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8600000032

第32章 余秋雨谈戏剧美学中的质朴原则

去年(1987年)金秋,值“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在甘肃兰州市举办期间,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应邀为戏剧工作者及观摩代表作了题为“戏剧美学中的质朴原则”讲座。现将这次讲座记录整理出来(未经本人审阅),供我区戏剧工作者参考。

首先,他解释了戏剧质朴原则的含义,认为它不是指风格,而是基本的思考方法,即总的思路。是评价一部戏的标准,很简单的标准。他说,当今对戏剧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复杂,思想越来越沉重。结果,自由创造的空间越来越小。正如一个人背的包袱重了,走路就慢。打个比方,你要写历史剧,理论家们就要告诉你,必须遵循五项原则;用浪漫主义方法,又有六项原则;写唐代题材,如果写盛唐,有六个方面要注意;典型化有三条也要注意;时空交错,又有六、七条要注意……。还末动笔,已经有二十多条原则、注意事项摆在你面前,想想还有多少自由呢?看起来好像是有无数的路,但哪条是自己要走的呢?这个间题,世界各国的戏剧家们都遇到过。看起来,原则多了并不好,有利也有弊。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成功的戏越是多,越难创作。什么原因?就是先要考虑怎么突破,怎样才能被评论家所承认等等。我听有人抱怨这里闭塞,我看不是,而是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了。国外有人提出,今天的戏剧家们,与其做加法,不如做减法。即先丢开那些数不清的条条框框,去寻找戏剧的原始的本质,然后把其它东西加进去。水浒英雄要造反,必须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理论大师们思考的问题,往往是最质朴、最纯粹的,因而也是最深奥的。而我们却把这个最简单的法则丢弃了,现在很有必要去寻找。这个寻找,从三个方面谈:

一、质朴在戏剧形式上的生命力是什么?黑格尔认为,人因为有眼睛,有耳朵,所以有戏剧。多简单的道理。事实上也是如此。世界上最早的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绘画、雕塑、舞蹈等,供眼睛看;另一类是音乐,供耳朵欣赏。因为眼睛和耳朵长在一个头上,总有一天会连在一起欣赏,所以,作为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就诞生了,它可以不受地域、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所以,世界各国都有戏剧,这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戏剧是同时占领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而这占领,离不开耳朵和眼睛,耳朵管的是时间,眼睛管的是空间。当代戏剧,首先,不管那个剧种,都要强有力地占领空间,用极有魅力的造型,激动人心的场景给观众的眼睛以充分地享受。有人问英国戏剧家戈登柯雷,看与听那个重要,他认为看更重要。现在世界各国,都把欣赏戏剧叫做看戏。国外有人说,看戏是给眼睛开一次盛宴。朗诵不是戏,哑剧是戏。话剧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弱点,缺乏强有力的造型,满足不了观众眼睛的欣赏要求。近年戏剧有了进步,就是因为开始尊重视觉的功能了。电影表现得更好一些,有的片子对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很讲究,往往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芙蓉镇》给我的印象就比较深,它漂亮地占领了空间。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清晨,无人,造反派王秋赦从工作组长李国香的屋子窗口倒爬来……,这时,躲在墙角边上的秦癫子和胡玉音,紧张而专注地看着这幕丑剧。不知不觉地,秦癫子将手放在了胡玉音的手上,两人交流了一下深情的目光。紧接着,只听王秋赦“哎呀”叫了一声,掉在牛粪上跌倒了,慌忙爬起来一瘸一拐地溜走……。看到这里,秦癫子和胡玉音痛快淋漓地笑了起来。这组镜头,画面的动感很强,寓意深刻,通过形体凝聚了空间。在静静的街道上,挑起了情感的两端。一端是丑恶的,一端是纯洁美好的,不言而喻。电视连续剧《雪野》改成评剧后,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女主角对丈夫情感上想摆脱,人格上想尊重的矛盾心情,通过一系列动作、表情传达给了观众。上海参加这次中国艺术节的话剧《中国心》,对于形体、造型也是比较讲究的。如在月亮上放排的舞蹈,构思新颖,画面美,动感强,意境深邃。抒发了人物对祖国、对往事的眷恋之情。我国戏曲看的成份多一些,讲究唱、念、做、打、舞,但包含的内容浅一些。当然有的也不错,如李紫贵在上海导演的昆曲《长生殿》,在一些场面的处理上,别出心裁,极有力地深化了主题。如剧终杨贵妃自尽后,一条几十米长的白绫倾斜悬挂在舞台上,一队穿黑色盔甲的士兵从下面缓缓走过。这里,白色代表柔情,代表美和善;而黑色则象征政治暴力,两者不相容。

