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4700000013

第13章 “国难”与“造国”(3)

当然,胡适的乐观建立在整个国家必须有一种团结的机制,也就是他所谓的“社会的重心”。中国的种种病源之无从下手,在于有一大困难,“这个大困难就是我们的社会没有重心”,中国政治出路就在于社会重心之创造,“既然没有天然的重心,所以只可以用人功创造一个出来。”“社会重心”的造就将有助于中国各种问题的逐渐解决。以傅斯年的看法,中国首先应该有一个中央政府,“所以好政府固是我们所希望,而没有了政府乃是万万不得的,最可怕者,是中国此时大有没有政府的可能”,而“此时中国政治若离了国民党便没有了政府”,因此,他主张以国民党为团结的中心。翁文灏显然认为对中央的服从应该是不证自明的,主张树立中央的绝对权威,“我们应该积极的拥护中央。中央有错,我们应该设法纠正;不能纠正的话,我们还是拥护中央,因为它是中央。”傅、翁两人是以权力的实际归属为社会力量服从的依据,而未曾考虑人们服从权力的原因,也就是权力背后的“合法性”依据是什么。胡适的考虑则进一层,他固然同意建立一个中央,但是认为人们服从中央不是因为它握有权力,而是因为它是民众信仰的“权威”。1932年底,在长沙的一次讲演中,胡适指出:

今日的出路:1努力造成一个重心:国民党若能了解他的使命,努力作到这一点,我祝他成功。否则又得浪费一二十年重觅一个重心;

2努力建设一些可以维系全国人心的制度:如国会制度,如考试制度;

3建立一种建设的哲学,“知难行易”是革命的哲学,不适于建设。建设的哲学要人人知道“知难,行亦不易”。明乎此,然后可望有专家政治。

这里,胡适自然是要求由国民党主导造就一个“社会的重心”,但是用来维系民众信仰的必须是一整套现代的理性化的制度,即国会制度、考试制度,以及专家政治等。即以宪政而论,胡适认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宪政之上,宪政是一切政治得以开展的基础:

第一,我们要明白宪政和议会政治都只是政治制度的一种方式,不是资本主义所能专有……

第二,议会政治与宪政不是反对“民生”的东西……

第三,我们不信“宪政能救中国”,但我们深信宪政是引中国政治上轨道的一个较好的办法。

显然,宪政是进入现代国家的基本条件,宪政可以包容其他的各种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的、独裁专制的、统制经济的等等)。胡适不象许多将民主理想化的知识分子那样,认为民主制度是多么崇高的价值理想,毋宁说他倡导宪政正是因为它是最便利的改造中国政治的工具。宪政是可以获得政府“合法性”的有效的政治符号。在胡适看来,宣布宪政本身,就意味着整个国家走向政治轨道的开始,这在政治还未能上轨道的中国,诚然是可以具备号召力的、足以造成民众信仰的“重心”了。同时,反对“知难行易”说,胡适意在破除国民党的革命思维。以“建设”的眼光来看,“知”固然要紧,但是“行”的意义则更重要。胡适号召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建设”当然是“干出来”的。

蒋廷黻指出,“我们的出路,在对内对外两方面,均不能不求之于建设,所谓建设就是物质的和制度的创造与改造,就是全民族生活的更换,就是国家的现代化。”在1930年代,“建设”已经成为了动员各个阶层力量的有效的政治符号,“苦干”、“实干”等政治口号确实取得了对内维系民心的作用。而蒋廷黻认为“建设”更应该是博得国际同情的条件,“在最近几年之内,我们外交活动的能力及我们的国际地位大半要靠我们建设的成绩”,“我们以后要引起国际的同情也不在乎我们对日的强硬态度,而在乎我们建设的成绩”。但是他感觉建设的号召力有所减弱,“三四年以前,全国几是一致的笃信建设。最近风气似乎又转了,由笃信以至于怀疑、反对,建设的前途大有堵塞的可能。”以合理的制度来结合民心,就必须使民众看到制度的有效性,因此“建设”的成绩一旦不理想,就会引起民众的怀疑。蒋也承认“人民对建设的反感由于以往的成绩不良”,但是他相信通过一定的调整,可以使得民众重获对国家的信心。

附论:个体主义与国家意识

学界一般都把胡适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这里有必要考察1930年代胡适对于国家和自由关系的基本看法,从而更好地考察中国自由主义的特点。

我们知道,“五四”时期胡适主要宣扬的是个体主义,他的自由主义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塑造一种“易卜生主义”式的人格理想,即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特行的人格。但是到了1930年代,他却更关注世界范围内“国家意识”的增强。胡适说:

