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一)
昨天所住单元楼里检出了一个确诊病例,全栋楼的人员都被拉到一个宾馆进行隔离,在匆匆忙忙收拾行李的时候,随手把一本《老子》(道德经)放进包里。
一直没有系统地研读过这本备受推崇的道家经典,趁此机会安心通读一遍,也借以平心静气地度过这囚禁式的隔离日子。
我的一位学生说,他认识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手包里一直带着一本《老子》,有空就看。难道这里边还有经商的秘诀和赚钱的门道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学习,来了解一下这部国学经典吧。
《老子》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能加以阐述解说的“道”,并非是那个浑然一体、永恒存在并且运动不息的“道”。能命名的道名,也不是那个浑然一体、永恒存在且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天地之初始状态称为“无”,万物的本原叫做“有”。
未被后天欲望沾染的至清至静的人的天性,能在杳冥之中洞察万物最微妙的成因和变化。而被欲望浸染了的体性,却只能感知到事物的形体和外壳。
人的至清至静的先天体性和有心有念的欲望,这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却都是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两者都叫做“玄”。
没有征兆,没有端倪,既无形体,又无边际,最深最远,叫做“玄”。小而又小,远而又远,隐秘又隐秘,无法估量的,叫“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虚空之中蕴含着生育之机、万化之妙,万事万物都是由此而生,所以说,这种中空妙相就是“众妙之门”。

秋雨堂浅见: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即宇宙形成之前的虚无状态。但这虚无中蕴含着生育天地万物的机会,即后文所说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其本来就是“虚无”,因而无名,勉强给取个名称,称其为“道”。
可见老子对世界的探究和表述是以宇宙形成之前为始的。
老子认为,人在没有欲望的状态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如果人的心智被某种欲望浸染,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其本质。
这就启示我们,在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时候,先想想“我”在其中有没有什么希求和欲望,在剔除这些希求和欲望之后再进行分析和判断,对这个人或事的看法才可能是客观的和正确的。
2022年10月16日 隔离第一天

《资治通鉴》231:曹操硬是要追封田畴,这一点值得思考
学习内容:【原文】曹操追念田畴功,恨前听其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操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操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丕以“畴同于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锺繇,亦以为可听。操犹欲侯之,紫网2023-10-13 15:49:120000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人类的普遍交往是指人类在社会中进行互动、交流和合作的行为。这种交往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普遍交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期的人类通过语言、姿势、面部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以满足生存需求和实现共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方式和范围也逐渐扩大。人类开始形成家庭、部落和社群,进一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000037问:为什么说一相,为什么不说多相?
树洞——不一样的时空,不一样的故事,欢迎订阅的树洞公众号。点击标题蓝字“树洞书社”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很多人有个非黑即白的思维,认为一件事不是善就是恶,不是无情即是有情,总要在有和没有之间做一个选择,世俗之人只分结果成败,菩萨却道做事因缘。有漏之智分善恶,无漏之智无分别,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无分别心就像没有善和恶,没有美和丑,没有黑和白之分。树洞书社2023-07-29 10:17:1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