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万贞儿在五十八岁时,因病去世。宪宗皇帝竟悲伤过度,在同年就去世了。那时候,宪宗不过四十一岁。
万贞儿,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个比她小了十七岁的男人,热烈地爱了她二十年?答案早就淹没在了史书里。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万贞儿,一定是个情商很高的人。因为,没有丝毫背景的她,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掌衣。
所谓掌衣,即宫中管理衣裳首饰的女官。那么,万贞儿少年时整天打交道的明朝衣冠到底有什么特色呢?别急,答案在下面。
明朝刚立国时,禁止百姓穿着胡服,恢复了唐时的衣冠制度。不过,明时的服饰与唐朝也不尽相同——明朝的上衣明显比唐朝时长了很多,而领子也是以圆领为主的。
明朝的男装,士大夫多着直身宽大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平民则是着短衣,裹头巾。
至于女装,样式要多得多。上衣一般是三领窄袖,下摆距裙角不过两三寸,称为“花冠裙袄,大袖圆领”。而裙子,则有“凤尾裙”,“百褶裙”,“月华裙”等许多样式。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霞帔”。它看似一条长的彩带,穿着时绕过脖子,挂在胸前。彩带的下端,坠着金或玉视,看起来非常华丽。
另外,“水田衣”也很有趣。这是一种以各种颜色的零碎布料拼接而成的服装,看起来非常后现代。
【烈女】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令人心惊的故事吧。
慈溪人杨氏,自幼和同乡郑子琜订婚。洪武年间,郑子琜与父亲都去了云南戍边。刚刚十六岁的杨氏,听说未来的婆婆年老体衰,小叔子年幼无依,便自愿先去夫家赡养婆婆,等待丈夫返回。然而,从未见过面的丈夫死在了边疆。杨氏就这样一直夫家操劳了五十多年,并给丈夫过继了一个儿子。她含辛茹苦养大儿子,给婆婆养老……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耽误了一生,缓慢枯萎。
程氏是扬州人胡某的妻子。胡某病重,程氏便从自己的手腕上割肉喂给丈夫吃。可胡某无法吞咽食物,最终还是离世了。程氏痛哭绝食两天想要殉节,但她已经怀孕四个月了。有人对她说:“如果你生了个儿子,就可以给丈夫延续子嗣。你为什么要去死呢?”程氏回答说:“我知道。不过,如果生的是女儿,生下她我就马上殉节。”后来,她生了个儿子。又过了一年,她对公婆说:“我不能再侍奉二老了,不过幸而有妯娌们在,我就不用担心了。”说完之后,她又开始绝食了。次日,她的婆婆对她说:“你父母家距离这里不远,你不等等见他们一面吗”程氏说:“那请您快些迎接他们来吧。”她每天只喝一勺粥,等到见了父母派来探望她的幼弟之后,就水米不进,绝食而死。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少有关于女性的传记。然而,在明朝的历史中,却提到了许多女性——数量超过了其他朝代有记载的女性数量的总和。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明朝时女性地位高。而是因为,《明史》与《明实录》中数千位女性的故事,都是由血泪书写而成的。
在《明史.列女传》中,写道:“妇人之行,不出于闺门。”再加上程朱理学的发扬,诸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观念的宣扬,让明朝女性如同被豢养起来的鸟,如同一件物品,没有尊严与地位。而裹小脚这样的陋习,也是从明朝开始大肆盛行的。
在空前绝后的节烈风气下,不论是贵胄之女,还是贫门小户之妇,都以节烈为目标。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县城,明代时有烈女四百来人。她们中的许多人,为了全“贞节”而自杀。她们自杀的年龄,多在十四岁到十九岁之间……
然而与此同时,明朝的男人们,却沉迷于秦楼楚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讽刺。
【青楼文化】
名妓苏三与礼部尚书的儿子王景隆相知,谁知王景隆银钱花光,被鸨母赶走。苏三被贪财的鸨母卖给商人沈燕林作小妾。沈燕林的正妻非常厉害,定下毒计想要害死苏三,阴差阳错之中,本来准备给苏三的毒面却被沈燕林吃掉了,沈燕林也因此身死。沈燕林的正妻便陷害苏三害死自己的丈夫,告到公堂,苏三被判了死罪。
