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40)

《老子》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
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形实体,而有形实体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之物。
秋雨堂浅见:
本章说明什么是“道”之德。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述了道与德的关系:道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是无言的、无为的,人们不能真正地认识它,人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道的“德行”而已。所以说,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属性。
老子在本章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个是道的运行规律是循环往复的,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朝着相反方向发展的,到达极限之后再返回到初始状态。比如一粒树种,发芽时柔弱,长成大树后变得坚强,到它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就开始慢慢走向衰弱。“物壮则老,盛极而衰”,这就是“道”的运行规律,是“道”之德的一种表现。
一个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道之用”就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用弱而不用强。就是因为“反者道之动”,用弱反而能强,反之,用强则反而变弱。柔弱是道发挥作用的关键,生命从柔弱开始,发展到强盛之时就会走向衰亡。因此,外表柔弱的往往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潜力。立足于柔弱才能顺势而行,不断地进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柔弱的东西往往因为更能持久而具备比刚强更大的威力。水性至柔,却能使山川改变面貌;土石坚硬,却常常被水改变形状。
第三点是:“道”虽然是无形虚空的,但世间有形的万物都是由道而生、依道而行的,因此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行,只有这样才能正常生长、发展和运行。一旦违背了道的德行,那就会被大道所抛弃。
人的生命就是一次短暂的旅行,从起点出发,最后又复归到起点,这种循环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生就有死,这是大道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生老病死的规律,我们为什么不坦然面对这一切呢?
每个人都希望在整个生命旅途中总是一帆风顺,这是不太现实的,走高了难免会有跌下来的时候,走快了难免会有绊倒的地方,能够认识到生活之中的这些反复变化,才能从容地面对各种荣耀、成功、苦难和挫折。所以那些“得道者”,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荣耀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耻辱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们知道,光荣是暂时的,苦难也是暂时的,再崇高美好的荣誉也会过去,再沉痛悲伤的黑暗也会有终结之时,所以他们都有一颗宠辱不惊的心,总能让自己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
这就是“道”之“德”对我们的启示。
文/靳义堂
2022.12.4.

《道德经今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长地久者,天得其真曰长,地得其真曰久,此示人养其无象,守其无体,有形终有坏,无形故长存之长生久视之道。不自生者,无心也,忘形也,示人须不着生相,不落空亡,与道合真,故能全其本真。管中和2024-02-06 12:08:43
0000得道和有道有何区别?为什么人不需要获得道也能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得道和有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不需要得道也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世间有三指种人:一种是得道之人,一种是有道之人,一种是无道之人。所谓得道,其实就是指人开悟获得了大道、认知了大道、获取了关于大道的知识。有道之人,就是有道、在道之人;无道之人,就是无道、失道之人。灵魂道2024-02-21 17:10:57
0000员工必读---国学智慧(436)
原文:决之则行,塞之则之。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决之则君子行于礼,塞之则小人笃于农。君子行于礼,则上尊而民顺;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备足,四者备体,顷时而王不难矣。---《管子》紫网2023-10-15 15:06:120000《庄农日用杂字》解读(八)
日用杂字原文:待去摘方瓜,月工来要烟。来家取火纸,又到晌午天。饭锅才烧滚,鏊子支上砖,和面速擀饼,菜蔬盛几盘。盆碗刷洗净,磁罐将鼻拴,筐里放勺子,拿过担杖担,忘了拾上箸,梃子使不番。看坡领着狗,黑夜省胡窜。释义:方瓜:一种长南瓜,俗称番瓜。在山东有些地方,番瓜是有专指的,即墨绿皮带竖花纹的才叫番瓜,切成丝可包饺子,可醋溜炒,不宜蒸煮。方瓜(番瓜)紫网2023-10-14 10:07: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