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今日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阳光最强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了顶点。在某一年的大暑节气,宋代诗人司马光写下了《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老柳丛中传出夏蝉的喧鸣;荒芜的庭院中有灿烂的阳光流动。大暑节气这天,夏蝉如沸。诗人循着蝉鸣声,一直望去,只见老柳枝繁叶茂,却不见夏蝉的影子。住在这少有人来的院落,诗人在这个夏天便与满院荒草为伴,只见骄阳似火,仿佛在随着草枝的摆动而流动。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人们正以盛夏的酷热为苦;万物却怎么显露出凋零衰败的征兆?大暑,正是一年之中最酷热的时节。人人都在酷热中煎熬,谁都没有注意到时光在悄悄流逝。但敏感如诗人,却注意到了物候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看那草木都在盛夏疯长,开花,结籽,初显衰败之象,从中,他感受到了盛极而衰的自然规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我在月光下用清冷的水洗濯头发;迎着徐徐夏风梳理满头白发。夏日的夜晚,暑热退去,夜凉如水,月光给夜色涂上了一抹银色。于是,在月光下,诗人用清凉的水洗濯头发,享受着难得清凉,在徐徐夏风中梳理一头白发,即使已经老去,但不妨碍他享受这淡泊如水的夏夜。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为什么那些半夜不睡的人;穿戴得整整齐齐去拜谒公侯?在尾联中,诗人由夏夜联想到了人事。在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淡泊从容,大多数仍是汲汲于功名的钻营客。于是,即使在如水的夏夜,这些人仍旧穿戴得整整齐齐,去拜谒公侯,他们在意的是功名利禄,并不为错失了夏夜的清凉而遗憾。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自然的馈赠已足够丰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淡泊超然的心境去感受。
腊月即是春,喜上心头来
腊月,冬天的最后一个月。有一个词叫作“寒冬腊月”,腊月之时,寒冷更甚,将冬天推向高潮。然而腊月的冰雪之中,也暗含着生机。随着新春的临近,腊月也渐渐沾染了春意。而人们,更怀着美好的愿望,眼里心里,春天已近,甚至有一种感觉,腊月便已是春天了。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宋·陆游《腊月》新用户3167a8id2024-02-26 10:06:57
0000中秋节诗词||节近中秋月渐圆,金风玉露菊花天。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中秋节花好月圆中秋节诗词中秋望月作者/李冠群月明云落影,露湿桂凝香。壶内黄金酒,盘中碧玉光。莫怜今夜影,犹忆那时妆。一曲天涯去,清宵同梦长。秋节有寄作者/童心桂子又中秋,清香何袅袅。江山景万千,兴会知多少。酒饮岭头云,诗吟原上草。今招友二三,共祝桑榆好。中秋月邀作者/应伟忠(上海)双双曾共舞,寂寂隔天边。紫网2023-10-15 14:06:190000杜甫五古《信行远修水筒》读记
杜甫五古《信行远修水筒》读记(小河西)信行远修水筒汝性不茹荤,清静仆夫内。秉心识本源,于事少滞碍。云端水筒坼,林表山石碎。触热藉子修,通流与厨会。往来四十里,荒险崖谷大。日熏惊未餐,貌赤愧相对。浮瓜供老病,裂饼尝所爱。于斯答恭谨,足以殊殿最。讵要方士符?何假将军盖?行诸直如笔,用意崎岖外。杜甫七律《冬至》读记
杜甫七律《冬至》读记(小河西)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杜甫五律《谒真谛寺禅师》读记
杜甫五律《谒真谛寺禅师》读记(小河西)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此诗作年难考。真谛寺:位置难考。于大历元年(766)或二年冬,时杜甫居夔州。真谛寺:或是夔州一寺庙。兰若:修行处;佛寺。《古诗》(魏晋):“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