在起解途中,差人崇公道同情苏三,认了她做义女。恰好,当年落难的王景隆已成江西巡按,苏三的案子恰好交到了他手中。一审案,王景隆才发现,犯人竟然是自己当年的情人……后来,案情终于真相大白,王景隆也与苏三再次团圆。
这个故事,后来被改为京剧《玉堂春》,而其出处,则是明人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在这部书中,描写了许多明朝的世情,而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关于名妓与落难公子的故事特别多。
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发达的青楼产业。
明朝永乐年间,官妓制度盛行。而到了明中期,官妓取消,娼妓改为完全由私人经营。在奢靡的社会风气之下,青楼文化盛行。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就记录了扬州青楼林立的情形。
醉心狎妓的明朝人,甚至退出了《嫖经》这样的青楼宝典。将明朝男人的《嫖经》与女人的《烈女传》放在一处,真是令人感叹。
【心学】
心学的“开山祖师”王阳明,曾去杭州某庙宇中拜见一位远近闻名,看透生死的禅师。王阳明见到禅师,便问道:“你有家吗?”禅师答有。他又问:“家中还有谁?”禅师说母亲尚在。他又问:“你想念她吗?”禅师点头。王阳明看着禅师,大笑着说:“既然想念自己的母亲,就回去看她呀。这没什么好羞愧的,不过是人的本性而已。”禅师听后,第二天就还俗,回家奉养老母去了。
如同故事中所表现的,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是儒学的一个分支,但与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人内心中,包含世界运行的规则。人心贝是无善无恶,没有私欲的。人,应当追求这种未被私欲所蒙蔽的自然状态,并且追求知行合一。
心学思想,在后来发展出了许多流派,也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徐阶,聂豹等人,都是心学门徒。可以说,大明帝国中晚期的命运轨迹,都被心学所影响。而在后世,心学的影响更大。甚至连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也发出了“一生俯首拜阳明”的感叹。
三、穿越实用指南
1.穿越前准备
【玩具和木工工具】
明熹宗朱由校酷爱木工。他整天和一群木匠在一起,切磋技艺。甚至把自己的小作品交给太监,让他们悄悄拿去外面的市场上贩卖。如果卖得了一个好价钱,这位皇帝便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回到明朝,你一定要带几个小玩具,还有一套好用的木工工具。?因为明朝武宗与熹宗,分别有爱玩和爱高木工的癖好。如果你能将来自现代的有趣玩具和先进木工工具献给皇帝,一定能得到重赏。
【登山装备】
一个晴朗的夜晚,湘水中一艘客船上,乘客们正在赏月。谁知道,忽然一帮强盗窜上船来,向乘客们举起了屠刀……这时候,船上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竟然跳进水中。他如同浪里白条一般,灵巧地逆流而上,找到了别的船只,躲了上去,捡回一条性命……
这个老头子,名字叫做徐霞客。喜欢四处行走的徐霞客,一生中遇到过无数危险。上面说的那一个危险,对他来说只是小CASE啦!如果你想要和徐霞客这位驴友鼻祖交往,建议你带上一套好用的登山装备,这么一来,《徐霞客游记》中一定会增添更多的精彩段落。
【望远镜】
明朝大海盗陈祖义,盘踞马六甲十几年,其手下超过万人,是史上最大的海盗头子。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就遭到了陈祖义的攻击。不过,郑和的宝船装备精良,不但没有遭到海盗的毒手,反倒活捉了海盗头子陈祖义,不过,这也让下西洋的船队付出了许多鲜活的生命。
如果你想随着郑和出海的话,带一架望远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望远镜在十七世纪才传入中国。
如果三宝太监得到了望远镜这样对航海非常有用的“神器”,不但能够更好地警惕海盗,还能观测远处的天气和海面状况。他一定会乐得合不拢嘴吧。
2.带多少钱去明朝?
