会发生复音或双音,即由喉室带发出的粗糙低音中,常杂有由声带发出的高音,这种双音常有改变但无规律。多数患儿有先天性喉鸣,容易发生呼吸困难。
[治疗措施]
应尽量使患儿不哭,避免大喊大叫。引导患儿用低声说话。在儿童期若能及早矫正发音习惯,则以后发音可能好转,如任其以室带发音,久之引起组织改变,致使永远发音不良。
(第二节)喉的炎症疾病
一、急性喉炎
[概述]
急性喉炎是喉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为整个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也可能单独发生。有时大声喊叫、过度用嗓、剧烈咳嗽,也可能引起急性喉炎。若发生于儿童,病情较为严重。
[诊断]
1.机体抵抗力降低:伤风感冒后,全身抵抗力降低,可诱发急性喉炎。开始多为病毒感染,以后细菌乘虚而入(其中以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见)。
2.职业因素:演员、教员、售货员等过度用嗓;厂矿工作人员吸入过多生产性粉尘或有害气体(如氯、氨、溴、碘、硝酸、硫酸、农药等)。
3.急性传染病:本病也常和麻疹、百日咳、流感、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合并发生。
4.外伤:喉部异物刺激,检查器械的损伤(如直达喉镜、气管镜检查时碰伤)。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轻者仅有声嘶,声音粗涩、低沉、沙哑,以后可逐渐加重,甚至可完全失音,喉部疼痛和全身不适,个别患者可有发烧、畏寒等症状。其他症状为咳嗽、多痰、咽喉部干燥、刺痒、异物感。喉部肿胀严重者,也可能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但成人极少发生。
间接喉镜下可见喉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声带呈淡红色或鲜红色,有时可见声带黏膜下出血或附有粘稠性分泌物,声带肿胀,游离缘变钝,发声时两侧声带不能闭紧。
[治疗]
1.全身治疗:病情较重,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适当休息,给予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激素(强的松5—10mg,一日3次)治疗。
2.病人应禁烟酒,不吃有刺激性食物,少讲话,以利炎症消退。
3.局部治疗:超短波理疗,具有消炎、止痛作用,每日1—2次,复方安息香酊蒸气吸入,每日3—4次。雾化吸入抗菌素液加激素液(或加入少许肾上腺素、1%麻黄素)。
4.中医中药:可用麝干麻黄汤(麝干9g、麻黄6g、杏仁9g、胖大海6g、桔梗6g、甘草5g)。如痰多、高热、气急、胸闷、病情加重者,则以清热宣肺,化痰利咽为主,用清喉宁肺汤(桔梗9g、前胡9g、桑白皮9g、贝线9g、知母9g、黄芩6g、栀子6g、甘草3g)。
二、急性会厌炎
[概述]
急性会厌炎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会厌急性感染,也可由变态反应、物理、化学刺激引起。起病急,发展快,易引起上呼吸道阻塞。
[临床表现]
1.突然咽喉疼痛,咽喉阻塞感,重者发冷发热,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
2.咽部检查正常,压舌根向下可见高度红肿的会厌。
[诊断]
1.咽喉疼痛伴阻塞感,发冷发热,吞咽困难。
2.压舌根向下见高度红肿的会厌。
3.间接或直接喉镜下见会厌红肿、水肿,有时有脓点或溃疡。
[治疗措施]
1.选择有效抗生素。
2.激素治疗:用于病情严重者。
3.脓肿形成时局部切开排脓。
4.有呼吸困难时给氧,严重者行气管切开术。
5.支持及对症治疗。
[疗效评价]
1.治愈:发热、吞咽困难消失,无并发症。行气管切开术者,气管拔除后,呼吸道通畅,伤口愈合。
2.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
3.未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专家提示]
注意预防感冒及异物刺伤后感染。一旦发病应早期抗菌素治疗。
三、小儿急性喉炎
[概述]
小儿急性喉炎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小儿抵抗力低,喉腔狭小,黏膜下淋巴组织丰富,声门下组织疏松,故易于发生水肿,引起气道阻塞。若诊断及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
[病因]
病因和成人相似,常与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出现。
[临床表现]
起病常较急,患儿多发热,常伴有咳嗽、声嘶等。炎症侵入声门下区,则呈哮吼样咳嗽,夜间症状常见加重。病情重者可出现吸气期喉鸣及呼吸困难,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及上腹部软组织吸气时下陷(临床上称为三凹征),烦躁不安,鼻翼煽动,出冷汗,脉搏加快等症状。如行直达喉镜检查(小儿不合作,不能行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黏膜充血肿胀,尤以声门下区为重,使声门下区变窄。黏膜表面有时附有粘稠性分泌物。
根据病史和上述临床表现,多可确诊,但应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异物相鉴别。
1.白喉。白喉起病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咽部可见灰白色假膜,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白喉杆菌。
2.呼吸道异物。有异物吸入时,起病突然。症状以阵发性剧烈的刺激性呛咳及呼吸困难为主。如为气管内活动性异物,咳嗽时可听到异物撞击声门的拍击声。
[治疗]
一般性治疗与成人急性喉炎相同。其要点为:
1.全身给以足量抗生素。
2.有轻度呼吸困难者,应加用激素类制剂:强的松1—2mg/(kg,日),口服,如病情加重则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2mg/(kg,日);氢化考的松4—8mg/(kg,日),同时给以氧气吸入和适量镇静剂。如激素滴注1—2小时无效者,应考虑气管切开术。
3.禁用吗啡及阿托品类药物,以免抑制呼吸和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四、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
[概述]
本病是一种喉、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男童,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起病急,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严重恶果。
[临床表现]
1.高热、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喉喘鸣。
2.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搏快而弱,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
3.胸部三凹征明显,呼吸音低而粗,肺有罗音。
[诊断]
1.发病急,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而出现哮喘、干咳、声嘶、喉鸣及呼吸困难。
2.发热,病情进行性恶化,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烦躁不安,甚至惊厥或昏迷。
3.喉镜或支气管镜检查时声门及声门下、气管支气管黏膜红肿,有分泌物,甚至有伪膜。
4.肺呼吸音减低,有干罗音,胸部X线检查纹理变粗,有时有点片状阴影。
5.应与喉白喉、呼吸道异物、支气管哮喘鉴别。
[治疗措施]
1.抗感染治疗:用有效、足量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
2.激素:可自静脉或肌肉给药。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出咽喉部分泌物,氧气吸入;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镜插入吸出分泌物取出伪膜;也可做气管切开。
4.支持治疗:补充营养、水分、电解质、维生素,防止脱水及酸中毒。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无并发症。行气管切开术者,拔管后呼吸道通畅,伤口愈合。
2.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
3.未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
[专家提示]
本病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多先有病毒感染继而细菌感染,因此作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是减少本病的关键,一旦患病应早期积极治疗。
(第三节)喉的神经性疾病
一、喉晕厥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