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注
(通译认为此篇是老子针对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压迫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希望统治阶级能够损其有余而补百姓不足。然而,如此则“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三句文义与上不连贯,故陈鼓应先生认为是错简复出。其实通译之解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根本上忽略了对“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准确诠释。本篇概论长生之道。长生之道,夺天地造化,逆天改命,故其道与天道相反。如此一来,最后三句文义连属,陈鼓应先生之惑无存也。)
[通行王弼本]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张,《说文》施弓弦也。张弓,谓施弓弦于弓,对弓弦进行调整之谓。严遵云:“夫弓人之为弓也,既煞既生,既翕既张,制以规矩,督以准绳。弦高急者,宽而缓之,弦驰下者,摄而上之,其有余者,削而损之,其不足者,补而益之。”通译作“张弓射箭”,义非是。)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推步天象也。)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历算阴阳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指天文历算之道也。)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指长生久视之道。不足者,欲也。有余者,寿也。长生久视之道,减损欲望以奉长寿也。)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奉,与也。此句帛书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校之帛书,“下”字当是后人不明老子原旨而妄增。帛书文句当为老子原本之旧,具体可参《帛书老子校译》注。“有余以奉天”,即寿与天齐之谓。唯得长生之道者,能寿与天齐也。)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当断在“功”后,读“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为句,旧注读“是以圣人为而不恃”为句,非是。为,治也。恃,依也。功,《说文》以劳定国曰功。为而不恃功,谓不依赖以劳定国之法来治理国家,即圣人治国无为而不劳也。)成而不处,(成,《释名》盛也。盛而不处者,不为盛名所累,不为盛食所困,不为盛气所扰,心境平和,饮食均衡,自然得长生久视之道也。)其不欲见贤。(不同无。《礼记·三年问》:“无易之道也。”其注云:“无,犹不也。”不欲即无欲。见贤,谓被称美。其无欲被称美也。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皆君王无欲也,故被称美。)
[帛书]
天下之道,酉张弓也。(帛书乙本及通行诸本皆作“天之道”,甲本“天”后衍一“下”字,抄写之误也。)高者印之,(印通抑。抑,隷作𢬃,省作印。按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卜辞'印’字,从人跽形,象似乎抑人而使之跽。其义如许书之'抑’,其字形如许书之'印’。”)下者举之,有余者𢿃之,(𢿃,省作员,员通陨。帛书乙本作“云”。云,古文“员”字。员,《玉篇》《广韵》作貟。貟,《释文》本亦作云。员通陨。《诗·商颂·长发》:“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笺云:“陨当作员,员谓周也。”)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𢿃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𢿃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圣人,指君王。为,指劳心治国也。又,《正韵》爰救切,读若宥。君王劳心治国,天命不宥也。)成功而不居也,(成,《释名》盛也。功,《说文》以劳定国曰功。成功而不居,指君主不处其盛亦不用其功也,即君主治国无为而不劳,不为盛名所累,不为盛食所困,不为盛气所扰,心境平和,饮食均衡,自然可得长生久视之道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李浩丨医疗社会史视域下王粲死因的新探索——对“麻风”“疾疫”二说的重勘与省思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李浩老师授权发布!医疗社会史视域下王粲死因的新探索——对“麻风”“疾疫”二说的重勘与省思李浩书目文献2024-02-14 16:07:58
0000我国古代三大奇书的动物图谱-(29)-【异兽蛊雕】
摄影师:潘长宏2023年8月15日《黄帝内经》、《山海经》与《易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其中《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紫网2023-10-14 18:06:000000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下篇3.22—3.24)
3.22善胜不争(原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释义】善于用兵的将士,不炫耀其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相争,甚或以德屈人之兵不战而胜;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别人甘愿为你效力。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是自古就有的顶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