【经济状况】
明朝的经济状况如何?如果仅仅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描述,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让我们来看看明朝时期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是怎么说的吧。
在他的描述里,中国人口众多,物质生产非常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衫华美,风度翩翩,百姓也都愉快有礼,谈吐文雅。可见,明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普遍是不错的。
的确,在明朝,商业空前繁华。在隆庆后期,因为海禁的开放,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欧洲人用大量的白银,从明朝换走丝绸,瓷器,茶叶……所以,在明朝,白银已经开始作为货币流通。你回到明朝时,可以像电视剧里的主角那样,走进一家饭店,大方地摸出一锭银子点菜了。
【钱币】
明太祖时,由于缺铜,便发行了名叫“大明宝钞”的纸币。大明宝钞的面额分别有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两百文,一百文。不过,由于纸钞纸质不太好,容易损毁,且通货膨胀严重,人们纷纷弃用宝钞。
朝廷对这种情况非常不满,便三番五次禁止百姓使用铜钱,强行推行宝钞。在永乐年间,曾铸造过一种“永乐通宝”。这种钱只是试铸,并没有发行。当代存世量仅有一枚。如果你能搞到一枚,那可赚大发了。
总的来说,在明朝前期,虽然官方推行宝钞,但百姓私底下终究不太买账。有时候,人们情愿以物易物,也不想用宝钞。在百姓们心中——还是使用银子和官制铜钱——制钱比较靠谱啊。不过,制钱发行量太少,最令人心安的,还是沉甸甸的银元宝。这所谓的“元宝”,就是明时才有的铸银特色。
所以,总而言之,你要是想在明朝混得好,就多带点银子傍身吧。
3.最佳穿越时间点
总的来说,明朝社会还算比较稳定。不过,到底穿越到哪个年代比较好,还是需要仔细考虑。
推荐时间:公元1368年
安全指数:
是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不过,此事全国还没彻底统一。你要回到这个年代,最好去南京之类的地方,比较安全。
新鲜指数:
大事: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檄文,派遣大将徐达北攻中原。仅仅一年时间,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就势如破竹,攻占了大都。倒霉的元惠宗皇帝,匆匆携家带口逃跑,连抵抗也没有一点。朱元璋看这个前朝皇帝倒还识时务,便给他加了个封号叫“顺帝”,以表扬他顺应天命。却说这个顺帝还有个绰号叫做“鲁班天子”——他在木工方面很有一套。嘛,如果他能够和N年以后的明熹宗朱由校见个面,两人一定会成为知己。
推荐时间:公元1402年
安全指数:
是年,发动靖难之变的朱棣攻破应天府。朱棣登上帝位,史称明成祖。总的来说,穿越到永乐年间,还是挺不错的。你要是愿意多呆段日子,说不定还能和郑和一起出海呢。
新鲜指数:
大事:朱棣攻破应天府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有人说,他和自己的后妃一起在宫里自焚了,也有人说,他化装成和尚逃跑了。传闻多年以后,已64岁的朱允炆终于被朝廷的探子发现,带进宫中。曾服侍过他的老太监验明他的真身后痛哭流涕,奉养他直到老死。如果,建文帝的结局真的是这样的话,也不算太过凄惨了。
推荐时间:公元1449年
安全指数:
是年,发生土木堡之变。你如果去中原,还算安全。不过,甘肃,山西大同之类的地方千万不要去。那里,瓦刺军队正在肆虐。
新鲜指数:
大事:公元1449年,瓦刺派遣使者向明朝邀赏。宦官王振不肯满足他们的条件,瓦刺便在这一年的七月,向明帝国发起了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动下,御驾亲征,却遭遇败退,在土木堡被俘虏。
推荐时间:公元前1550年
安全指数:
是年,瓦刺军队围困北京城。
新鲜指数:
大事:瓦刺军队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不带兵抵抗,反倒做了一件搞笑的事情:他居然花重金贿赂领兵的俺答,求对方不要攻打大同,实在想要抢钱就去别的地方抢吧。这俺答也是个实在人,居然答应了这荒唐的请求。八月,俺答引兵东去,从北古口攻入,直接经过通州,围困了北京城。
