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4700000007

第7章 “国难”之际的“思想界”(1931—1937)(3)

1931年“人权运动”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镇压,胡适被贯以“反党分子”的头衔,并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于是,胡适北上北平,在北大谋得一席之地后,他也开始了改造新北大的计划。1931年到1937年,在胡适的人生经历中自成一个重要的阶段。“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国难”临头的北平学术界,无法再专心于学术。胡适等人不得不站出来,为中国的政治出路而思虑。在1932年5月《独立》正式发刊之前的一段时间,胡适等人经常组织一些聚会,来讨论中日争端,并且形成了关于中国政治问题的一些基本主张,经常参加这个讨论的“八九个朋友”,也就是独立社的核心成员,最终自酬经费促成了刊物的发行。这是胡适继《努力周报》、《新月》之后,主导的另一个刊物,而它也深深带着胡适群体的特色和那个时代的烙印。

定期的讨论、聚会,知识分子自筹经费兴办刊物,以及以几个主要朋友为核心开展刊物的日常工作,确实是胡适办刊的一贯作风。在当时维持刊物的运作是相当困难的,陶孟和就以自己兴办《时代评论》的经验为先例,最后他并未加入独立社。然而在胡适等人的努力下,《独立》以高效率的工作,赢得了巨大的成功。“独立社”社员仅有十一个人,当时排字费用不算太高,胡适和章希吕则亲自负责校对,而撰稿人一律没有稿费,包括外来稿件。《独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发表政见的舞台——胡适亲切地称这个时期为“小册子的新闻事业(Parmphleteeringjournalism)的黄金时代”。第一期《独立评论》只印发了两千册,而一年内发行量已经达到了八千册,两年之内达到了一万五千册,而随着它的影响力和发行量的增加,最初需要社员捐款维持的局面也得到改观,两年后社员捐款停止。到1937年被迫停办,《独立》一共出了244期。它成为当时著名的刊物,其读者群体包括了学生、职员、军人等,并且散布在全国各地。《独立评论》的作者群体主要来自于大学教授、学生、公务员、研究员、中小学教师、助教、报人等各个职业团体,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方。

正如刊物的名字所宣示的那样,胡适希望保持一种“独立”的批评立场,“我们八九个朋友在这几个月之中,常常聚会讨论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有时候辩论很激烈,有时候议论居然颇一致。我们都不希望有完全一致的主张,只期望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这种态度即胡适说的,一方面“公心的、根据事实的批评和讨论”,另一方面,“不依赖任何政党,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各人思考的结果。”《独立》群体的言论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诉求。在一些根本的政治意见上,《独立》成员基本保持了一致(比如国家应该寻求一个“社会重心”;实现全国的统一;以渐进的社会改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但是这并不意味他们内部在具体问题上没有分歧——蒋廷黻和丁文江都认为中国应该经过一个“独裁”的阶段,而胡适则坚持中国最适合实现民主政治;傅斯年对于胡适等人解决中日问题依靠“国联”支持的言论极为不满;而胡适的“民主幼稚论”、丁文江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的言论也遭到《独立》内部许多人反对。《独立》成员确实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胡适还指出,对于公开的政论必须持一种“无所苟”的谨慎态度,“政论是为社会国家设想,立一说或建一议都关系几千万或几万万人的幸福或痛苦。一言或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这种一言一举都关系国家命运的自觉的责任伦理,体现了胡适等新式学人群体的“公共意识”,也是对于传统儒家“天下兴亡”道德责任的承继。

一般都把胡适为首的学人群体,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如果“自由主义”是作为一种本质性的定义的话,那么显然给胡适等人贴上这个标签,是大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分析性的“指称”,而寻求在历史的考察中来不断地规范它、修正它,那么《独立》时期则是胡适一生中最值得注意的。1930年代是一个国家危机的时期,胡适等人逐渐放弃了他们的“个体主义”的立场,而纷纷寻求塑造一个导向现代化的“权威”基础。不论是提出以“建国”、“独裁”,还是一整套理性化的现代制度(如民主、宪政、专家治国、文官制度等)来团结民心,都是出于对“秩序”的追求,甚至不惜在此前提下牺牲宝贵的个体自由。因此,于“独裁”主张最力的,却恰恰是这些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胡适虽然表面上主张民主,实际却正是出于对“独裁”政治效能的肯定。他的理由是“独裁”是一种要求高度政治知识的政治,而中国政治知识的缺乏,只适合于行“幼稚”的民主政治(详见第四章)。因此,很难想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胡适始终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斗士,至少1930年代的胡适表现出更多的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这也是《独立》的时代主题。关于1930年代胡适的政治态度,学界带有太多的价值和道德评判的意味,而未能很好地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