试看这四年的国难之下,国家意识越增高,党派的意识就越降低,这不单是中国一国的现象,世界各国(包括德意志)的‘全国政府’的倾向也是有同样的意义。有远识的政治家应该抓住这种大趋势,公开地建立‘国家高于一切’的意识,造成全国家的、超党派的政治。

他对世界范围内集中权力于国家的现象加以肯定,认为最终可以实现一种“无党”的政治,“况且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如果真能逐渐实行,也可以防止政党政治的流弊,依我个人的看法,五权宪法的精神是‘无党政治’的精神。”“五权宪法”是否能够造成“无党政治”,消除政党的竞争是否真的可行,暂且不论。然而以“多党竞争”才能保证权力不为一种势力所垄断,这是自由主义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此时的胡适无疑认为政党竞争影响了“国家高于一切”的意识。

诚然,1930年代胡适也仍然坚持着他的“个人主义”的人格理想。他赞同张奚若对“个人主义”哲学的宣传。胡适在“‘五四运动’最不时髦的年头”,仍然不忘纪念“五四”,阐发“五四”自由主义的精神。他认为“五四”的意义,“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人们应该培养“健全的个人主义”,他认为易卜生就最能代表这种健全的人格理想,一方面他要求发展个人的才能,另一方面要求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个人主义的人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因此人们应该深信,“一个新社会、新国家,总是一些爱自由爱真理的人造成的,绝不是一班奴才造成的”。一个伟大时代的造就,往往伴随着一批具有自由独立人格的伟大人物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一个新社会的进步也必须依靠一批自由的人们,那么要建立现代的中国,就必须先使得国民成为自由的个体。

在这里,胡适把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培养自由精神的“人生观”和价值理想,似乎与一般理解的“政治自由”(Liberty)有所区别,反倒更接近于“精神自由”(Freedom)。因此,胡适才对自由得以实现的许多外在条件,比如如何制约权力,重视得不够。

不过,胡适坚决反对张奚若将“五四”同民国十五六年的国民革命运动相提并论。他指出,“‘五四’运动虽然是一个很纯粹的爱国运动,但当时的文艺思想运动却不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运动”。他认为狭义的民族运动体现为盲目排外的情绪,而不是对于国家民族问题的理性思考,他指出民族主义至少有三个层面:

最浅的是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走上前面的两步。

国民革命由于输入了苏俄的党纪律,而表现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因此在胡适看来,距离“五四”自由主义的精神相去甚远。他将“济南惨案”之后,以及“九一八”以后的民族主义情绪,均视为盲目的排外主义。在他看来,党纪律抑制了个人主义精神,而无法造就理性的民族主义。

如前所述,胡适的民族主义首先体现为一种开放的态度,在否认中国是所谓“黄金世界”的同时,他要求输入西方自由的人格理想,以“充分世界化”的心态努力建立现代的民族国家。这种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民族主义”,以“建国”为最终依归,而反对任何形式的对建立现代国家秩序的破坏。在这里,个人主义的自由精神的创造力和理性的民族主义很好地结合为一体,造成了胡适思想的两面。这也使得他可以从个人主义的宣传直接跨越到国家意识的构建,而缺乏了自由主义理论所需要的建构一种共营的社会制度的层面。

四、“造国”:塑造政治的“共同体”

《再生》群体关心的是如何将国家塑造为一种政治的“共同体”。如果说,《独立》把国家看作一个“机器”(machine),而注重国家制度的“合理化”的话,那么《再生》则倾向于把国家看作一个“有机体”(organism),而注重建立国家的道德基础。与《独立评论》群体有所不同,《再生》在1930年代主要关注于国家学说的普及,以及如何建立国家的道德基础。

1“国家主义”哲学的倡导

要造就一个近世的国家,首先必须从理性认识“国家”为何物,而这一思想的资源为中国传统中所缺乏的。张君劢认为中西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国家”思想之有无:

东西政治思想之异同,可以一语别之:曰东方无国家团体观念而西方有国家团体观念是矣。唯以团体观念为本,然后知国家为一体,其全体之表示曰总意,全团体号令所自出曰主权,更有政权之活动方式曰政体,与夫本于团体目的之施为曰行政;反之,其无团体观念者,但知有国中之各种因素,如所谓土地、人民、政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矣。东方唯无团体观念,故数千年来儒、道、法、墨各家政治思想之内容,不外两点:曰治术,所以治民之方术也;曰行政,兵刑、铨选、赋税之条例而已。

