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766

书房对联选萃:书对圣贤为客主,竹兼风雨似咸韶(上)

流水春风的小馆流水春风的小馆2023-07-29 09:41:030

清代学者梁同书(1723-1815)有这样一副墨迹:

书对圣贤为客主,竹兼风雨似咸韶。

今天,先说上联“书对圣贤为客主”。这一句的大意是——打开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圣贤高人交流对话。

仔细琢磨这一句里的“客主”,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这里的读者和“圣贤”,究竟谁是“客”?谁是“主”?

有人讲,你读《论语》、《孟子》、《理想国》、《君主论》这些书,学习古圣先贤的思想,当然“圣贤”是“主”,你是“客”了。

再说了,按照叙述顺序,也应该是——我对着书、就像对着圣贤一样,先说“我”、再说“圣贤”,与“客主”相对应,当然是我为“客”,圣贤为“主”了。

这样理解对吗?好像也对。古圣先贤的经典作品,都是人类智慧千淘万漉、千锤百炼的精华,我们当然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字斟句酌、深入领会了。

但是,随着读书增多、阅历加深,你会发现,古圣先贤所说的、也不一定都对。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陈云先生曾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物理大师费曼也讲过:怀疑,就是我们认知能力的本质。今天学校教育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所以说呀,我们对作者所讲,要随时打个问号,要于不疑处有疑,想想他说的对不对,而不管他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提到,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本科时,对于爱因斯坦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曾毫不客气地讲——“毫无创新,老糊涂了。”

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也正是源于英国医生哈维(1578-1657)的质疑精神。

古希腊医学家盖伦(129-199)认为,人的血液是从心脏单向流向全身的,因此,一个人的血液总量应该非常大。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推出的放血疗法,不知道要了多少人的命。

这个理论风行了一千多年后,哈维提出了质疑。哈维发现,血液要是单向流动的话,根据人的心跳频率,心脏一小时要泵出300多升的血浆呢!——300多升!大约500瓶啤酒呀——人体内哪能存下这么多液体?

在这个质疑的基础上,哈维通过解剖观察与实验研究,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开启了人类医学的新纪元。

哈维曾在书中写到:无论是教解剖还是学解剖,都应该尊重实验,而不是书籍;都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圣贤。

总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各类学问都永远处在更新进步中。前人的学问要是绝对正确、没有毛病,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要说真理,大概只有一条,那就是——对真理的认识永远在路上,谁说的都不一定对。

这时候,大家再看“书对圣贤为客主”,就不是“我”为“客”、“圣贤”为“主”了,而是“我”和“圣贤”平等交流,“圣贤”成了可以欣赏,也需要质疑的朋友了。

对于前人所讲,要怀疑,要较真,这个很好。但前人学问太多了,该怎么拣择呢?

这大概就需要博观而约取、六经注我了。

学者姜亮夫曾这样讲陈寅恪先生:

寅恪先生讲《金刚经》,他用十几种语言,用比较法来讲、来看中国翻译的《金刚经》对不对。譬如《金刚经》这个名称,到底应该怎么讲,那种语言是怎么说的,这种语言是怎么讲的,另一种又是怎样,他一说就说了近十种。最后他说,我们这个翻译,某些地方是正确的,某些地方还有出入,某些地方简直是错误的。

大家看,这就是六经注我。读书只是手段,用好所读的知识才是目的。陈寅恪先生研究《金刚经》,就是把前人的研究成果都拿过来,看看他们都怎么说,辨析他们谁对、谁错,而且往往对的也不一定全对,错的也不一定全错。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发前人之阙思,创前人之未见,最终为人类的知识遗产添砖加瓦。这,才叫真做学问呢。

大家这时候再看,此时的“书对圣贤为客主”,已经不再是“我”为“客”、“圣贤”为“主”了,而是“我”不断精进,最终从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杀将出来、反“客”为“主”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审视“书对圣贤为客主”中的“客主”关系,似可衍生出读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仰视追慕,“圣贤”为“主”、“我”为“客”;

第二重:平视交流,不知谁为“主”、谁为“客”;

第三重:俯视驾驭,“我”反“客”为“主”,可以自由驾驭“圣贤”了。

王国维曾用三句宋词、来比喻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笔者这里也比附王先生,试着来个读书三境界:

第一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第二重: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第三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然了,这几句词,比附得十分勉强。嗯~…… 姑且抛砖于此、以待美玉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