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二)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二)
【原文2-1】
死生,命也①,其有夜旦之常②,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③,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④,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⑤!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⑥,而身犹死之⑦,而况其真乎⑧!
【注释】
①命:自然的规律。②常:恒久不易或变化的规律。
③与:干预;左右。
④彼:是代词。在这一节中,找不出指代对象,所以应是指代上一部份中的“真人”。
⑤卓:独特;这里实指“道”。
⑥人:是指一般人,或世人。与“彼”相对应。愈:胜,超过。
⑦死之:这里讲作“为之而死”,即为国君而献身。
⑧真:这里是指情感真切。
【译文】
人的死和生是自然的规律,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不变,完全出于自然。人的死和生是不可能左右的,对于人的死和生出现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这都是被物所困而产生的。得道之人只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更何况那独特的“道”呢!世人特地把国君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以致可以为他豁出命来,更何况对他情感真切呢!
【赏析】
这一节是讲得道真人的生死观。即真人认为,人的死和生是自然的规律,人是不可能左右的。对于人的死和生出现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这都是因为对生者或死者产生的各种情感而发生的。这些情感并不能左右人的生与死。就像得道之人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世人特地把国君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以致可以为他豁出命来是一个道理。这都是由情感所致。但是“真人”所关注的对象是“天”,终身爱戴它,却只能顺“天道”而为,不能逆天而行;因为“真人”懂得这样做是出于“道”。“世人”所关注的对象是本国的国君,为遵守和维护国君的治国之道,可以豁出命来,却只是出于对本国国君情感的真切。
通过得道真人的生死观,说明自然规律不可违。
【原文2-2】
泉涸⑨,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⑩,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11)。夫大块载我以形(12),劳我以生,佚我以老(13),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注释】
⑨涸hé:水干。
⑩呴xū:张口出气。
(11)化:这里是熔解、混同的意思。(12)大块:即大地。
(13)佚(yì):通作“逸”,闲逸的意思。
【译文】
泉水干涸了,鱼们一起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吹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将昔日在江湖中互不相识,自由自在的生活彻底忘记。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的是非对错都忘掉而融于“道”。天地塑造和托载着我的形体,使我劳动生息,衰老了使我闲适,死亡使我安息。所以,令我生的快乐,也令我死的快乐。
【赏析】
这一节是上一节的延展。以“鱼”面临死亡,出于本能而相濡以沫,以期苟延生命为例,进一步说明,没有思维的动物“鱼”面临死亡,出于本能尚且如此,那么,作为有情感的人类来说,对于死和生出现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是自然的。但是如何看待死和生,具有什么样的生死观,这是关键,是本文要说明的核心。即在生死面前所产生的各种情感虽是自然的,但都不是必要的,不起任何作用。关键是要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抛弃掉,一切顺其自然,做到生也快乐,死也快乐。
【原文2-3】
夫藏舟于壑(14),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15)。藏小大有宜(16),犹有所遯(17)。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18)。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19),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20)?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21),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22)!
【注释】
(14)壑(hè):深深的山谷。(15)昧:隐藏。
(16)藏小大:即“藏小于大”。宜:合适,适宜。
(17)遯(dùn):“遁”字的异体,逃脱、丢失的意思。
(18)恒:常存、常在的意思。情:指道理。
(19)“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有人指出,这一段夹在“是恒物之大情也”与“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之间,像插入一个多余的楔子。“恒物之大情”是就“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来说的,“特犯人之形”与之全无关系,上面并没有提到“人”,这里何以突现出一个“人”来?而其后“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却在讲物之不得遁,正与“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相关联,因而这一段插在其间是多余的。实际是文字有误倒,这一段应移在“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之后。这里已提出“人”,“特犯人之形”正是和它相接的。犯:至;到。
(20)胜计:计算完。胜shēng:尽;完。
(21)妖:或作“夭”,根据上下文意判断,这里应是少小的意思,与“老”字互文。
(22)系:关联、维系。一:全;“一化”即所有的变化。待:依靠、凭借。“所系”、“所待”这里都是指所谓“道”,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一切变化都离不开“道”,因而人们应当效法它,“宗”之为“师”。
【译文】
将船藏在山谷里,将山藏在大泽中,该说是很保险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背走了,隐藏船和山的人一点儿也不知道。藏小东西也好,大东西也好,即使藏到最为适宜的地方,都有丢失的可能。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且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常存的大道理。所以,圣人一定是悠闲自得地活动在任何一物都不可能丢失,万物总是在和谐共存的地方。他对于年幼和年长、出生和死亡,一律抱着欣赏称善的态度,这一点就很值得人们效法了。人得到了人的形体便十分欣喜,如果人这个形体,千变万化而无尽无休,那种高兴还能计算得过来吗? 更何况各种事物之所维系的、所有变化之所依赖的“道”呢!
