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浅碧杯中歌落月,乱红堆里宿残霞
清代文人张廷济(1768—1848)有这样一副墨迹:
浅碧杯中歌落月,乱红堆里宿残霞。

该幅墨迹可能是赝品,但张先生的真迹,也是这种稚嫩味
这一联“浅碧杯中歌落月,乱红堆里宿残霞”,写得太美了——
浅碧杯——极讲究,乱红堆——极率性,歌落月——极风雅,宿残霞——极超脱……
日月如梭,年岁不居。美好的东西,要随时享受、尽情享受——
有美酒,就要高歌痛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笑傲,醉后各醺醺~
有美景,就要开怀收纳,曼舞随狂花,高卧伴残霞。人生驹过隙,且莫负芳华~
整体看,上联明快潇洒,下联浓烈风流。
说实在的,看到此联之前,我真不相信人间还有此等好言语!林语堂曾讲自己有幸生为中国人,能享受到如此美妙的语言——寥寥几个汉字,个个平淡无奇,但一经妙手连缀,便直教草木生辉、风云变色!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妙手”为何能有如此手段、化腐朽为神奇呢?
对此,王国维先生曾解释到:
山谷(黄庭坚)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斯言!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所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也。

回头再看此联,“浅碧杯中歌落月,乱红堆里宿残霞”,这样的句子,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它美呢?
我认为,它美就美在——酣畅淋漓的天人合一。
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其实这就对了,天生万物,无贵无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既是人的来源,又是人的归宿。中国人所讲的“天人合一”,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韦庄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是融化在春天里的天人合一~
唐伯虎说: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这是寄寓在鲜花中的天人合一~
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是漫天愁怨的天人合一~
王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满目生机的天人合一~
李白说: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是无畏无惧的天人合一~
杨万里说: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无知无忧的天人合一~
太上隐者说: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这是随遇而安的天人合一~
司空曙说: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这是信马由缰的天人合一~
……
李商隐曾写过这样两句: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这一句,怎么看起来有点眼熟?对了,这不正是“乱红堆里宿残霞”嘛~

色字头上一把刀?周朝金文揭开初始字形,改写了我们的认知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汉字字形上往往携带了古人的思想,让人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汉字我们尽管不会读,却可以根据字形猜出大概意思,乃至根据有些汉字的字形,据此作一番深度的解读,比如认为“武”是“止戈为武”,“美”是“羊大为美”,“夷”是“大弓为夷”,“色”字头上一把刀。百家杂评2023-07-30 12:59:57
00002副奇怪的对联,初学者误以为作者不懂对联,其实作者是对联高手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好的对联流传广泛,穿越了时空,至今仍有韵味。我是真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今天我给大家分享2副奇怪的对联,初学者误以为作者不懂对联,实则作者是对联高手。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收藏吧。第1副对联:天驾彩虹,沧海括苍之洞;地飞银汉,匡庐漱玉之亭。很多人看到上联和下联都出现了一个“之”字,都会第一时间觉得重字了,觉得这不算是对联了。紫网2023-10-14 12:08:330000超级联盟第六期:尘世劳劳真醉梦,若为静处老余生
张裕钊张裕钊(1823年—1894年),字廉卿,号濂亭,湖北鄂州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李志敏评价:“张裕钊别开生面,触化北碑为已用。”昵称296046592023-07-30 13:47:37
0000对联中国二〇二二联艺之星谢丹、许诗涵作品欣赏
谢丹,粤人,教师。小桥秋水玉人歌廿四,春波烟柳月初三。我辈岂是蓬蒿人天压云横,有松兀尔;海摇风怒,其翼翛然。轩辕台荒云台独立,龙战血沉,玄草何年深大野;终古局难分,鹿奔谁射,苍溟几度坠长星。济南秋柳园兴飞籁爽,酒味秋凉,块垒浇百千代文章,空嗟木老;已矣兰亭,重来洛社,风流翩二三月春屐,又起莺鸣。新都桂湖侍有桂,邻有荷,偶有紫藤,更邀来三二鹭侣鸥朋,供才人隐;昵称296046592023-07-28 15:26:30
0000收集的民间俗语【1-20】
作者:文学之都客2023年8月25日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紫网2023-10-14 14:09:1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