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基础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最后一个汉人做主的时代。它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传至十二世,第十六位帝王时灭亡。
明朝前期,在贫民出身的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国力迅速发展。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出身,让他格外能够体会民间的疾苦。他大力整治贪官污吏,关注民生,开启了洪武之治。然而,朱元璋的多疑,让他设立了“拱卫司”——即锦衣卫的前身,为自己的子孙埋下了隐患。
后来,当帝位传至朱允炆手中后,其叔叔朱棣起兵篡位,是为成祖。明朝的国力,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明成祖出击南安,五人漠北,镇压蒙古之乱,可谓是开疆扩土。他还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派出郑和下西洋……不过,成祖也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多疑,他一手创立了东厂。
在这之后,明朝的大部分皇帝,就都变得不靠谱了。他们或沉迷于玩乐,或好大喜功,或钻研木工,或者就是纯粹的心理变态……再加上各种内忧外患,虽然有洪制中兴这样的时期,然而明帝国还是在不可遏制地走向衰落。
至崇祯时期,朱由检虽有心朝政,奈何他本人能力有限,且刚愎自用,明帝国颓势已无可挽回。在农民起义与女真人的攻打下,明帝国于公园1644年灭亡,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在这之后,明宗室虽还有人承祧,然而终究难成气候。明帝国就这样消失在了浩繁历史中。
【指点天下大势】
内阁制
大奸臣严嵩,想必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吧?各种小说话本里提到幕后BOSS都会让这位大爷客串一把,在明朝奸臣中,他的出镜率,恐怕只有魏忠贤比得上了。实际上,严嵩虽然嚣张了那么些年,但他的结局,是很惨的。而黑他的人,就是堪称腹黑之王的徐阶。
明世宗笃信道教,爱拜神仙。有一回,他召徐阶推荐的方士蓝道行入禁,为他占卜。恰好严嵩有事要报,与徐阶串通好的蓝道行就对皇帝说:“今天有奸臣来奏事。”严嵩就这样被黑了。而刚好在附近避雨的御史邹应龙见皇帝陛下宠幸的大神黑严嵩,他便也兴冲冲地窜进来,落井下石,告了严嵩一状。本来,皇帝就已对严嵩有些不信任了,再来这么一出,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处理了这个曾经贴心现在嚣张跋扈的首辅。
曾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严嵩,就这样倒台了。严嵩被迫辞官回家,他的儿子严世藩被充军,后来又被人找了个罪名杀掉。而严大人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也都被抄走了。严嵩如丧家之犬一般回到老家,要钱没钱,要势也没势,儿子死了,还落得一身骂名。不过几年,他就于贫病饥饿中死去——死后,棺材都买不起,更不要说有人给他吊丧了。
严嵩走运那几年,做的是首辅。啥叫首辅?首辅,就是内阁的头头。这内阁,可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明代内阁制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一开始,洪武十三年,太祖以胡惟庸谋反为故,废除宰相,由他本人直领六部。不过,皇帝本人精力有限,于是起用大学士做顾问,这就为内阁制的产生制造了契机。这种制度传至成祖时,解缙等七个翰林官员进入文渊阁,共参政事——他们被称为内阁,即相当于皇帝的私人办公室。然而,一开始,内阁只是相当于秘书,直到宣德时期,三杨辅政时,权力才开始上升。再到后来,成化,弘治年间,内阁的权力已足以对抗皇权。