以有无“团体观念”为中西政治思想之根本区别,梁启超早在20世纪初就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只是,梁启超以是否能够“合群”来比较中西文化之不同。在梁启超看来,“群”是一种社会有机体的理想模型。“有机体”的原理在,作为组织成分的个体,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使整体具有了比各个组成部分简单之和更大的功能。梁启超对于西方“国家学说”的引介,也是不遗余力,他在《清议报》上连续刊登了介绍伯伦知理国家学说的文章。1930年代,介绍西方理论的知识分子也大多从德国思想家那里获取思想资源,张君劢指出了他介绍费希特的缘由:

有人于‘国难期中应读何书’之标题下,首列黑格尔氏之大论理学两部,黑格尔书名曰论理学,与若国难风马牛之不相及。数千年之历史中,大声疾呼于敌兵压境之际,列举国民之受病患,而告以今后自救之法,如菲希德(即费希特)氏之《对德意志国民之演讲》,可谓人间正气之文字也。菲氏目的在提高德民族之自信心,文中多夸奖德人之语,……呜呼,菲氏之言既已药亡国破家之德国而大牧其效矣。吾国人诚有意于求苦口之良药,其在斯乎。

费希特所处之时代,德意志尚在四分五裂,又逢敌兵压境、内忧外患,颇与中国“九一八”后“国难”之情形相似,因此费希特“提高德民族之自信心”的国民讲演,便成为了“国难”之际挽救“亡国破家”之命运的良药了。不只是张君劢,国内有识之士大多极力推崇费希特的学说,一时间费氏的《国民讲演》不胫而走,成为了重要的“国难读本”。而介绍费希特的思想,更能促使国人之反省,“他又以自省的要旨,劝告国民认明自身的过失,亦系中国目前所最急切需要的反省。至于菲氏所倡导的新教育,虽经过百余年来的修改,尚未十分完备,然其对于公民道德的训练,则自始至终,即收莫大的效果。中国社会果欲彻底改革者,此点亦亟需注意。”

费希特的演说之所以能鼓舞个体之意志力、提高民族之自信心,与其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有关。费希特继承笛卡儿的哲学主题,将“自我”作为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在他看来,“自我”表现为与“非我”的对立,“自我”的特质在于其为一行动的主体,而“非我”(自然界)则表现为“自我”活动的质料。主体的意志力必然体现在客观世界中,“宇宙之责任,由自我造成之,以自我有原初的自动力也,此自动力表现于意志,表现于思想,自此而推演之,则‘非我’亦‘我’之所立定者也。”这种思想带有鲜明的“唯意志论”的意味,目的在弘扬主体性。然而此“自我”为一有限的“自我”,而且有无数个“自我”,因此“自我”还必须处理与其他“自我”的关系,不能以此个体之自由而干涉、损害其他个体之自由。因此,既可以保护个体自由,又可以保全他人之自由者,唯有团体,其中最至高无上的,无疑就是“国家”。费希特的思想既认可个体意志力的张扬,又以“小我”投身“大我”,以个人服从国家,以“自我”之有限而成就团体、国家之不朽,最能提升“国难”之际的国家意识。

除了费氏,黑格尔的国家哲学为知识分子的另一重要思想资源。据贺麟所述,中国真正对黑格尔哲学的大力鼓吹是在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这一段时期,正值“国难”危机的前后。1931年北平《晨报》以及《大公报》文学副刊专门发表了纪念黑格尔逝世百年的专家论文,瞿菊农、张君劢、张颐、贺麟等人就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展开激烈的讨论。贺麟也积极介绍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他自述其中动机在于:

我之所以译述黑格尔,其实,时代的兴趣居多。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黑格尔的时代——都是:政治方面,正当强邻压境,国内四分五裂,人心涣散颓丧的时代;学术方面,正当启蒙运动之后;文艺方面,正当浪漫文艺运动之后——因此很有些相同,黑格尔的学术于解答时代问题,实有足资我们借鉴的地方。而黑格尔之有内容、有生命、有历史感的逻辑——分析矛盾,调解矛盾,征服冲突的逻辑及其重历史文化,重有求超越有限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实足振聋起顽,唤醒对于民族精神的自觅与鼓舞,对于民族性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吾人既不舍己鹜外,亦不故步自封,但知一定之理则,以自求超拔,自求发展,而臻于理想之域。

贺麟介绍黑格尔的动机,正与张君劢推崇费希特有相合之处。毫无疑问,德国思想家的国家哲学,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容易为大力引进西方国家理论的学者所接受,又有鼓动大众爱国心的宣传效应,可以使高深的哲学思想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张君劢由英国思想转而倾向德国的哲学,其中确有其内在原因,即德国人看待国家与英国人截然不同。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区别,张君劢曾论及:

同类推荐
  • 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

    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

    许多事实证明: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能做成做好什么、不能做成做好什么,绝不是完全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去发展的。只有认清形势特征,科学判断形势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抓住机遇,制定和落实与形势要求相适应的目标和任务,才能获得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党的建设,不仅是伴随党的政治生命全过程的永恒课题,而且还有其必须遵循的内在的客观规律。但是,在党的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建设的内容、措施等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定形势和任务是不同的。分析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的历程、做法、经验,也必须注重当时的形势特征和任务要求。
  •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社会建设理论,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指导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毛泽东还高度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有关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利益主体,并把改善民生当作是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推出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毛泽东的这些社会建设思想是党和人民共同探索的理论成果,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韩非子)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韩非子)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是《求真务实》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收录了多位研究学者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风气,美国网络、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分析、解读和建议。专著在研究方法上展现了青年研究学者多视角、多思路的特点,并本着科学严谨、求真思想的治学精神,从客观的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自北京大学、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位知名学者,对专著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热门推荐
  • 神火世代

    神火世代

    白海星孤悬星海,遥远处,有炽热的恒星提供高热。自宇宙中望去,白海星表层的白云与蓝海交织,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浩瀚宇宙中,星云飘渺,一颗流星,自远空而来,渐渐接近白海星。流星直径有数千公里,移动中散发着强大的光与热。它越来越近,竟然直向着白海星击去。白云之下,海洋包围的广阔大陆之上,一座座巨大的城市中有无数强者纷纷冲天而起,迎向天外。大气与这些强者的身体摩擦,生出一道道耀眼的光与热。万众仰望天空,看到的是成千上万道冲天而起的逆“流星雨”。
  • 深海里的彼岸

    深海里的彼岸

    我独自行走,寻找另一个自己,追寻另一片天地……坠入深海,静静沉底。深海里的彼岸,寻找失落的心灵,是否能找回迷失的自己?沉睡在大海的怀抱中,就这样一直沉睡着,沉睡着……
  • 天定姻缘

    天定姻缘

    她以为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在背后陷害她家人,她以为再不相见的人却在背后默默付出,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会克制?缘由天定,情由心生。真正的爱是经历过千难万险之后的不离不弃,苍茫戈壁,无尽漠北,不过想执一人之手相伴天涯。前有未婚夫谋她家产,后有各种白莲花开在后院,成长型女主仰天大笑,你们注定都要是我生命中的踏脚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人面桃花,姻缘天定。-------------简介真的是无能啊/(ㄒoㄒ)/~~
  • 天使情殇

    天使情殇

    他亦正亦邪是天使是一个天使之中唯一一个拥有黑色翅膀的天使是所有天使之中灵力法力最高的天使在天界他被称之为魔鬼天使。她,纯纯清澈好奇的眸子里,看到他后,便恋上了他。她,热情奔放,游戏众男人之间,遇到他后,她甘愿为他沉沦。
  • 音乐之趣

    音乐之趣

    本书由46篇文稿组成,介绍了许多情趣盎然的音乐知识和意味深长的音乐史料。
  • 教师健康早知道

    教师健康早知道

    本书从教师健康新观念的树立,体检习惯的养成,防范亚健康,预防职业病入手,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了教师可能遇到的疾病并帮助教师学会防范疾病的方法。
  • 异界君行

    异界君行

    身为特种兵的叶寒特殊原因下竟然穿越到异界,还变成一个两三岁的小屁孩,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在这充满魔法与斗气的世界人命变的那么廉价,要么拯救世界,额反正世界不会拯救你。看叶寒怎么靠自己的智慧和实力来拯救这个世界的(这是一个集军事和冒险为一体的小说)
  • 综漫之梦中幻想

    综漫之梦中幻想

    完全就是临时突发奇想的作品,如有雷同,我也没办法。
  • 国术高手都市行

    国术高手都市行

    一个从小苦练国术的中二少年,因为一纸婚约来到都市找媳妇。媳妇是富家千金,才华与美貌并存,按道理说怎么可能和他这个山旮旯里出来的粗汉子有关系?感谢一向不靠谱的老头子,给他找了这么一个好媳妇。为了把貌美如花的小媳妇抱回家暖坑头,少年开始了自己的陪读生涯。放开那个校花!她是我媳妇?!
  • 杜督的漂流记

    杜督的漂流记

    武者,灵柩,气具,杜督,右手具有外挂般的怪力,一位很是普通的男人在机遇的眷顾下,得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强大力量,他会怎么做呢,陈雪莹的不治之症,陈雨晴的双重人格,东方灵倩的苦苦追寻,几位即将展开属于他们的旅程,那么,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