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1300000004

第4章 生命之舟要扬帆远航,离不开智慧的橹(3)

同时,莱布尼茨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人和你完全一样。在此,我们要为自己的存在骄傲,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请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

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矛盾的。

--(德)黑格尔

“规定即否定”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自相矛盾的命题,表达“赞同”的肯定和表达“不赞同”的否定怎么能说的是一个意思呢。然而这确实是法国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而表达同类思想的哲学家不在少数。

斯宾诺莎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东西来说,在本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圆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有限的)。而其他任何一种开放区间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比如上帝的概念就是不能被规定的,因为任何规定就是对上帝这个概念的限制。

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似的涵义。老子认为:道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在这个意义上,“道”与西方哲学中的“上帝”的观念很是接近,是不能被规定的。

然而颇为有意思的是:相似的道理到了佛家那里便换了种说法,禅宗宣称: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还有段颇有禅机的对话为证: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又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对于所有东西的否定才是对其的肯定。说到真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女皇武则天封为太上老君。老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聪明而又神秘的哲人。相传其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典型表述便是“反者道之动”。

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关于此最着名的例子便是塞翁失马了。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可是过了没几天,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身长蹄大,嘶鸣嘹亮,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启迪了《易传》《淮南子》等书作者和韩非、扬雄、张载、程颐、王夫之等人的辩证法思想。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思想的通俗表述。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德)马克思

欧氏几何的创始人欧几里得是苏格拉底最早的学生之一,后来创建了麦加拉学派。据说,他有很多有名的论辩,其中最着名的是“谷堆辩”和“秃头辩”,后来被许多哲学家如列宁、黑格尔引用。

“谷堆辩”是说: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上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所以,不管加多少谷粒都不会形成谷堆。

“秃头辩”是说: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头发又都不能形成秃顶,所以,不管掉多少头发都不能称为秃头。

欧几里得不懂得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才会提出上面的论证。按照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每个事物各自具有独特的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各部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规定性。同一类事物之所以不尽相同,就是因为它们在量上不同。量变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质变,下面这则阿拉伯故事就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拉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倒下,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于是轻轻地加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换句话说,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所以,一粒谷子不会形成谷堆,但谷粒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成为谷堆;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顶,然而头发掉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秃顶,最后一根稻草便能压死一头骆驼。

哲学是反映世界之镜

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

差劲的小说家只会讲故事,但优秀的小说家却能将故事展现给我们看。小说如人生,当情感展现出来,才能最好地发挥它的威力,单纯的叙述会使它失去价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年轻时便认为,思想家企图寻求的一切真理,无论是理智上的或道德上的,都适用于上述原则。哲学是反映世界之镜,不是来清晰地说明世界。他相信,世界和人类思想的本质都无法被言说,而只能加以呈现。20世纪初期,哲学家将哲学问题重新归纳为语言问题,而早在100年前,康德便明白,唯有先理解感觉器官,以及以感觉器官作为媒介的思维过程,才有可能理解世界。

维特根斯坦则更进一步,认为既然一切理解均需透过语言,那么研究语言即能掌握世界最精确的样貌。1920年,也就是《逻辑哲学论》出版的前两年,维特根斯坦归隐到阿尔卑斯山当小学老师,当时他才3l岁,不过他认为75页的《逻辑哲学论》已经把哲学问题统统解决了。9年后,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又重新开始解决这些哲学问题。

在东部前线服役时,维特根斯坦听说有个法庭案件,当庭展示了一条街道的模型,用来说明导致车祸事件发生的原因。他由此获得灵感,认为语言字词的功能便如同模型里的玩具车和玩偶一般,被组织起来构建一幅现实世界的景象。他接着又主张,一切表述系统,必定是以此类比喻方式加以运作。虽然语言里使用的字词和其所指涉的对象并不相似,只是大家一致同意用来代表特定对象的任意符号,然而,当我们比较语句里字词与实际事物间的关系时,相似性就出现了。叙述与事实的关系,就像是比例尺地图与其所代表的实际地域的关系。虽然地图理所当然比实际地域小得多,但重点在于,地图上所标示的地点间的距离,模拟了实际世界中对应物之间的距离。

