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4700000028

第28章 “党治”还是“民治”?(11)

西方自由主义发展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宗教宽容”所造就的信仰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分离,进而使得社会的多元性的巩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宗教宽容的论述可以参见洛克著、吴云贵译:《论宗教宽容》,商务印书馆,1982年。对于西方宗教信仰与自由主义发展的关系,参见阿克顿著、胡传胜译:《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林毓生认为西方近代初时,各教派争斗不断,客观上却造成了社会多元的制度基础,而中国政治秩序的建立却往往习惯以“思想文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两种建立政治秩序的不同方式。(参见林毓生:《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兼论容忍与自由》,收于氏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胡适、张东荪等人虽然学术背景、论证方式不同,但是对于自由的理解与提倡,都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宣传和说教,来引起民众和政府对自由的重视,而不是从制度建设的层面来探讨如何实现自由;似乎自由的原理和好处一经思想上的澄清,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自然可以形成了。

钱永祥指出,一种自由主义理论成立的关键不在于它对“自由”的讨论,而在于它关心的是“如何共营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里,个体自由可以得到保障。因此,不是对“个体”而是对“社会”的论证,才是自由主义理论成立的标志。参见钱永祥:《霍布斯是自由主义者么?》,收于氏著:《纵欲与虚无之上》,三联书店,2002年,289—297页。

季廉:《宪政能救中国?》《国闻周报》,1932年5月10日。

王造时:《我为什么主张实行宪政》,《再生》1卷5期,1932年9月20日。

胡适:《宪政问题》,《独立评论》第1号,1932年5月22日。

王造时:《我为什么主张实行宪政》,《再生》1卷5期,1932年9月20日。

“法治”(Ruleoflaw)意味着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而保障个人自由不受侵犯,因此“法治”处理的是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权限,“如果一种并不明确的一般性幸福须由最高权力来判断并成为目的,那么对于这种最高权力又当如何施以明确的限制呢?”如何限制这种“最高权力”的思想和制度设计,就是“法治”和“法治国”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而一般将“以法治国”(Rulebylaw)理解为由法律或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则按照足以限制人民自由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也可以是“法治”了,这种理解很显然受到中国传统中对于“律法”(Laws)的理解的影响(尤其是法家的思想)。关于“法治”和“法治国”的论述,参见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第11、12、13章,三联书店,1997年。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6册,1932年11月5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适:《政治统一的意义》,《独立评论》第123号,1934年10月21日。

正如胡适在《名教》一文中指出的,中国是一个讲究“正名”的国家,因此中国人对于一种理论、思想、制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名声好不好,而这种价值判断重于理智考察的行为方式,使得“综核名实”往往成为一句空话。“名”、“实”因之分离,国人只对于“名”更多关注,而不去关心“名”与“实”的复杂关系。“名”与“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战,都是对“名”、“实”关系的讨论。20世纪所谓语言学的突破,也与此有关。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论述,开启了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革命。参见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这里所谓的“立法主义”(Legislatism),指认为实现一种制度的关键在于,制定相应的法律的观念和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对于法律成立的条件不是很关注,而致力于以法律的成立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张东荪:《“国民无罪”》,《再生》1卷8期,1932年12月20日。

梁漱溟:《中国此刻尚不到有宪法成功的时候》,《大公报》星期论文,1934年4月22日。

张佛泉:《从立宪谈到社会改造》,《独立评论》101号,1934年5月20日。

乡村建设运动被胡适等人视为是拉历史的倒车。值得注意的是,张君劢虽然在文化观念上与梁漱溟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却坚决反对所谓的“村治论”,认为它根本与建立近世国的目标相违背。

阮毅成:《从“法”说到“宪法”》,此篇为作者在中华政治经济学会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连载于《时代公论》87、89号,1933年11月24日,1933年12月8日。

萨孟武:《宪法问题》,《时代公论》第52号,1933年3月24日。

关于法律起源的问题,大概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法律源于个体的自然权利,这种理论构建了法律背后的自然法。作为抽离了各种社会、宗教、道德背景的个体在自然状态下,由于遇到许多的不便,于是通过契约的形式组成了政治社会,因而建立起各种实体法,因此法律背后归根结底是人的自然权利,这是一种法律的建构主义;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作为个体在自然状态下面临的是一个“一切人对一切人战争”的“利维坦”,在这种境况下,人们普遍处在一种“认识论”的困境中,因此需要一个具有绝对“意志”的权威,人们将裁断的权力交与主权者,法律便是主权者意志的体现,这是法律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主要观点;第三种看法,认为法律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来的,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规则和秩序是法律的真正来源,因此法律并不是人们制定出来的,而是由立法者于社会实际中发现的,因此法律实际上来自传统和习惯。第一种看法,主要来自洛克、霍布斯和卢梭开创的“社会契约说”的传统,而第二种观点,也主要来自霍布斯的主张;第三种体现了法律历史主义的倾向,则主要来自英国“习惯法”的传统,而以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为代表。在《法的精神》一书中,孟氏以宽广的历史视野,考察了各国的政体、法律与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习惯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一国有一国之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政体,从而判断某国某时代的法律必须持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不存在万世不易的绝对“善”的政体,也没有完全不变的法律。

在胡适看来,好的法律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而不是历史决定法律,这显然是不同于法律历史主义的。在这方面,胡适对英国的“习惯法”传统理解不深。参见胡适:《宪政问题》,《独立评论》第1号,1932年5月22日。梅思平:《宪政问题答客难》,《时代公论》第11号,1932年6月10日。