全国大小奏章,民意,首先呈报与皇帝过目,此后就交由内阁。内阁草拟处理措施,再返还皇帝手中批准,最后下发六部执行。内阁草拟的建议叫做“票拟”,而皇帝对其的批示叫做“批红”。实际上,这“批红”的活,皇帝只是拣两本来做,剩下的都是司礼监的公公们代批的。这么一来,太监的权力被过分放大,为后来阉党作乱埋下隐患。
重惩官吏贪赃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的生活,非常艰辛。他本是贫民出生,原名重八(元统治下汉人平民只能以生日作名字)。从小,他就过着吃不饱穿暖不暖的日子。他的父母本有四子二女,但除了朱元璋与他的的大哥,其他孩子因贫穷而被送掉了。朱元璋十六岁时,瘟疫,蝗虫与旱灾夺取了他的父母和哥哥。孑然一身的朱元璋,唯有去庙里求生。
在庙里,他每天非常辛苦,可还是会被僧人斥责。但即便是这样艰辛的生活,朱元璋也无法继续过下去——因为不久之后,庙里的粮食也不够了。朱元璋从此以后,成为了一个流浪儿。在他加入红巾军之前,在社会上晃荡了好些年。这些岁月,让朱元璋学会了狡猾与自私,也让他看清了社会的黑暗,让他对那些食民膏民脂的贪官感到非常怨恨。
后来,奇妙的命运,让朱元璋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登上帝位之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年轻时受的苦——他仍然非常憎恨贪官。在他的授意下,明朝法律对于贪官的惩戒,是非常严格的。朱元璋曾诏令,但凡贪污满六十两银子的,就要处死。而且,这处死的法子还很血腥——除了让贪官们罹挑筋断指之类的酷刑之外,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相处了一种“剥皮揎草”的刑罚。凡是犯了死罪的贪官们,都会被拉到专设的“皮场庙”剥皮。剥下的皮囊,里头填满石灰和稻草,放在这位倒霉鬼职位的接替者办公桌边……怎样?听听都让人觉得汗毛倒竖吧?
实际上,这项政策执行的时间,并不长。而明朝对于贪官的处置,也仅限于太祖时期较为严格罢了。在明朝后期,各种贪官虽然层出不穷,但奇葩的皇帝们也都不耐烦管了。太祖皇帝辛苦修订的《大诰》,终成一纸空文。
厂卫
在朱元璋这位“老板”手下干活,其实是件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不信?看看宋濂和钱宰的经历,你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能坐上这把交易,怎么着也能骄傲骄傲不是?可面对朱元璋,宋濂必须得小心翼翼!却说有一天,宋濂在家会见朋友,两人开怀畅饮,互诉心怀。谁知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却问他道:“你昨天在家,喝酒了?”宋濂顿觉毛骨悚然,只好战战兢兢称是。朱元璋便笑道:“是了,你没有骗我。”在家会客这样私密的事情都被知道,可见朱元璋对臣子们疑心之重,而他手下的特务也真是无孔不入。
不过,和钱宰的情况比起来,宋濂这已经算好的了。大臣钱宰奉命编纂《孟子节文》,连日操劳,疲惫非常,自然会在心里偷偷吐槽朱元璋这位压榨劳动力的老板了。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忽然诗兴大发,便作了一首满是牢骚的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本来,这只是他在自家卧室里头随笔之作,写完了他便洗洗睡了。谁知第二天早晨上朝时,朱元璋便皮笑肉不笑地说:“昨天爱卿的诗,写的不错啊。不过,寡人不是‘嫌’你上朝迟,还是换成‘忧’字更好些呢。”闻言钱宰几乎吓尿了裤子,慌忙磕头谢罪,这事才算揭过。
细细一想,明朝这些倒霉的臣子们,每天无时无刻不有一双诡异的眼在身边窥视,朝廷的密探就藏在不为人知的阴影里……想想都让人难以安寝。
说起来,明朝的皇帝对臣子们的监视,都是通过厂卫来实现的。这两个部门,的确是明朝的一大特色。东厂的公公和锦衣卫的密探,你听了一定不陌生。