其次,对时间的占领也很重要,原则是不能浪费时间。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戏剧占领得不够,显得很被动。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至少有一个小时是浪费的。往往抓不住观众的注意力,开戏半天了,还在绕圈子,进不了戏。在占领时间上,传统戏曲做的不够,最大的毛病是节奏慢,情节拖沓。而创新的戏剧家们也注意的不够,或者是占领空间漂亮,而占领时间不行。沈阳话剧院排了一个新戏,叫《走出死谷》,投资二十万,在体育场中心演出,有歌有舞,但时间的魅力差一点。连创新的电影也有这个毛病,如《黄土地》,对画面的追求很强烈,但情节不抓人。四川有些戏剧家,很推崇戏剧的哲理性,并注意通过场面、形体表现,进了一步,但时间性差。戏剧毕竟是过程性艺术,缺乏情节不行。要用情节贯穿,要有吸引人的框架结构。话剧《传呼电话》,表现上海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生活,用弄堂口的传呼电话象纽带一样串起来。湖南有个歌剧,也表现当代城市生活,凭借故事,吸引了观众。一个农村姑娘,进城找人,走了四家,敲门都不是,却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第二天,姑娘又回去了。看戏中,观众始终在关心,人到底找到了没有?姑娘还会遭遇什么故事?而有的戏观众看完说不清是什么故事,看起来没有时间吸引力同样不行。

欧洲第一流的戏剧家们,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戏剧凭什么吸引观众?这是个最实际、最有价值、也是最高深的问题。我们也应该改变一下思维方法,从重重叠叠的浅层理论中走出来,傻呼呼地思考最原始的间题,即戏剧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它的质朴的生命力到底在何处?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得到的,但,必须要这样做。其它的理论可以暂时不去管它。

二、质朴在内容上的生命力。

一是表现人之常情。剧场里上千观众来自各个层次,他们的个性、趣味也不一样。要使每个观众都能受到感动,得到美的享受,只能靠人之常情才能完成这个任务。生活中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戏剧不能失去这个。情感方式不能是怪里怪气的,令人无法接受。凭借常情才能与观众建立起信赖关系。当然,不排除有的人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做出违背常情的事,如出于职业习惯,或性格变态等。但总的情感常态应该是正常的,是属于人才有的。话剧《死罪》(刘亚洲编剧),讲杭日将领张自忠枪毙手下一个犯了强奸罪的营长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死里逃生的营长又回到了张自忠的身边,他认为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不会再杀他的。很多人也为他求情,连受害者家属也请求留下他打日本鬼子。杀不杀呢?张自忠心里很矛盾。杀吧,的确不忍心,这个营长过去曾经救过他的命,况且打仗很勇敢,又是偶然犯了罪;不杀吧,大敌当前,令出不行,怎么与强寇交战……。终于,他决定:“我要一支铁军!”,忍痛将这个营长第二次判了死刑。这就把情感怪态变成了情感常态,变得大家都能接受了。而有的戏却叫人受不了,虚假,母亲听到儿子死了,放下电话,欣慰地笑了。这不是人之常情,人情被政治代替了。苏州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孙武》,里面有砍头的情节、场面,很残忍,从军事逻辑讲可以,但艺术逻辑不行。艺术家的心情应和绝大多数观众的心情一样,要能互相理解。而我们有的艺术家则不考虑这一点,在艺术中单纯追求自我宣泄,却不考虑观众能不能接受。李渔说:写人之常情者,千古不朽;写荒诞怪癖者,当日即朽。《白蛇传》里的蛇精有人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各种妖怪,都有人可以体会到的情感。真正的情感是可以跨越人与非人的界限的,如《聊斋》中人与狐狸恋爱,观众能接受,就是因为它表现了人之常情。有这样一部作品,描写一位老师爱上了女学生,却不表达,不结婚,一个劲地磨感情,叫人受不了。这倒不是荒诞,但这是娇情,是感情在量上的失控。这种满足于对奇怪感情的展览,怎么能激起观众的同感。人可以长时间地接受错误理论的戏弄,但很快可以识别出感情的虚假。只有运用寻常的情感方式,才能把观众引入壮丽的山谷。苏联影片《湖畔奏鸣曲》就是这样。它讲了这样一个寻常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医生休假泛舟湖上,与一个陌生女郎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恨不相逢末嫁(娶)时。分手时,浓雾茫茫,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重重艰难。该剧表现了这样一个超越时空的哲理:人生的初恋是美好的,但往往不准确。因为人还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还没有学会支配自己的感情。人迟早会成熟的,但那己到了中年,在恋爱上再也没有选择的可能了。这种矛盾是我们很多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就是青春期的初恋虽然美好但不准确,到中年时虽然准确但又无法实现。这就是人生的矛盾,也是人之常情。