另一种看法是过于纠缠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把胡适当作国民党的“同路人”。胡适同时代的其他反对者,已经持有这种看法了。张君劢等遭受政府打击的知识分子,认为胡适是在为国民党的无能而“痛哭流涕”。而建国后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更是为胡适的这种政治角色定了性。确实,胡适在1930年代与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的要人保持了密切的关系。1931年底政府财政委员人选的名单上,作为学界的代表,“胡适”的名字赫然与马寅初、顾孟余等同列,但是胡适事先并不知情,这是国民党主动向胡适示好。1933年,胡适与蒋介石会面,并且就中日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胡适与汪精卫的通信中,也可以看出胡适对汪精卫的外交和内政方针,不乏建议与批评。再加上蒋廷黻、何廉等人在政府中的地位,人们似乎有理由把《独立》群体当作国民党政权的“同路人”。然而胡适曾经激烈地批评过国民党的极端民族主义,在他看来,必须把民族主义放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它不被滥用。胡适认为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可靠的“社会重心”,这是一切社会改造得以开展的前提,任何破坏这个“社会重心”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谴责——即使是借着民族主义的口号而推行的种种激进行为(比如“反日”情绪),都是对一个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有效“秩序”的破坏,从而毁灭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国民党政权正是由于它可以作为知识分子改造中国、寻求“秩序”的基础,才得到了胡适等人的支持。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独立》对破坏统一的“二等军阀”的谴责、对“闽变”的批评、对共产党的驳斥,以及对激进学生运动的失望等复杂态度的背后,所体现出的政治理念。而这些恐怕无法用国民党的“同路人”,就可以解释得清楚。

在笔者看来,《独立》群体实际上是一批“专家政治”的实践者。他们认识到现代政治必须与知识结合。当然,中国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责任,也要求新式学人群体出来为国家做贡献。不过,学者参与“专家政治”的合理性,已经不在于他们是道德理想的化身,而在于他们拥有现代的专业知识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儒家秩序崩溃以后,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已经日益成为现实,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以“西学”知识——建立在专业分科的科学教育之上——来为现代政治服务,就无疑为知识分子找到了可以承担的新的社会角色。《独立》群体大多都有英美留学的经历,而且从前表可以看出,他们来自农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地质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不同专业。他们不仅是现代研究机构、国内主要大学的核心与骨干,他们更在政府教育部、实业部、行政院、国防军事委员会等部门任职,或者担任驻外大使。他们还是当时一些与国际势力有着广泛联系的社会机构的主角(比如“中基会”),因此依靠他们的西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独立》群体构成了一个“权势网络”。这使得他们可以在国民党政府中拥有一席之地,使得“专家政治”成为可能。

2《再生》:国家社会主义与修正的民主政治

《再生》创办于1932年5月20日,同时它也是张君劢、张东荪等人创立的国家社会党的机关刊物。“国家社会党”(简称“国社党”)的前身,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创立的“保国会”以及“保皇党”。民国以后二张跟随梁启超,是“研究系”和进步党的主要骨干,而“保皇会”残余则一直在海外发展,后更名为“民主宪政会”。1946年“国社党”和“民宪党”合并,成立了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二张仍然是该党领袖。“研究系”在民初政治中曾经非常活跃,梁启超虽然逐渐放弃了“保皇”主张,但是其主张宪政的立场却被二张继承了下来,这成为国社党和民社党的一贯标榜。1932年5月,在张君劢等人的组织下,国社党在北平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了11位中央委员。其中有张君劢、张东荪、胡石青、罗隆基、徐君勉、梁秋水、黄任之、诸青来、陆叙百、胡子笏等。该党在北方保持了一定势力,据称其“主要的基础是在大学教授、学者、‘下野名流’。”国社党办的《再生》杂志,由神州国光社出版。陈铭枢1930年在这个出版社倾注了大量精力,该社从1931年开始出版了很多“社会主义”方面的书籍,还办有《图书杂志》、《文化评论》等刊物。在陈的资助下,这里成为政府反对者的集中营,主要是托派分子和AB团的成员,他们在政治观点上即不同于共产党,也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张君劢从跟随梁启超开始,就一直致力于通过组织政党来改造中国政治。在“组党”这一点上,《再生》群体和胡适等人有着重要的区别,胡适一直坚持他不参加任何政党的立场,实际终其一生也未组织过任何政党。所以有人把张君劢、张东荪归入“党派知识分子”之列。然而在1930年代,“国社党”实际上只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集合体,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政党,这同改组后的“民社党”有着明显的区别。《再生》一直存在了很长时间,后来张君劢到台湾以后仍然延续了它的刊行,不过1932年—1937年可以说是《再生》杂志的第一阶段,1938年10月《再生》在重庆复刊以后,则进入了另一个阶段。本文讨论的正是第一阶段,即北平时期的《再生》。这一时期的《再生》广泛关注着中国政治的问题,它提出了“国家社会主义”和“修正民主政治”的基本主张,成为后来民社党的纲领。这是《再生》“知识讨论”的阶段,1938年以后《再生》所关注的问题则逐渐变为如何展开政治的实践。

