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注
[通行王弼本]
以正治国,(治理国家当任法公正。)以奇用兵,(用兵当以奇谋取胜。)以无事取天下。(取,《广韵》受也。取天下者,受天之祜,承天子大宝之位也。常以无事者,政清人和,君主垂拱无为也。《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注可相互参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忌讳者,战乱也。)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利,贪也。《礼记·坊记》:“先财而后礼,则民利。”其注云:“利犹贪也。”器,叶欺迄切,读若乞,求也。甲骨文无乞字,以气通乞。《廣韻》:“气,同乞。”气通器。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气,假借为器。”《灵枢·经脉》:“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人多利器,指人多贪求。滋,浊也。人多贪求则国家政务昏乱而不清明。通译谓“利器”为锐利的武器,其言非是。)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伎通技,机巧也。巧,伪也。奇,奇衺。物,事也。奇物即奇衺之事。人多机巧伪饰之心则邪恶不正之事滋生兴起。傅、范本作“民多知慧而衺事滋起。”知,欲也。慧通惠,饰也。民多欲而存伪饰之心则邪恶不正之事滋生兴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滋通兹。《汉书·五行志》:“赋敛兹重。”兹通慈。《诸病源候论序》:“弥慈札瘥。”彰,《集韵》通作章。章同障,谓壅障。《礼记·杂记》:“四面有章。”法令慈仁且壅障不行,故盗贼多有,以其惩治轻微或得不到惩治。有罪惩治轻微或得不到惩治,皆任法不公正之态。通译作:“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其言失旨。)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化,《说文》教行也。民自化,指民自受教行而守法也。治国理政任法公正,故君主垂拱无为而民自然不会乱法妄为也。)我好静而民自正,(静,《说文》审也,鞫事之谓。正,指质正其是非也。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其注云:“谓质正其是非也。”君主好鞫事则民众自然习惯质正他人是非。此句通译作:“我好静,人民自然规矩。”失其旨也。)我无事而民自富,(君主无事则政清人和而百姓自然富足。)我无欲而民自朴。”(欲,指物欲。君主无物欲之好,则民风自然纯朴。)
[帛书]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畸,《集韵》渠羈切,读若奇。《新唐书·李逊传》:“故事,天子以畸日听政,对群臣。”畸通奇。畸日即奇日,单日。)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才?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邦家兹昬。(昬,《正字通》同昏。兹通滋。)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物通勿,无也。法物指律法缺失。律法缺失或任法慈仁或法令壅障不行,故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轻轻松松读《老子》(48)
《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妄念减少再减少,最后达到了质朴自然的“无为”境地。秋雨堂2023-07-30 10:52:59
0000《格言》《围炉夜话》《菜根谭》
格言家庭不在贫富,贵在和睦温馨。生活不在显达,健康快乐就成。朋友不在贵贱,知音胜过黄金。距离不在远近,常来常往最亲。锻炼不在朝夕,贵在持之以恒。小病不在吃药,贵在心理调顺。作息不在早晚,贵在规律养成。情趣不在雅俗,贵在保持童真。活动不在多少,贵在量力而行。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身。膳食不在丰富,贵在营养均衡。居室不在大小,贵在整洁干净。养身不在刻意,贵在自然顺心。庄子:三个小故事,说透了人生
疫情过后,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了《庄子》,寻求精神出口,寻找人生方向。庄子的文章洒脱浪漫,读来心旷神怡,其中有很多小故事,既有趣又令人回味深长。庄子所写的小故事中,有三个简直说透了人生,值得一读。01随珠弹雀:行事分轻重庄子在《让王》中讲述了一个随珠弹雀的故事:曾经有个人,非常喜欢打鸟,他却用比和氏璧还珍贵的宝珠——随侯之珠,去射正在高空飞翔的麻雀。走心夜读2023-07-28 17:55:51
0000《季氏篇》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注释】▲思:思考、分析、考虑。▲视思明,听思聪:明和聪指的是分析对错,明辨是非,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颜渊篇》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莫远忧的图书馆2023-07-30 17:37:2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