【赏析】
本节通过“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说明“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的道理。这也是本节的核心。“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即把某一类物质混入同类之中而不会丢失。这确实是最好的隐藏方式。有人做过试验,把一定数量的次品混入合格品中,查找4遍、5遍都不能全部找出来。“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这句话很富有哲理,含义深刻。
“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其寓意在于说明。“道”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万物的发展变化之中,与万物永存。“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这就是“道”。“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这就是“道”。
【原文2-4】
夫道,有情有信(23),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24),可得而不可见(25);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26),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27),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28),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狶韦氏得之(29),以挈天地(30);伏戏氏得之(31),以袭气母(32);维斗得之(33),终古不忒(34);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35),以袭昆仑;冯夷得之(36),以游大川;肩吾得之(37),以处大山;黄帝得之(38),以登云天;颛顼得之(39),以处玄宫;禺强得之(40),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41),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42);傅说得之(43),以相武丁,奄有天下(44),乘东维(45),骑箕尾(46),而比于列星。
【注释】
(23)情、信:真实、确凿可信。
(24)传:传递、感受的意思。
(25)得:这里是体会、领悟的意思。
(26)神:特别高超或出奇;聪明;机灵。
(27)太极:指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先:据上下文理和用词对应的情况看,“先”字当作“上”字,这样“太极之上”对应下句“六极之下”,且不与“先天地”一句重复。
(28)六极:即六合。指空间东南西北上下。
(39)狶xī韦氏: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的帝王。
(30)挈qiè:提挈,含有统领、驾驭的含意。
(31)伏戏氏:即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32) 以袭气母:用作调合元气之母。袭:入。一说讲作“合”。气母:元气之母,即古人心目中宇宙万物初始的物质。意指“发明创造了太极八卦。让人们掌握了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
(33)维斗:北斗星。
(34)忒(tè):差错。
(35)堪坏(pēi):传说中人面兽身的昆仑山神。
(36冯夷:传说中的河神。
(37)肩吾:传说中的泰山之神。
(38)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原各族的始祖。
(39)颛顼(zhuānxū):传说为黄帝之孙,即帝高阳。玄:黑。颛顼又称玄帝,即北方之帝,“玄”为黑色,为北方之色,所以下句说“处玄宫”。
(40)禺强:传说中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
(41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居于少广山。
(42)“五伯”旧指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
(43)傅说(yuè):殷商时代的贤才,辅佐高宗武丁,成为武丁的相。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故下句有“乘东维、骑箕尾”之说。
(44)奄:覆盖、包括。
(45)东维:星名,在箕星、尾星之间。
(46)箕、尾:星名,为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座。
【译文】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看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生出机灵鬼,生出聪明的帝王,生出天生出地。它在太极之上自己却并不认为高,它在六极之下却并不认为深,它先于天地存在却并不认为久,它长于上古却并不认为老。
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发明创造了太极八卦。让人们掌握了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禺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赏析】
这一节是在上节含蓄的说明,“道无处不在。它就存在于万物的发展变化之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说明“道”真实可信,无为无形,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看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等所具有的品质和特性。最后,又通过神话般的传说,说明了“道”的神威。
《道德经》第二章提示了世界的真相就是叠加态、纠缠态。
《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经典。早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为统一思想,便开始焚书化字,其中《道德经》就是为数很少的留传下来的经典。这本经里包罗万象,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现代科学不太喜欢承认古人留给我们的典籍,将其中很多东西列为伪、玄,笼统地称之为“迷信”。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证实了古人的智慧真实不虚,且高不可攀。知本学社2023-08-09 10:19:55
0000庄子《人间世》:有用无用是评价,以人为本尊重他,接受自己局限多,有用无用自己说!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王明鹏2024-02-12 12:06:07
0000《资治通鉴》249:等待本身就是行动
学习内容:卷第七十,魏纪二(公元223年—227年,共5年)主要历史事件:刘备白帝城托孤刘备逝世于永安,刘禅即位诸葛亮全力抓农业生产,让人民休养生息邓芝出使吴国,吴蜀再次结成同盟曹丕第二次攻吴诸葛亮南征,讨伐雍闿曹丕第三次攻吴诸葛亮七擒孟获孙权带兵攻打江夏诸葛亮作《出师表》准备北伐【原文】初,帝问贾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紫网2023-10-13 16:48:050000《资治通鉴》014: 长平之战的教训:不贪心、熬得住
(*本篇笔记最早写于2022年2月10日)【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赵国将军赵括,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人背景:周郝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武安君白起伐韩,攻占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成为一座孤城。上党郡守冯亭与市民谋划把上党献给赵国。赵王问了平阳君,平阳君讲,这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也就是无功无劳,无缘无故,突然有人给你送上巨大利益,圣人以为是祸,不能接受。花言大帅2023-07-29 12:52:44
0000自然之花,甚是美妙——【闲敲棋子慢品茶】(1)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万物顺应天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皆是为了生存。无意之间,却是绽放了生命的真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之诗句告诉世人,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的。“道法自然”,是一个深刻而伟大的思想命题。所谓自然,其一,是指自然界;其二,是指自然之规律。新用户97560OBk2024-02-10 17:09:1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