维特根斯坦又继续推论,语句的结构或形式必须和世界的现实事物所显露的事实相同,语言才能发挥功能,世界所包含的各类结构必须反映在我们用来谈论这些结构的语言的结构中。正如复杂的事实可以拆解成更小的部分一样,语言也可以分解成更简单的元素。名词代表世界上的简单事物,而名词在语句中的结合方式,则代表名词所指涉的对应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事物间存在着空间关系,而字词间则存在着逻辑关系。当我们说“那只猫在垫子上”时,会知道是“那只”猫在“那张”垫子上,我们理解了这一陈述,就确认了语言与实在间的共同结构。这好比用尺或透明格网把说的话与世界量一量,看看彼此是否相符,如果是的话,说的话便是真的。

真实世界里的事物彼此间相互联系,本身并非额外的独立事物。猫坐在垫子上时,存在的有猫、垫子,以及猫和垫子的关系,但并没有第三件称为“猫正坐在垫子上”这样的事物。同样的,语句中字词间的逻辑关系并非额外的字词,而是仅展现于所谈论之事物的结构中。了解这点相当重要,因为这意味着语言和其所描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本身无法在语言中加以陈述。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图所无法描述的,那就是图本身,它无法借由自我描述来说明自己是幅图。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潜能的实现是结果。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你也许会感到可笑,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争论,怎么会是一个哲学问题呢?实际上,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的争论,在哲学和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已经持续了千百年。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

据报道,对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问题,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给出了确切答案:“先有鸡。”一组研究人员发现鸡蛋壳的形成需要依赖于一种称为oc一17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只能在母鸡的卵巢中产生。研究人员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先有了鸡,才能够有第一个蛋的产生。

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材料系的弗里曼博士说:“之前人们怀疑是先有蛋,但是现在根据科学证据显示,实际上是先有鸡。这种蛋白质已经被确认,它与蛋的形成密不可分,并且我们已经了解到其是如何控制这一进程的。这相当有趣,不同类型的鸟类似乎用这种蛋白质在做着同样的工作。”

在过去对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的争论中,科学家们一般都倾向于先有蛋。2008年,加拿大古生物学者泽勒尼茨基称,通过对7700万年前恐龙蛋化石的研究,明确的谜题答案浮出水面: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因此很明确,蛋先于鸡之前就存在了。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有些哲学家也认为先有蛋,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哲学家帕皮诺甚至从哲学的角度证明了先有蛋。他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是袋鼠下的蛋,结果孵出的是鸵鸟,那么这枚蛋一定是鸵鸟产的,而不是袋鼠产的。”同理,第一只鸡不可能是从其他动物所生的蛋中孵出来的,只可能先有鸡蛋才有鸡。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个问题谁先提出来的已经不可考,但在哲学史上却有不少的大家涉足其中,争论不休。在这里就讲讲希腊哲学家史上的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吧!一位哲学家是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中最重要的“理念”哲学论,他认为世界由两部分组成--所谓的“二元论”,一部分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另一部分是我们的理性。他还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眼睛不太可靠,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和他在我们理性中的模型不完全符合,他把这个模型称为“理念”;在他看来“理念”先于事物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存在,也就是说在我们看到马时为什么能认出这是匹马是因为马的“理念”在我们的头脑里存在。然后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来,按照他的哲学理论,当我们还未见到鸡却知道鸡会生蛋时,我们就会理所当然说是先有鸡然后才有鸡蛋,因为我们头脑里知道这回事并且我们相信我们的理性。

然而,另一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时也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崇拜他的老师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与自己老师截然相反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我们世界也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事物与理性,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我的感官,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客观的,他们不会随我的意志而转移。在明白了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时再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我们就会得出与其相反的结论,即是先有蛋后有鸡。同时他还认为,蛋是潜能,鸡是结果。潜能先于结果,因而蛋先于鸡。

你也许会对上面的争论感到可笑,因为大家到最后还是没有说明白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上面的思维方式中得到启发,哲学本来就不是有标准答案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许永远都没有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循环论证的过程,其中的哲学思维方式确实颇为闪光和有趣。

同类推荐
  • 20几岁,财智决定女人的一生

    20几岁,财智决定女人的一生

    "为什么月薪8000,还是“月光光”?为什么工作了3年,还没有任何积蓄?为什么一到月底,就有还不完的信用卡?为什么你总有那么多穿过一次就压箱底的衣服?为什么总有冲动型购买的欲望??为什么她能升迁,你却总是停滞不前?卡奴,房奴,车奴,怎样才能收支平衡,财富自由……今天的女性,要生命,也要爱情,更要独立。女人一生的幸福必须靠自己来争取,只有经济独立了,你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本书通过生活中最常见的历经,教你如何改变现状,学会财务独立,让你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生活。"
  • “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

