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鹿”:考古发现改写认知,难怪古人说“逐鹿天下”
在史记中,司马迁多次提到了“鹿”,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
黄帝平天下时,与蚩尤爆发了“涿鹿之战”,原文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一般认为,“涿鹿”是地名,“涿”是水名,但“涿”与“逐”读音相近,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逐鹿天下”。
楚汉争霸之时,《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即用失鹿比喻秦失天下,各地涌现的英雄人物互相争之。后来,这句话简化为“逐鹿天下”,与之类似的还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政权不知落入谁人之手)等,其中的“鹿”意指天下或政权。
但问题是:古人为何以“鹿”比喻政权?现代考古改写认知,原来这种文化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中国文化中的“鹿”
除了代表政权(古人认为是“以鹿喻帝位”)之外,“鹿”在中国文化中还有很多意义,比如以下三个:
首先,长寿之兽。与其他动物不同,鹿的角每年脱落一次,代表着生命的循环与回归,因此鹿也被认为是长寿象征,或与仙道相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之三》记载:“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等。
其次,祥瑞之兽。汉代《春秋运斗枢》称:“瑶光散为鹿。”瑶光即祥瑞之光,就是说“鹿”是“瑶光”所生,故而鹿是祥瑞之兽。其中最为祥瑞的是白鹿,《符瑞志》记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即仁君时白鹿就会现世。

第三,仁德之兽。除了上述两者,最广为人知的是鹿代表“仁德”。周代君王宴会之前,往往会奏《鹿鸣》(诗经鹿鸣第一句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乐。《毛诗序》解释:“《鹿鸣》,宴群臣嘉宾也”,表达君王的仁德之心,赐予民众以厚禄。
关于鹿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还有很多,笔者就不再列举了。笔者认为,古人所说的“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中“麟”极有可能就是“鹿”的一种。接下来,重点谈一谈以鹿代指政权的上古起源。

河洛古国中的鹿
上世纪70年代,在江苏南通海安,考古发现“青墩遗址”,距今6000余年,其中发现一些神秘刻符(见上图),被刻画在鹿角上。这些符号被更多的学者认为是数字,易卦起源的初始符号,是原始的卦爻形式,因此青墩遗址一度被认为是伏羲所在之地。
当然,无论青墩刻符是什么,通过如此精美的刻画形式可知,其必然具有非同一般的用处。由此,承载神秘符号的鹿角,应当也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而在距今5300年的中原地区,考古发现麋鹿的非凡地位。

长期以来,“居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但在过去百年,该地区一直没有比二里头更早的大型文明遗址,于是一度出现“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之说。
2020年,在河南巩义考古发现“双槐树遗址”——上古河洛古国,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中华文明的主根脉,黄河文化之根,证实中原地区也有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并不落后于长江流域与长城之北。
之所以说该遗址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其中一点就与“鹿”有关。

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住区,出土了由九个陶罐拼成的北斗九星图的遗迹,而在相距百里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也出土了类似北斗九星图。先秦史书记载的“北斗九星”,显然是对上古观测的记录与传承,只不过后来“七现二隐”,另外两颗看不清了,故而后世流传“北斗七星”。
而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的北极附近,考古发现了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由于古人认为北极是天之中心,因此该地区放置麋鹿(冬至前后脱角,其他鹿往往夏季脱角,因此古人眼里的麋鹿非同一般),显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指出,整个陶罐与麋鹿的意思是:“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骑在麋鹿身上,向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显然,早在5300年前,麋鹿已与政权相关,传承到后世则以“鹿”代指政权。

由此可见,中国的“逐鹿天下”之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5300年前。更为重要的是,河洛古国中麋鹿的象征意义,在后世传承了下来,最终形成了“逐鹿天下”的说法,因此中华文明真是一个连续而没有断绝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
从“元清非中国论”到“新清史”,西方史学界到底有何企图?
在2018年的12月,国家召开了“清代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诸多学者参与,其主题是“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把握统一多民族中国原则,树立中国在面对西方学术世界挑战过程中自身的学术话语。”紫网2023-10-14 14:47:260000古代有“三武一宗”大型灭佛,为何统治者厌恶佛教?主要三个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传播得非常快,唐朝诗人杜牧曾写下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诗就能看出当年佛教的盛况。不止是民间,还有很多皇帝也表现得崇佛,最出名的就是梁武帝萧衍,他前期算得上一个英明君主,可惜后来沉迷佛教荒芜朝政,最终落了个囚死台城的下场。当然,有人喜欢就会有人厌恶,梁武帝痴迷,但有其他三位武帝对于佛教的态度截然相反,甚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灭佛哈哈狮的信箱2023-07-31 12:50:51
0000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当他看到村里的乡亲们在吃着浑浊不堪的水时,决意带领乡亲们挖一口水井,并且亲自带头挖,终于第一口水井挖成了,乡亲们吃上了甘甜的井水的事。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主席。”从民心上讲:毛主席是中国民众的“大救星”。毛主席是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真正的国父。紫网2023-10-14 10:55:230000袁绍:导演了东汉末年乱世纷争,他怎样谋篇布局东汉皇权大崩塌?
三国时期也有很多兵力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其中的官渡之战,也是经典之一。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然而,其实在这场战役之前,袁绍的名声远胜于曹操。因为袁绍本身实力是真的强大,否则也不会那是已经统一河北,威慑天下。就连曹操本人,也很敬佩这位老友袁绍,然而令人比较惋惜的是,其实是袁绍本身,自导自演了东汉末年的乱世纷争,使得东汉皇权大崩塌,他自己没有落到任何好处。紫网2023-10-14 10:01:020000西周初期分封时并无秦国,那秦国是怎么来的?
西周初期,周武王、周公和周成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当时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史记》中记载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国,《汉书》记载封国八百,这些数据是否准确我们不得而知,但由此可见,西周初期是分封了相当数量的诸侯国的。而且大部分的分封都发生在周武王、周公、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后面分封的就少了很多。即便如此,整个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也是相当多的。紫网2023-10-15 16:06: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