寻常之情传达寻常哲理。有这样一部电影,叫《转折点》,表现芭蕾舞演员生活的。两个小姐妹,同在一个团里跳芭蕾舞,都跳得非常好,一个不服一个。后来,两人分了手,一个留下继续跳,一个当了家庭妇女,哺养孩子。十八年后,两人重逢,已是人到中年了。一个再也跳不动了,将被舞台所淘汰;一个却含薪茹苦,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影片结尾时,两人并肩站在黑暗的台前,背后传出青年人的欢快笑声,宽大的剧场里一个观众也没有……。这真是余味无穷。艺术家太高明了,他先领观众走平路,但最后却进入了多么壮丽的山谷。影片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昨天的得到,带来了今天的失去;而今天的失去,意味着昨天的得到。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样的本领:要使观众相信你,必须让观众走平路,过了一阵,领到那儿都可以。

二是需要有常情意识。常情意识根源于本土观念。这里所说的本土观念,不完全是地方观念。艺术是多元的,世界是多元的,每个艺术家,只有把脚踩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参与多元。艺术世界是有许许多多的方位、群体、单位组成的,谁也无法割断这个联系。每个人的精神素质、心理结钩,都是由他所处的那块土地造成的。我们常说的人的深层意识,与家乡、父母、土地、气候、环境分不开,人是这些因素的组合物。艺术就是要表现这个由群体组合起来的人。人离不开群体,国外有的老华侨,一听见乡音,就潸然泪下,这就是人的深层意识的交流。一个人到某地,很快习惯,这是表层心理;一个人被撤职,心理面貌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也是表层的。自从弗洛依德打开了人的深层意识的大门后,文艺描写人,揭示人的深层意识,包括潜意识、下意识等,己司空见惯。如电影《人到中年》中陆文婷躺在病床上的潜意识活动,就属于人的深层意识活动。德国哲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深层心理,才有意识。一提起阿Q,每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某些地方象他;从鲁迅作品中闰土、祥林嫂身上也体现出了这个深层意识。同样,德国人身上都有浮士德的影子;美国人有牛仔的精神气质,做了总统也有。

但是要表现出整体的深层意识太难了,可以缩小到表现地域性集体意识。比如,应该研究,在西北人中埋藏着什么样的文化?怎么倒出来?我很欣赏贾平凹在小说中对秦腔的描述,使我对西北文化产生了一种虔诚的祟拜感。这里的深层意识,全国、全世界都能感到。通过它,可以认识西北人。同样演《白蛇传》,秦腔与南方剧种不同,它是与西北这片雄浑大地分不开的。白蛇上场,显得泼辣豪爽,杀得伤痕累累。而南方的则不同,白蛇更多的则给人以柔情的一面。这就是说,各地有各地的风味,这风味是与人的精神素质有关的。戏剧的模式曲调可以改变,但是集体意识不能改变。泰戈尔、川端康成的作品,就具有浓厚的本土观念,有通达全人类的意蕴。

三、质朴原则的新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戏剧遇到了电视、电影的强有力地挑战。面对戏剧不景气的现状,一大批忠于戏剧事业的志士仁人,作了非常艰苦的思考:戏剧凭什么和人类共存?它的出路究竟在那里?早在五十年代时,我国就有不少艺术家提出这个问题,即剧场反馈问题,并认为这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我认为,当场反馈是戏剧立足的根本。戏剧离不开剧场,它只有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才能进行,没有观众无法演出。这既是它的局限,也是它的长处。外国有的演员说,我一上台,就能闻到观众席上的味道。这一点,电影、电视做不到。上海观众为了看一场交响乐,提前一晚上冒着严寒排队买票。为的是什么?为了买一个空间。到剧场里来的观众,绝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来接受欣赏的,他同时也是来参与创作的。上千名音乐迷坐在一起互相感染,再与台上乐队交流,使整个空间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这个体验坐在家里是无法体会到的。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他是以群体聚会的方式存在的,而人的审美体验,也往往是通过群体聚会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不会消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戏剧的前途。在如何调配观众参与创作上,沈阳话剧院演出的大型话剧《走出死谷》、《搭错车》等,做了大胆探索,他们在体育场中心演出,利用当场反馈,进行集体创作。观众象看足球赛一样,可以欢呼、鼓掌……;而演员则在观众的影响下调动情感,即兴发挥,产生最佳效果。我在香港看到一个戏,天幕变成一个大镜子,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与演员一起享受集体性的心理体验。这就是当前世界戏剧质朴思潮的反馈原则。

(发表于《塞上文坛》1988年3期)