    “升职超人”教你旋风成长法则

    本书介绍了在不公平的职场中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成果并获得最高评价”,解明职场成长的真正原因,提出“旋风上升”概念。全书内容包括“成果”与“评价”的秘密、减少你的“日常工作比率”、“思考模式”让你事半功倍、真·自我品牌营销等。
  • 拿什么超越自己——工作那些事儿

    拿什么超越自己——工作那些事儿

    你是否在求职中也时常承受各种压力?面试、工作难题、人际关系。那就看看书中如何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并成为成功的职场新鲜人。
  • 探寻捷径(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探寻捷径(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本丛书内容纵横,伴随整个人生成功发展历程,思想蕴含丰富,表达深入浅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智慧力量开发的功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起到启迪思想、增强心智、鼓舞斗志、指导成功的作用。这套书系是当代成功励志著作的高度浓缩和精华荟萃,是成功的奥秘,智慧的源泉,生命的明灯,是当代青年树立观念、实现财智人生的精神奠基之作,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付佳精品。
  •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求职技巧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求职技巧

    了解人才行情是成功求职第一步,本世纪最抢手、最赚钱的人才分析,拟写成功简历的9大标准,人事主管心目中的理想回答,学会说“我”、树立自我意识,用事实说话,展示自己,自谋职业,小心陷阱,聘用合同的谈判技巧。
热门推荐
  • 傻丫头恋上恶魔校草

    傻丫头恋上恶魔校草

    身为少爷的他们会如何与身为小姐却不娇气反而直率的她们擦出爱的火花?几对冤家在感情之路上的挫折会如何解决?经过考验的爱情才最坚固、最终长久!
  • 末世拯救计划

    末世拯救计划

    地球遭遇末世,人类千年文明毁于一旦;地球生命遭到未知生物无情吞噬,濒临灭绝边缘;赵宇,一名在末世两年后醒来的少年,在因缘巧合下得知了一个关于末世的惊天秘密,从此走上拯救地球之路……
  • 穿越之苏玄翎

    穿越之苏玄翎

    她,现代的第一杀手——苏玄翎,具有倾城容貌,只有对BOSS时,才会像个小女人,但向BOSS表白,却惨遭拒绝。为了发泄,她去完成史上最难的任务,想一死了之,可心爱她的BOSS怎么可能会让她就这样死,将她从险境中救了出来,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禁术使两人穿越。穿越后的两人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零度存在

    零度存在

    不管是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还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甚至是闻名遐迩的大作家,他们其实都生活在冰点之下,倍受煎熬。因为,他们要么表面风风光光,内心却愁云惨淡;要么看似应有尽有,内心却一贫如洗;要么骨子里视金钱如粪土,现实中却要为五斗米而奔波……
  • 调转生死道路:夹于生死之间

    调转生死道路:夹于生死之间

    异世少女齐佳宁穿到现代,陷入一场谜局。人生漫长,危险重重,她是选择回到宁静得异常的异世还是留在人心惶惶的现代?强者为王的时代血色弥漫。
  • 月经失调心身自疗法

    月经失调心身自疗法

    本书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阐述月经失调的病理和治疗,内容包括月经失调与生物因素、月经失调与心理社会因素、月经失调的预防与治疗等。
  • 花畔

    花畔

    楔子岁月如茂密柳树,随着时间的流逝。曾今茂密的柳树已成枯老树木。分开已五年,如今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你五年。回想起那可笑般的恋情。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可笑,呵呵。
  • 其实,我没那么喜欢你

    其实,我没那么喜欢你

    她的世界被利用、背叛、冷战、对峙、绝交充斥着,“我不是救世主,但是我不想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这座城市颠覆的时候,我愿意做唯一走向你的那个人。”听人说,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直到遇见了正确的人,才能微笑着对过去挥手道别:“其实,我没那么喜欢你。”
  • 极品戏神

    极品戏神

    美女皮鞭我不怕,美女毒酒照样喝,美女诱惑我淡定,美女臣服我不屑。表演系天才贾宝被恋人推下河里,穿越到了异世,这里个个都是奸细,人人都会演戏,且看他在异世如何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何将众美女玩于股掌之中,又如何游戏人间,成为奸细中的奸细,戏神中的戏神。让我们一起走入毒蛇美女群,感受疯狂的世界……
  • 我的世界战争之路

    我的世界战争之路

    吕天勇和他的的朋友夏宣武因为毁灭者Him用命令方块穿梭到人类世界的实验被传送到mc,古老的传说,吕天勇的身世,一次又一次的困惑着他们,他们该怎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