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首先是一个有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则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分不开。
所谓民族文化素质,从广义上即大文化的角度讲,应该包括一个民族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由历史所形成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又给本民族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一个民族内部、个体对于群体的向心力和亲和力,首先根源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缔造。一个民族要繁荣,要发展,离不开外因,更离不开内因。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这就是内因,或者说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和根据。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军事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道德伦理学等方面,我国各族人民的许多研究成果,都为世界各国叹为观止。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所有华夏子孙引以为自豪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仍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日新月异,发展速度使世人振惊。与此同时,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也日益提高,随之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承认,由于我国原来的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还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因此,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尤其是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治国安邦、富国强民的根本举措。
必须认识到,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全面现代化。实践证明,我们经济的发展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是对的,必要的。但是,仅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精神问题。有些发达国家社会问题成堆,人们普遍有一种精神危机感,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可见,金钱、物质并不是万能的。从现代西方社会的现实中,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既要有经济和科技的大力繁荣,也要有人文精神的相应发展。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资金可以引进,科学技术可以引进,唯独民族文化素质不能到引进,它只能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坡,要靠我们自己培育。为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
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让每个人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信念。这样,长大了才能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曾有一段时间,有人鼓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已成了包袱,必须彻底抛弃,只有全面引进西方文化来改变国民素质,“全盘西化”,才能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有些文化人,包括一些作家、艺术家,数典忘祖,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诋毁和攻击。他们主张,文艺创作不需要讲求思想性,也不需要考虑社会效果,可以想写啥就写啥,不受任何约束。结果出现了很多思想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毫无美感和价值的、纯粹表现自我和表现人的自然属性(动物性)的作品(实际是精神垃圾);有的作品则把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描绘得一片漆黑、一无是处;有的甚至专门表现(渲染)中国人的落后与愚昧以及生存环境的蛮荒、贫困,以适合某些外国人的猎奇和敌对心理,迎合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激起国人的不满。如有些留学生给国内报刊写信谈到:他们在国外看了一些国产(包括港台)影视作品后,深感作为中国人有一种耻辱感。他们认为,今天的世界尤其是我们古老的中国,已有太多的悲惨和辛酸、失望与缺憾,这时,他们需要的是支持、鼓励、阳光和温暖,以帮助他们疲惫的身心肩负起沉重的生命朝前走下去。但当他们看到四个悲惨无知的女人不择手段地去争夺一个可僧的男人(《大红灯笼高高挂》),戏班中的辛酸童年,以及成名后戏里戏外性别错乱、凄离的一生(《霸王别姬》),侄婶通奸(《菊豆》),欲火狂烧的中国男子与美国男伴互剥衣裤,相拥相逐(《喜宴》)……这些强调和宣扬晦暗阴郁、反常畸形的故事,竟然是华人“光荣”的“作品”时,感到不可思议,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这些有损于中国人形象的影片,着眼的、选择的、看中的恰恰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和现代化的进程相去最远的部分,而带着理想、渴望与信心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今中国——这才是真正有希望的中国,则被挡在了编导的视线之外。这样的影片,受到一些另眼看中国的洋人的喝采一点也不奇怪。作为炎黄子孙,都是一母所生,谁不希望母亲光彩万分,希望自己的祖国富强繁荣。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挺起胸来,扬眉吐气。因此,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切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志于献身中华的、有才华的、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有勇气受命于危难之时,努力创作出更多的能够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作品,打入世界,树立祖国母亲的公正形象,光大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化传统。
(发表于〈宁夏日报〉1994年12月18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