田炯锦:《美国联邦制之由来及其运用上感到之困难》,《时代公论》第71号,1933年8月4日。

参与“国难”会议的陶希圣说,“开国民大会制宪的提议有九件,而其社会的意义及其所主张召集的程序,各有不同其中八件。其中八件,注重制宪,而主张普选的只有一件。此外则为‘杨端六案’,主张在国民大会制宪以前,先设立国民代表会为过度时期民意机关。”参见陶希圣:《国难会议成立政治改革案之经过》,《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

杭立武:《有急于国民代表会者》,《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

如杨公达就说,“唱高调是书生的拿手好戏,但我们这帮书生不愿东施效颦的‘清唱’,我们不客气地自命为实际政治主义者。”参见杨公达:《国民代表会的选举》,《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唱高调”明显是针对胡适等人的“宪政救国论”的。有意思的是,梁漱溟和杨公达都认为宣传立即实现宪政是不符合中国实情的“高调”(梁讽刺说是“高山说高话”),而他们要作一些实际的事情。

陶希圣也基本同意此提案,虽然最初其签署的是“陈书农案”。张继的发言打消了国民党党内对“制宪论”的怀疑。钱端升、皮宗石等人对于“杨端六案”的选举办法,也终表理智的同意。参见陶希圣:《国难会议成立政治改革案之经过》,《时代公论》第6号。

以下梅思平的论点,均见梅思平:《国民代表会的职权组织及其与政府的关系》,《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

以下杨公达观点,均见杨公达:《国民代表会的选举》,《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

萨孟武:《怎样解决国民代表会与训政的矛盾》,《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

雷震:《两不讨好的国民代表会》,《时代公论》第8号,1932年5月20日。

陶希圣:《国难会议成立政治改革案之经过》,《时代公论》第6号,1932年5月6日。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初稿》(立法院公布),《国闻周报》第十一卷十期,1934年3月12日。

《宪法初稿之思想体系》,《大公报》社论,1934年3月9日。

张佛泉:《民元以来我国在政制上传统错误》,《国闻周报》第十一卷十期,1934年3月12日。

张佛泉:《宪草修正案中之中央体制》,《国闻周报》第十一卷三十三期,1934年8月20日。

参见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本段张佛泉论点,均见张佛泉:《民元以来我国在政制上传统错误》,《国闻周报》第十一卷十期,1934年3月12日。

本段陈之迈的看法,均见陈之迈:《我国的宪法问题》,《国闻周报》第十二卷二期,1935年1月7日。

《宪法公布后之国民责任》,《大公报》社论,1936年5月5日。

《宪法与国民大会》,《大公报》社论,1936年4月25日。

同类推荐
  • 应急管理预防、演练与自救

    应急管理预防、演练与自救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应急管理概述、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心理救援与心理干预等。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一段历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由于它蕴涵着不朽的精神;一段佳话之所以人所共知,是因为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系列丛书,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温暖心灵的感动;品味中华美德故事,点燃心灵之光,照亮人生之路。《教·兴学崇教》这本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分教学有方,兴学崇教,教育大家三篇。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热门推荐
  • 全能偶像

    全能偶像

    写得很YY。。。男主很完美。。。可惜怕女人。。。希望能谅解。。。头回写小说。。。
  • 命里缘分:巧救极品富豪哥

    命里缘分:巧救极品富豪哥

    一场车祸,她救了他的命。为了感恩,他亲自又找到她,最后缘分让他们成了朋友。谁知交往中,两颗年青的心却碰撞出火花,两人发生一夜情,也成了一生的纠缠。高洋:“你必须离婚来娶我,因为你已经是我心中的男神,我不会让你离开,除非让我去死……”
  • 恐怖倒数

    恐怖倒数

    末日危机,腹黑阴谋,都市特工,王小草的女人有危险!......
  • 皇室学院的千金

    皇室学院的千金

    一位豪门千金,十几年后竟然与身世巨大的小学同学们一起进入皇室学院就读,共同克服困难,寻找真爱......
  • 家教G27之我好想你

    家教G27之我好想你

    有时候,我们只能无奈的分开紧握的手,只能任由泪水掉落。无奈,怎么能离开。可是啊,我们都不属于一个时空。所以啊,放手吧。只能痛苦地说出一句违心的话:“我不爱你,从没爱过你。”可是到了最后,我还是那么懦弱。我好想你。Imissyousomuch.
  • 劫灯

    劫灯

    当面临选择时,不想死就逼死别人否则都得死。
  • 琴弦疏影

    琴弦疏影

    乱世枯骨,亲情淡薄,死亡阴影,卑微成长,白疏影不求天下,不求荣华,只求平安,只希望活下去。可是天命却将她带入无尽漩涡王府争斗,人不欺我我不欺人。江湖恩怨,阴差阳错一段孽缘。战争铁蹄,因一缕善念成灾难。异国他乡,柔情留恋终须归还。
  •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

    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张大奎绰号傻蛋,本是朴实的农家孩子。因缘巧合下结识了一位英雄从而立志成为这样的英雄,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尝所愿。从此走进了烽烟弥漫的战场,卷进了江湖恩怨仇杀。是际遇?是孽缘?无尽的尔虞我诈,无穷的浴血拼杀。只因民族大义,只为百姓苍生!书不尽金戈铁马,道不完侠骨柔情。这里有真实的传统武术,令人捧腹的妙文笑料。
  • 修罗帝灵

    修罗帝灵

    家族被毁,亲人被屠,爱人被迫另嫁他人,一个纨绔子弟的奋斗史
  • 昔年浅夏

    昔年浅夏

    大院里同龄的孩子很多,陈昔年、洛一一、郭辰星……还有孙晗,他们幼儿园同班小学同校初中同区高中分道扬镳,在成长中他们经历了欢笑、疯狂、猜忌还有仇恨,分分合合几十年之后长大了的他们还好吗?还都是朋友吗?守得住情谊交付了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