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看到一家外地刊物介绍,有关单位在本市的10000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干部、职工中,能48项业余文艺爱好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位的是电视,第五位是电影,第十八位才是戏剧(爱好者占31.5%)。面对这组数子,我们的戏剧工作者该作何感想?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仅占三分之一不到的戏剧观众群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青年人占很小一部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固然,近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文化消费样式、品种也越来越多,相应的,过去偏爱戏剧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既是正常的,但又令人忧虑。因为,作为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戏曲艺术,是我国人民集体创造智慧的论晶,有着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西方人称赞她是“真正的东方艺术瑰宝”。如果她在我们这代人中断送掉,难道不觉得遗憾吗?
目前,青年人不爱看戏,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传统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陈旧过时,满足不了当代青年强烈的求知求新欲望和日益丰富提高的审美情趣。按说,现代戏应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遗憾的是成功的剧目太少了,没有形成一种足以与电视、电影等现代艺术相抗衡的力量和气势来,只好一退再退,越来越不景气……。
那么,戏曲真像有人断言的那样,是必然要“消亡”的“夕阳艺术”吗?不!她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事在人为为。君不见,近年在全国戏曲不景气的状况下,有的地方戏却越演越红,声播海外。就拿秦腔来说,去年陕西省“振兴秦腔汇报团”赴京演出,引起了轰动,被誉为“散发着浓郁的黄土高原生活气息的秦腔艺术之花”。可见,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和独特艺术个性的戏曲艺术是不会消亡的。
戏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大力争取青年观众。而要想把好动求新的青年观众吸引到剧场来,又必须要有适合他们口味的东西。硬“拉”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戏曲的编、导、演首先要具备现代意识,要树立全新的、开放的艺术现念,深入地研究当代青年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在戏曲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近年来,许多戏曲团体打破闭关锁国,冲破僵化保守,在创作演出中,注重横向借鉴,吸收兄弟剧种和现代姊妹艺术之长,弥补自身之不足,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相信戏曲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改革实践中,一定会开得更加艳丽多彩。
(发表于《宁夏青年报》1988年3月4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