《再生》所宣传的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1920年代,二张跟随梁启超旅欧归来以后就开始兴办《解放与改造》(后更名《改造》),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他们主要信仰的是“基尔特(Guilt)社会主义”。当时英国的“费边社”是这种社会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他们认为社会改造的力量在于各种产业组织的联盟,因此把“行会”组织视为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罗素在中国的演说和他关于“中国问题”的各种观察,更进一步推动了这股思潮的影响力。费边社的理论家,如柯尔、拉斯基的著作被广泛翻译和介绍到中国。1920年代张君劢以“张士林”的笔名翻译了拉斯基的名著《政治典范》,柯尔关于社会改造的许多见解,也经常见诸《再生》发表的各种文章中。从张君劢的言论来看,1920年代,他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颇有好感;同时作为德国哲学的推崇者,张君劢尤其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再生》上他曾对黑格尔的绝对的国家主义大加宣扬,并且因此和张颖等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张东荪也继承了德国哲学中强调“精神”实体的一面,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各种社会价值都表现为人类的“精神力量”,民主、自由、公道、博爱成为了一组没有矛盾冲突的概念群,因此他们根本上都合乎人类的理性。苏俄在1930年代的成功,无疑也影响着《再生》的选择,虽然他们极力抨击苏俄的极权政治和财产公有的社会政策,但是对于苏俄的计划经济却试图加以借鉴,张君劢还认为中国的农业改革可以利用苏俄成功的经验,即“农业集体化”模式。德国的国家主义、英国的社会主义以及苏俄的计划经济等因素的混合,构成了《再生》的基本政治主张。

张君劢曾经自述其立场为理性主义与德性主义的调和,“我之立场,谓之理性主义可也。我所谓理性,虽沿欧洲十八世纪之旧名,然其中含有道德成分,因此亦可迳称为德智主义,即德性的理智主义,或曰德性的唯心主义也。”胡适也宣称自己是“理性主义”者,不过他的理性基础则建立在夸大“工具理性”的范围之上,即使是道德的问题也必须由科学的理智来解决。在1920年代“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张君劢显然为理智划定了界限,“人生观”问题关涉到人的信仰和道德领域,因此张君劢的调和论实际建立在“理智”和“道德”的区分之上。张君劢一直对中国的文化充满敬意,他在宋明理学中发现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因此他在1930年代一直强调从本民族的经验出发塑造现代国家的道德基础。1930年代,张君劢所主导的国社党的宣言,明确了他的立场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国家本位主义,以对抗所谓的国际主义,要求在中国建立现代国家;其二,主张修正的民主政治,以对抗独裁政治,他认为民主政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无须效仿“独裁”;其三,主张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既反动资本主义的“放任”原则,又不同于苏俄的公有制度,而主张国有与私有的混合。张君劢说,“吾相信一方面承认私有,一方面承认公有,是一条无可逃的大道。但这不是调停两可之词,以后国有实业是应该一天一天扩大,私人谋利的动机是应该大加限制的,必如是,然后能增加民族资本,开发民族经济。”总之,1930年代国社党通过他们的纲领,向人们宣布了他们对塑造有效率和经济自主的国家实体的信心。

3《时代公论》:大学教授?党派分子?

杨公达于1932年4月1日创办了《时代公论》,担任该社社长,当时他还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并且短暂担任过中央大学法学院的院长。萨孟武和雷震也在法学院兼职。萨孟武时任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兼任中央大学法学院的教授,雷震也是兼任法学院教授,当时他已经从政,是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委员。这三人是《时代公论》的核心成员。《时代公论》的作者几乎都是中央大学教员,主要来自法学院。

同类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性思考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编,分别为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等。
  • 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本书以深度剖析、专题研究等方式,梳理和回顾2013年以来中国政坛动态,为读者提供透视中国政治动向、社会发展脉络的独特视角。特别是围绕各级政府、决策者比较关心的典型问题,对当下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新动向、新趋势进行深入透视和解析,并辅之以鲜活的典型案例,为各界把握中央新精神、了解各地新动态提供资政借鉴。
  •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览(2012~2013)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概览(2012~2013)