推荐时间:公元1620年
安全指数:
自万历年间开始,大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应付农民起义和辽东的后金军队,大明国库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不过,民间的财政状况倒还不算太坏。在利玛窦的描述中,明朝百姓生活水平还是算不错的。
新鲜指数:
大事:公元1620年,刚刚登基的明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称是仙丹。谁知光宗服用后,便死去了。人们都怀疑是先皇爱妃郑贵妃搞的鬼,可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虽然牵连了许多人,郑贵妃仍然逍遥法外。史书上将这个案子称为“红丸案”。它与“梃击案”,“移宫案”合称明朝三大疑案。
推荐时间:公元1644年
安全指数:
是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而亡,明朝灭亡。
新鲜指数:
大事:北京城内城被攻破之后,守城官兵尽皆逃亡,崇祯皇帝心灰意冷,叫来了皇后和自己的儿子。他嘱咐诸人一番之后,皇子们换上破旧的衣衫,皇后回宫自缢而亡。崇祯又砍杀了自己的女儿与诸妃子,方才作罢。走投无路的崇祯披头散发,穿着白色中衣,光着一只脚来到象征江山永固的万寿山(煤山),在一颗歪脖子枯树上自缢而死。
4.穿越者最想去的N个地方
【北京】
现代人所看到的北京城,在明朝时就已经初具雏形。明时北京城的格局在风水学上很有一套,不论是在建筑物的位置,数量,还是采用的颜色方面,都非常有讲究。
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周长四十五里,外城东南西北三面共二十八里。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因曾经的元皇宫已经拆毁,朱棣便兴建了紫禁城——就是现代的故宫了。
而北京城中的市集主要分布在城的西部。主要的市集在棋盘街,灯市,城隍庙,崇文门等一带。这里百货云集,热闹异常。在城隍庙市,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有许多人出来摆摊。这里贩卖的,主要是各个朝代的古董,非常值得一逛。
【南京】
明朝时的南京城,可看的很多。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对了,还有故宫。
说到紫禁城,说到故宫,你所想到的一定是北京。但是,你可知道,北京故宫,是完全模仿南京故宫建造的呢?虽然,清朝时,南京故宫毁于战火,但回到明朝的你,还是有机会去看看传说中的南京故宫的。
另外,被誉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南京大报恩寺五彩琉璃塔,你也有幸一见。此塔地宫里,传说埋藏着佛骨,你一定要去顶礼膜拜一番哦!要是在现代,你可就没这个机会了——在太平天国时期,此塔被毁坏。
对了,还有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参观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基地。那巨无霸的船队,平时都停泊在南京。要出海时,就从南京出发,驶向世界各地。想象一下吧,在数百年前的明朝,在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人声喧嚣,巨舰来往……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杭州】
明的遗民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满了自己对杭州的回忆。而明朝时杭州的繁华程度,也的确值得这位文学家终生为它的逝去而惆怅。
明正德年间,朝廷再次疏浚西湖,开田三千余亩,并增高加宽苏堤,筑小瀛洲,修建了张岱笔下的湖心亭。
明时杭州的工商业也非常发达。除了丝绸之外,杭剪,杭扇,杭粉,杭线,杭烟,合称五杭,堪称一绝。如果你想要讨女孩子欢心的话,买一柄制作精良的杭扇,再来一盒纯天然无化学添加剂的杭粉,再适合不过了。
5.穿越者最想求签名的N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