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37)

《老子》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执掌国政者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当它们在自生自长中产生贪欲时,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 用道的真朴来整治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秋雨堂浅见: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中心议题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命题。
老子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无欲。
大道无为,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可使整个宇宙和谐有序;治国者无为,始终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可使国家大治,百姓安定;自我无为,始终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则,可使自己健康长寿。
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来治理国家,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妄加干涉,顺其自然,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然化育。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会产生私欲,就用质朴纯粹的“道”加以感化,让人们依从于道,让他们了解道的朴素纯洁之性,依道而行,就可以消除“私欲”,使人们不贪婪不妄为,也就不会遭到祸患。
治国者如果能够遵循“道”的法则去处理政事,就不会危害百姓,而百姓也不会滋生贪欲,这样他们就会过上自然、平静的生活,国家也会长治久安。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人的自然心体是纯净质朴的,至为清静纯粹,这和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化而欲作”,人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会产生贪念和欲望,有欲望就会有苦恼,常会有佛家所说的“求不得苦”。老子给出的解决苦恼的办法是:当人在心地生起烦恼妄念、被情欲缠绕之时,应立即以“守静”之法予以遏制,也就是以静制欲,无欲自定。
对治国而言,“无为自化”;对修身而言,“无欲自定”。这是“道经”的精华之所在!
文/靳义堂
2022.11.26.

天地无心——【轻煮●细品●生命】【3】
轻著岁月细品茶,黄连树下诗酒花。【天地无心】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唐代诗人之佳句,隐含作者之大智慧。佛教“禅”的意境就在于看透人生真谛,无生无死,无喜无悲,自开自落,寂静空灵。“天地无心人有心,我以我行立天心”。相信许多人都听闻过张载之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用户97560OBk2023-07-29 16:00:36
0000欣赏-唐-李翰---【蒙求--89】
作者:潘长宏2023年8月18日李翰《蒙求》全书都用四言韵文,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上下两句成为对偶,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全书所讲的,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也包括一些传说人物故事,其中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劝勉意味的,有文学上脍炙人口的轶闻,从思想内容上看,自然难免有一些宣扬封建思想意识的东西,但跟其他许多蒙书比较,李氏《蒙求》还是属于取材较好、境界较广的一种。紫网2023-10-15 08:55:070000《道德经今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者,知者,明也。美,妙也,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世人皆以目所见色之美,耳所听声之美,口尝味之美,鼻所闻香之美,身所触感之美,法(意)所受境之美。故天下人皆知之美为外之美,圣人不知其美为美为真美。斯恶已,六识转为六贼,即六欲也。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喜怒爱思欲忧六欲。故六欲,皆从人心而出。管中和2024-02-04 09:06:13
0000名无细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彰
名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彰。这句话出自《列女传·节义传·周主忠妾》,意思是声音不会因为细微而听不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彰显。它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如果做了亏心事,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此外,这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出现,意思是所以声音没有细小到听不见的,行为没有隐蔽到不被彰显的。它同样强调了人要慎言笃行,行事坦荡。千落20232024-02-08 08:06:32
0000《格言联壁》《竹窗随笔》
《格言联壁》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译文】没有欲念的人称为圣人,欲念少的人称为贤人,欲念多的人称为凡人,纵欲过度的人称为狂人。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原注】时时遵此修持,则心自凝。【今注】坐驰:身不动而心驰鹜于外。旁鹜:别的事情。“鹜”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