    本书由国防大学的资深专家编撰,全面介绍2012-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深人分析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北部诸方向一些国家的战略意图和军事防务情况,据此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未来发展变化做出预测。本书体现了当今我国安全防务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为读者特別是关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和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士提供了独到的参考,有利于提高读者战略思维层次,帮助读者对纷繁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 国情读本

    国情读本

    本书是《新世纪农村青少年必读》的其中一本。本书主要从伟大祖国国情概况、专题国情两个大的方面讲述国情知识,其中第一编又分为我们的家园、硕果累累的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三大块,第二编分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对金融危机三大部分进行讲述。内容浅显易懂,文图并茂。
  •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热门推荐
  • 兵主记

    兵主记

    天罗大陆,三国鼎立,各个部落相互交战。为了生存,和天斗,和地斗,和妖斗的部落人们。为了逍遥长生,历三灾九劫,纵死无悔的修灵者。而一天,邹南意味着邹氏宗门的独子,屹立在这混乱的大陆上。
  • 70后的远逝

    70后的远逝

    一个农村因为因为高考被人换卷而失去了发展机会,扎根在农村,历经孩子生病,建立自己的家园失败,母亲的养老,孩子不念书的打击,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最后选择上吊自杀。
  • 龙套十八变

    龙套十八变

    做着小武替那种不会露脸的龙套夏沛菡,终于想转型继承老爸的武馆,过年回家发现,诶诶诶!邻居家和她上过树爬过墙砸过玻璃睡过一张床的.....怎么有哪里不对,算了,邻居家的那个混小子,居然是片场的大导演?!谁来告诉我发生了啥!夏:天皓,乖躺下,我去厨房端醒酒汤。齐:沛菡你知不知道我喜欢你。夏:我知道知道,我先去端汤。齐:不要,我一放手你就要和高汶走了。夏:我不走,我不走。齐:唔【整个人挂在夏沛菡身上】齐:沛菡,你别走,你别和高汶走。夏:我不走但是你能别扒我衣服了吗。某人化身大灰狼,然后哔--哔--哔--
  • 穿越:今妃昔比

    穿越:今妃昔比

    穿越就穿越吧,反正成风了。冷宫就冷宫好了,清静!可是为什么这年头连冷宫都这么吃香?一会儿是吃醋的后宫宠妃来示威,一会儿又是嚣张的宫女来跋扈。睡觉也能被人给非礼,而且这些人还都是一个德性,占完便宜拍拍屁股就走人。连最起码的再见都不说一声。他们欺负咱外来的好欺负是不是?
  • 不争,人生至境

    不争,人生至境

    生活中最纷扰的一个字:争。这个世界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都是争的恶果。昨天争,今天争,你也争,我也争,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生活中,有无数个不争的理由。心胸开阔一些,争不起来;得失看轻一些,争不起来;为别入多考虑一些,争不起来……但欲望,却让人像埋伏在草丛深处的狮子,对猎物垂涎三尺。财富争到手了,幸福不见了;名声争到手了,快乐不见了;非分的东西争到手了,心安不见了。你极力争到手的,不是快乐、不是幸福、不是心安,而是烦恼、痛苦、仇怨,以及疲倦至极的身心。不争不好吗?哪怕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淡然地放一放,你会发现,心境一下子变宽了,世界一下子变大了。
  • 时空颠倒之异世大汉

    时空颠倒之异世大汉

    汉昭帝时,天下一分为二,一世中汉昭帝早逝,民间皇帝刘病已继位,发展至今历时一千九百余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一世中汉昭帝长寿,汉朝绵延两千年,阴阳失衡万鬼齐行,天地混沌呜呼哀哉。该由谁,来拯救这颠倒的世界?
  • EXO幸福生活

    EXO幸福生活

    EXO入住行星公寓,在这里究竟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 那些年我们如此天真

    那些年我们如此天真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烟火,也许这里,也与你的成长相关。
  • 绝世大天尊

    绝世大天尊

    悠悠千古,颠覆了众生岁月;亿万星河,掩埋了至尊红颜。苍生大道前,众生皆为尘土;时空寂灭处,万物瞬间沧桑。九世轮回,携大造化降世的少年,能否在这茫茫尘世间,斩灭虚妄,破灭六道,踏出一条通天之路?!一个少年身负宿命,走向尘世,而故事便由此揭开……
  • 妻从天降

    妻从天降

    从狠厉杀手到失忆闺秀,从天涯孤女到高门贵妇,从未来到异世。童菲说:我跨越时空历经万难来到此间,只想平平淡淡活着。童菲说:贵族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嘴巴不能说理,我不介意用拳头。童菲说:你所依仗的不过是身份,若有一日我地位高与你,又当如何……————这是一部大灰狼脱掉羊皮继续奋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