先说锦衣卫吧。它的前身叫做“拱武司”,是朱元璋设立来罗织罪状,消灭功臣的。胡惟庸与蓝玉,就死在拱武司手中。在消灭心头大患之后,朱元璋解散了这个机构。但后来,成祖朱棣将其恢复,并更名为锦衣卫。明面上,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与仪仗。不过,他们和普通的禁军又不一样。锦衣卫,负责廷杖,并可以侦查,逮捕和审问官员,是个地地道道的特务机构。
再说东厂,这是成祖朱棣,为了镇压反动自己的政治力量,而设立的。其全名叫做“东缉事厂”。东厂的首领,叫做东厂掌印太监,或称督主和长工,是天下太监里的第二号人物。其手下有许多小队长——档头,档头手下又有许多番子。他们都是锦衣卫中的精英人物。东厂的权力,甚至在锦衣卫之上,其可不经批准随意逮捕臣民。这可是给了太监天大的权力。究其缘由,是因朱棣起事时,太监给予他很大的帮助,所以他才对这些阉人非常信任。
最后说的,是西厂。西厂是由明宪宗建立的。其头领是太监汪直,权力甚至超过了东厂。不过,西厂在正德年间就被废除了。
廷杖
明万历年间的五贤之一——赵用贤,是个脑子有点一根筋的家伙。他曾死咬着张居正不守父孝,上书告这位权倾一时的首辅夺情。这一来,可就逆了皇帝的意思——我要用的人,你老叨叨人家的缺点,这是想造反呢?皇帝一怒之下,就把赵老给廷杖了。却说这位老人家本就生得有些肥胖,这一着打,血肉淋漓不说,还打落了了一块巴掌大的肉(廷杖时所用刑具上有倒刺,伤人极狠)。这赵用贤,也真是个狠人。他居然让自己老婆把这块肉腌了,像腊肉一样风干,做成纪念品收藏起来……
说起这个廷杖,它其实源于东汉,不过,这项残暴又滑稽的制度,是在明朝发扬光大的。
在明朝,廷杖的实施者是厂卫——东厂监督,锦衣卫打人。在成化年间之前,但凡被廷杖的臣子,都要脱下衣裤,再盖上厚厚的毯子,胡乱打几下,以示侮辱就算了。这种情况下,受刑者最多不过落个残疾,躺几个月。到了正德年间,阉人刘瑾心狠手辣,对臣子们施行廷杖之刑时,加重了力度。有好多臣子都被打死了。当时,廷杖分为两种——着实打和用心打。着实打,只要打伤打残即可;而用心打,受刑者则是十死无生了。
明朝规模最大的一次廷杖,一共有一百三十四个臣子同时被把扒下衣裤,当场廷杖。真是打得哀声四起,血肉很费。其中,有十六个人当场身死。
不过奇怪的是,明朝有一大批脑子和皇帝一样有些转不过弯来的臣子。他们以为,被廷杖,便可证明自己是忠臣,是直臣,这是一种骄傲与荣光。于是,在这种奇怪的心理的驱使下,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常常被这帮跟打了鸡血一般的臣子们辱骂——而他们的目的,就是求廷杖……乃至于后来还有了赵用贤这种做腊肉的超级重口味……
言官
嘉靖皇帝沉迷道教,见天地与道士谈仙论道,还大肆开炉炼丹,搞得乌烟瘴气,只求早登仙道,长生不死。这样不靠谱的皇帝,当然有许多臣子不满了——户部主事(相当于处级小观园)海瑞,就上了一本万言书。洋洋洒洒,把这位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在万言书里,海瑞将嘉靖比作夏桀,商纣一般的亡国君,甚至还有“嘉靖嘉靖,就是家尽家尽”这样大逆不道并且带着黑色幽默的句子。看了万言书,嘉靖暴跳如雷,拍桌大叫:“快来人,把海瑞这家伙抓起来!”
可他话音刚落,一旁的黄锦公公便道:“启禀皇上,海瑞在上书前连棺材都买好了,现在正等着您治他的罪呢。”嘉靖听了大惊,旋即自言自语道:“海瑞这家伙想留下比干一样的清名吗?我可不想被人当做纣王。”无可奈何之下,嘉靖只是把海瑞降职处理了。
你是不是觉得海瑞骂人骂得狠?其实,这还不算狠的——明朝的言官,骂皇帝就跟骂儿子似的。可怜的皇帝很是呗掣肘。
言官,又被称为谏官。他们的任务,是监督皇帝,谏诤封驳。在明朝,言官的品秩不高,不过他们的地位却不低。他们身份特殊,职权也不一般,而且成群结队,无时无刻不在。
这些言官,不爱钱,不爱权,就喜欢一世清名。他们宁折不弯,但凡见到什么不顺眼的——不论是大臣,还是皇帝,只要办错了事说错了话,便立即有大群的言官跟在身后,毫不留情地谩骂……这么看来,皇帝们也挺憋屈的,因为,言官是不能杀的,最多只能廷杖——可这帮子只要清名的家伙,喜欢廷杖还来不及呢,怎么会退却?
