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隆中对”是虚构的?
作者:赵心放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个编故事高手,“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就编出了五千字的“三顾茅庐”精彩故事。朋友们根据有关史料,来分析这些精彩故事,掂量一下,有多少是史实,有多少是虚构的故事。

(一)“三顾茅庐”可能是假的
《三国演义》三十七回后半段到三十八回前半段,估摸花了一回的篇幅,讲刘备在听过徐庶、水镜先生、庞山民、诸葛均等高人贤士的推荐之后,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历经三次拜访,才把大V请出了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格儿好感动人!
不过也有“三顾茅庐”可能是假的说法。
裴松之是东晋、刘宋时期的史学家,《三国志注》的作者。他讲《九州春秋》和《魏略》这两本书里说,自认满腹经纶却是个无业者的诸葛亮,跑到樊城去见刘备。刘备不认识他,看他还比较年轻,说了两句应酬话后,就继续做手上的事,不正南其北的搭理他。
早已做好功课的诸葛亮就问刘备,你和刘表、曹操相比,如何?刘备说这两人我都比不上。诸葛亮说你有自知之明,但要快快想办法才行啊。刘备说我正为此事烦恼耶。诸葛亮立马说出个主意,把荆州的游民集合起来充实部队,不就得了吗?刘备心里暗暗喝彩,这小伙的办法多,脑瓜儿超级够用。于是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以上宾之礼相待诸葛亮了。

(二)见次面就能敲定决策吗?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关于”三顾茅庐“的叙述很简单,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在编故事高手罗贯中老先生手里,却发展成了五千字的精彩故事了。一句话虚构的多。但在“隆中对”中,除了诸葛亮神秘的拿出“西川五十四州地形图”属虚构外,其他的内容,小说和正史叙述的差不多。是小说“尊重”历史吗?NO!因为正史记载得十分精彩,用小说语言表现出来就行了。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刘备开门见山就说,汉室十分危险,奸臣篡了权,主人的威信都快没有了。我虽然力量弱小,打算把恢复汉室的大义通告全国。无奈我的能力有限,缺乏谋略,遭受了不少失败,落到了今天这种地步。但我不灰心,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想要恢复汉室,的确需要谋略。现在的情况是,曹操占的地方大人口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本钱与他硬碰硬。东吴孙权统治江东已经三代了,民心安定,也有不少能人辅佐他,你只能和他成为盟友。建议你先拿下战略要地荆州,然后想办法取得益州。益州这地方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头儿刘璋没水平,手下的能人渴望明主。你是皇室宗亲,且又有名气。相信能把益州拿下来。你以此为基地,联合东吴,治理内政。北方有什么变故时,你就可以挥师北上直取长安.....
刘备听了这番话,硬是“如鱼得水”了。

(三)辨析“三顾茅庐”“隆中对”
《九州春秋》和《魏略》这两本书说“三顾茅庐”是假的,是诸葛亮自己去主动应聘的话,裴松之说他也难以相信,他相信《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述的“凡三往,乃见”这旬话。意思是去了三次才见到。
其实最钢鞭的依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是因为我的出身低微看不起我,埋没我的才能,三次到我的家里来,咨询当今的天下大事......
《出师表》有前后两表之分。后《出师表》存在一些争议,前《出师表》是没争议的,诸葛亮上述那段话出自前《出师表》,可信度高。
那“隆中对”,的确说的是蜀国的建国和发展战略,以后蜀国就是这样实施的嘛。但当时没有作记录的秘书,也没有录音设备,陈寿如何得到他们口述材料呢?我相信作家陈文德先生的推论:刘备和诸葛亮不只谈了一天,“隆中对”或许是君臣两人长时间交换所得到的共识。陈寿进行了艺术 性处理,归纳成为“隆中对”,且在“三顾茅庐”中出现,使故事更加精彩。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人。
中国文字考古: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周人会知道夏朝
以古埃及、两河文明、古希腊为基础,西方总结出了“文明三要素”,即青铜、文字、城市或宗庙。然后,西方学者将之推向世界,认为世界各地考古都要遵循“文明三要素”,达到这三个条件才算进入“文明时代”。紫网2023-10-15 10:30:160000一黄埔生因反对校长独断,成为唯一被开除学生,也是老蒋一生之敌
1924年6月,一则消息在黄埔军校不胫而走,一名黄埔生被蒋校长开除了。闻听之后,师生无不感到震惊。这是因为,这名学生是浙江人,蒋介石的同乡;按照校长的用人标准,他该成长为校长大人的亲信才对。还有,他还是“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报考黄埔军校的引路人。更令人不解的是,蒋介石说过,他只要认错,就可以从轻发落,但是这名学生宁折不弯,不肯认错,最终被开除出校。历来现实2024-03-02 16:08:59
0000一口气看完十国之前蜀18年历史
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继唐朝以后与五代几乎同时存在的十个相对较小的割据政权统称。自公元902年杨行密受封吴王起,至公元979年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北宋止,十国共历时77年,按建立时间排序分别是杨吴、前蜀、吴越、南楚、闽国、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十国”这一称谓则是源于北宋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风尘讲历史2023-08-08 11:59:59
0000听说清朝御膳有满汉全席?网友:想太多了,满席、汉席是分开的
并星标我们“满汉全席”一词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对清王朝皇家御膳的最直接的了解与想象。但清皇室御膳究竟包含哪些种类,到底是满族风格为主还是汉人饮食习惯为主,与今天的饮食习惯与饮食水平相比如何等等问题,却是我们大多数人不了解的问题。事实上,通过对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御膳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传统社会与今天社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一、入关之前的满清御膳浩然文史2023-07-27 18:29:23
0000为了少交税,老祖宗为啥选择剁手剁脚? | 循迹晓讲
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主讲:谢承汇策划:谢承汇责编:马戏团长全文约3000字阅读需要8分钟在古代,税收总的来说分土地税、人头税、商品税。先说土地税,这跟今天我们买房交的土地税不一样,古代的“土地税”是种地之后要从收成里上交一部分给朝廷。这个税种的历史太悠久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遂公盨紫网2023-10-15 11:38:1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