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注
[通行王弼本]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有为,指君上不依律法,心有私己,凭己意率性而为。帛书作“有以为”,为而有所因,即指心有私己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轻通径,道也。轻死,犹道死, 死于路也。《汉书·主父偃传》:“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此之谓也。)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生,指财业。《诗经·卫风》:“既生既育,比予于毒。”笺云:“生,谓财业也。”上求自己财业之厚则税重,取于民也愈多,民贫不能养,故流离而道死也。求生之厚,景龙、敦煌本作“生生之厚”。生,《说文》,进也。生生之厚,在此处指进财业之厚。意思与“求生之厚”无别。旧注谓“求生之厚”指奉养过于丰厚奢侈,乃取“生生之厚”之常义,看似有道理,仔细体会则非是。生生之厚,指厚养生命,并无过度之义。过度之义,乃是为了牵强符合“民之轻死”之文义罢。况君王厚养生命,本无可非,纵使过度,一人之养,何能伤民如此?故旧注解义有偏也。君主以财业为重,则聚敛于民。聚敛于民,则民生凋敝。民生凋敝,则流亡道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贵生,指以财业为重。君主不置财业者,是贤于以财业为重者。圣王无私,不置财业也。)
[帛书]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𨓚之多也,(其,指君主。取,《增韵》索也。食,指食禄。𨓚,假作税。君主所索取的食禄和税收多,民不足食,故饥。)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巠死,(巠,古同经。巠死,即经死。《论语·宪问》:“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何晏注云:“经,经死于沟渎之中。”)以其求生之厚也,(其,指君主。)是以巠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十句话,说透了人生智慧①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⑥时移世易,变法宜矣⑦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
《资治通鉴》十句话,说透了人生智慧《资治通鉴》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记录,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追捧和点评批注。它保存了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纂、文献学的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资治通鉴》也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生智慧的经典著作。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刘开曙图书馆2024-02-18 12:07:05
0000陈刚丨奇观念与晚明文学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9日第2746期第A05版,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陈刚老师授权发布!奇观念与晚明文学陈刚书目文献2024-02-12 15:06:08
0003得道和有道有何区别?为什么人不需要获得道也能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得道和有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不需要得道也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世间有三指种人:一种是得道之人,一种是有道之人,一种是无道之人。所谓得道,其实就是指人开悟获得了大道、认知了大道、获取了关于大道的知识。有道之人,就是有道、在道之人;无道之人,就是无道、失道之人。灵魂道2024-02-21 17:10:5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