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千年以上的古树全部生长在陕西
古柏千丛迎赤子,心香一柱祭轩辕。

每年黄帝陵都会举行两次隆重的祭祀典礼,清明公祭和重阳民祭。清明公祭气势宏大、庄严肃穆,表达着缅怀黄帝功德,慎终追远、奋发图强的民族情怀。重阳民祭,祥和温婉、老百姓祈愿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祖国繁荣、人民幸福的愿景。
进入轩辕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闻名世界的黄帝手植柏。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苍劲挺拔、冠盖蔽空,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是黄帝陵景区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它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2016年9月15日的中秋之夜,精心挑选的7383颗黄帝手植柏种子进入太空,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遨游2个多月,于11月18日随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12月31日,首届全球华人新年祈福大典上,2016颗种子作为珍贵的展品回到了黄帝陵景区。黄帝手植柏种子遨游太空,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黄帝陵管理局护林科科长李小军介绍, 传说黄帝战败蚩尤,定居桥山,建立桥国。桥国群民在黄帝教化下,伐树筑屋,开始文明生活。居用砍伐树木,致使桥山周围的森林树木日渐减少。那时,人们还不懂得砍伐森林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待到暴雨袭来,因生态失衡导致山洪暴发,百姓遭受了巨大灾难。灾难过后,黄帝召集百姓:“今后再也不能任意砍伐森林树木了。如果再砍伐下去,桥国就没有森林树木了,到那时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我愿和大家一起上山种树,用不了多久,山上就会长满树林,那时桥国百姓才能安居。”说罢,黄帝带头栽了一棵小柏树。这棵小柏树就是冠盖天下的“黄帝手植柏”。从黄帝亲手栽树时起,植树造林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钢枝挺硬骨,铁甲抵严寒。阅尽兴衰事,从容向长天。” 黄帝手植柏沐浴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苍翠挺拔、枝繁叶茂,彰显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据了解,桥山上生长有柏树十万余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柏8.6万余株,树龄超过千年的古柏有3万多株,它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人工栽植最早、面积最大、树龄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古柏群。轩辕庙内除了这棵5000年的手植柏以外,还有18株树龄在3000年以上的古柏,被称为人类文明历史的“活化石”。
2022年,全国绿化委在古树名木调查后公布,全国树龄在五千年以上的古树只有五株,全部生长在陕西,至今生机盎然、苍翠遒劲,是为华夏之根。
位于黄河“几”字弯上的中国绒城,到底有多神奇?
九曲黄河冲出甘肃、宁夏之后,一路北上,然后东进南折,拐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形,将一片土地包裹进来,平原、丘陵、波状高原、沙地和沙漠犬牙交错地出现在这里,她便是鄂尔多斯。其蒙古语意为“许多宫帐”,因明代成吉思汗祭祀宫帐“八白室”迁移至此处,护陵的蒙古族游牧部落而得名。紫网2023-10-14 17:49:310000俗话讲“男无毛贵似金,女无毛混半街”,“毛”真的这么重要?
俗语是一种常见的口头表达,它是某个语言或文化中流传的短小精悍的句子或短语,通常包含着一定的道理、经验或智慧。俗语往往是通过代代口传、流传下来的,是一种民间智慧的体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用于表达某种情感、描述某种情境、传达某种价值观念或教训。小橘子谈生活2023-07-28 11:55:34
0000西亚的文字从哪里来?当然是华夏!
据某位精研苏美尔文字的专家说:伊朗境内的乔威遗址,在370片陶片底部,发现了84个刻画符号,归纳起来有26种。有的符号出现一次,大部分符号出现三到四次,有一个符号出现了7次,就是汉语所说的“万”字的符号。这个符号在西亚史前遗址中很常见。据专家说,这些都不算文字,楔形文字才算是人类最早的成熟文字。据说,乔威遗址的年代是距今约6700—6600年。江南最后的秘境,到底有多好吃?
客家的乡愁畲族的土菜这里有影响悠远的客家古风;这里有低调神秘的畲族文明,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文化积淀,汇聚在这片江浙地区的最后秘境——丽水。这里是浙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大得甚至超过了杭州、北京;这里有浙江海拔最高的山峰,山地占比甚至达到“九山半水半分田”;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二……地道风物2023-07-29 14:54:06
0000成大事者,阳气必足,这些“漏洞”要尽快堵住!
一个人的一生想要有所作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定少不了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在这背后,则是精气神的充足。古人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一个人真正达到了精气神的充盈状态,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也不会产生什么邪念,如如不动的持续很久。功夫越深,定力越高,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修善无上2023-07-28 15:20:1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