他们的目的,是骂得响亮,骂得精彩!
明朝不靠谱皇帝之一——万历,本来干得不错,但他被言官骂烦了,便称病连续三十多年不上朝,连内阁首辅都三年没见到他了。这么一来,言官们急得跳脚,就差直接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了。这不,有一个叫做雒于仁的言官,就写过一篇《酒色财气四箴疏》,堪称辱骂领导的最牛之作。在此疏里,他将万历成一个酒色财气都占全了的昏君,可万历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总的来说,言官虽然都看似一心为国,也实在做过些好事,但他们骂得太厉害了,以至超纲混乱。甚至袁崇焕,都被他们骂过——明朝的江山,有一部分就是被这些家伙给骂没了的吧。
公公翻身把歌唱
宦官魏忠贤,本名叫做李进忠。他因赌博输钱,自行阉割入宫做了太监。而他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太监头子,这和客氏密不可分。
明熹宗朱由校幼年丧母,从小由奶妈客氏抚养。客氏18岁进贡,19岁就守了寡。因皇帝从小与她朝夕相处,对她的感情便非常深厚,甚至封她作“奉圣夫人”。而魏忠贤就是搭上了客氏这条路,才开始青云直上的。
早在汉代开始,宫里的太监与宫女就会因为长期的寂寞而结为“对食”。虽然无法有夫妻之实,但在冷漠的皇宫中,能有一个人一起吃饭聊天,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魏忠贤与客氏就是这样的关系。
实际上,在与魏忠贤勾搭上之前,客氏的对食并不是魏忠贤,而是一个叫做魏朝的太监。但在魏忠贤出现之后,客氏改变了心意。魏朝因为吃醋,与魏忠贤大打出手,惊动了宫里的很多人,甚至连皇帝都知道了这件事。
皇帝问明了事情原由,态度和蔼地对客氏道:“奶妈,你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个?我来替你做主。”客氏认为魏朝轻佻不可依靠,魏忠贤憨厚壮实,选择了后者。皇帝当场点了鸳鸯谱,从此以后,魏忠贤专管客氏之事,此行相当于为两人保了大媒。
皇帝并不知道,这样一桩太监的“家务事”,在未来为明朝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后来,魏忠贤与客氏两人权势熏天,做尽恶事,人皆传“委鬼当朝立,茄花满地红”之言隐喻二人。
其实,在明朝早期,太祖朱元璋对宦官非常严格,他禁止宦官识字,并让他们无法担任较高的官阶。然而,到成祖时期,宦官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受到重用,担任特务机构东厂的头头。而到了宣宗时期,宦官们的地位又提高了一阶——他们被允许读书识字了。宫中专设了内书堂,教授宦官们识字。及至英宗时,宦官权势越发的大,宦官王振网络官僚结党营私,形成阉党。伺候,又有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为祸朝政,为明朝的腐败雪上加霜。
二、坐观社会万象
【服饰】
明宪宗朱见深一辈子最爱的女人,叫做万贞儿——她比他大了整整十七岁,并且终身专宠。
万贞儿十九岁时,成为两岁的朱见深的保姆。也许,她的命运会和客氏相似——成为皇帝心中类似于母亲的存在。可历史却开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玩笑。当朱见深十八岁坐上皇帝宝座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册封万贞儿做皇后!不过,在旁人的万般阻拦之下,他只能立万贞儿做贵妃。这时候,万贞儿已经三十五岁,早就青春不再。可她就这样,虏获了小皇帝的心。
有一次,万贞儿因为对皇后恶言相击,皇后一怒之下,亲自杖责了她。皇后打得并不重,可万贞儿却把这事闹到了皇帝面前。她哭的梨花带雨,对皇帝请辞道:“切身年长色衰,不及皇后许多。请陛下逐妾出宫吧。”皇帝着她这么一激,次日便去找了太后。在皇帝的坚持之下,皇后竟然被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