同类推荐
  •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台湾知名背包客蓝白拖,用一种笨拙而传统的方式,花一年时间与自己的读者通信,请他们说出自己关于旅行,关于生活的困惑,认真一一回信。从一百多封往来信件中选出七十七封,集结成这本在冬日里暖心的问答式随笔集。
  •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情感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情感

    本书选辑了3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包括《初恋》、《恋歌》、《假如你想结婚的话》、《一切有命,莫勉强》、《拾玉镯》、《角落》、《情是根》、《爱的履历》等文章。
  • 松石斋诗文选

    松石斋诗文选

    许多年前有艺界师友曾鼓励结集。然余自觉拙作虽具诗词之形体,却远未得诗词之神髓,倘作为屐记或心感之回味犹可,而作为诗品实难示人。讵料癸巳之初,故乡旅厦乡亲联谊会诸友厚爱,将余之诗文编汇成集,欲以付梓。余深感盛情难却,思之再三,确定以《松石斋诗文选》为名面世。
  • 蒋雯丽随笔:姥爷

    蒋雯丽随笔:姥爷

    本书是蒋雯丽的首部自传体随笔作品集,记录了她内心深处的童年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作者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生命在亲情中传承,在温情中延续。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其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极具感染力,动人心扉。
  •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真正爱民为民,奉献牺牲自己的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朴实亲民的形象。王瑛同志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6年7月被确诊患肺癌晚期,仍坚守工作岗位。2008年11月27日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参加工作27年来,王瑛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洁,做出了突出成绩。
热门推荐
  • 一起放荡的青春

    一起放荡的青春

    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变为只知道兄弟情的小混混,一群满腔热血的兄弟,让我们大喊:“那些年,我们一起放荡的青春!”那段允许挥霍的日子我把它叫做青春。那段过不痛快的日子我把它叫做未来。
  • 品格决定成功

    品格决定成功

    本书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笔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目标、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从、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伟大等人生的真谛,把上苍赋予我们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华成为具有高贵品格和坚强意志的精神生命。
  •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鳜鱼

    农村科学养殖常识——鳜鱼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这套图书为农家书屋必备书系—农村科学养殖常识篇。
  • 毕业那年,适逢花开

    毕业那年,适逢花开

    吕蔚涯和林乐知是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一个青春热烈,一个清冷淡漠,本无交集的两人却在毕业那年邂逅于夜晚的操场,就像炙热火光与寂寥冰雪的碰撞,这次相遇震颤着各自的心弦。多年前车祸留下的生死之迷深深埋藏在蔚涯心中,让她陷入寻找和等待的深渊。林乐知的出现让她尘封的心开始苏醒,毕业晚会后一次误会让原本就内心矛盾的蔚涯选择了逃离。三年时光转瞬即逝,当寻找成为赎罪的方式,她渐渐走出过去。她重返故地,终于鼓足勇气推开爱情的门,林乐知却已有了未婚妻,她只得又一次逃跑。朋友的背叛、闺蜜的死亡、林家的落败、那个人的归来……他们的爱情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他们能否解开误会,幸福牵手?
  • 王俊凯霸道总裁

    王俊凯霸道总裁

    他因为被下了药,认识了他这辈子最爱的女人,有过苦,有过甜,结局会在一起吗?王俊凯霸道总裁,强势来袭,多多支持,么么哒
  • 惊世天才:冷酷王爷腹黑妃

    惊世天才:冷酷王爷腹黑妃

    再睁开眼眼底的懦弱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耀眼的自信呵呵,,,未婚夫带着小三上门退婚?小三还是亲姐?继母虐待?父亲不宠?那就不要怪她苏陌语无情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男人到底想干嘛?传言中说好的冷酷无情邪魅王爷到她这里怎么变无赖了?!(至于到底怎么回事去文文中寻找答案吧)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本书通过史料,着重介绍了袁世凯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文职小军官,几年时间成长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外交、商务总代理的全过程。
  • 疯狂的用人术

    疯狂的用人术

    本书主要从十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领导用人的疯狂而高明的策略。包括慧眼读心术:识人知人懂人心、礼贤下士术:用感召力让人追随、铁腕立威术:做个有权威的领导、平衡掌控术:综合制衡掌控全局、赏罚分明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等人事管理技术。
  • 混元神道

    混元神道

    三界谁主浮沉?三千大道,看我混元神道。(新书需要大家的收藏和推荐支持啊,无语衷心感谢大家!)
  • 静好岁月

    静好岁月

    自己理解的亲梅足马在他看来根本没有这回事喜欢他,他却并不把这当成一回事争取他,却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她人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伤心并不会打败她且看她如何把他收入了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