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归纳人生第一养-----幼儿养性
作者:潘长宏
2023年7月29日
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中,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有一部分在我们当今人看来一点也不过时,在我国的国学中,把人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却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并朝着这个方面迈进。归纳出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第一养------幼儿养性。

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字经》中,言词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说的就是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
其实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一样,但如果从小不好好养性接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人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区分善恶,保持善良的禀性。
这里呢,还可以用一个典故来说明这一论点。从前,有个人叫张怀,小时候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后来他的父母去世了,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张怀性情变得十分残暴。张怀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欺负村民,甚至把人家打得头破血流。因此,村里的人都不喜欢他,看见他好像躲瘟疫似的。
有次,张怀听到村里的人在讨论“三害”,上前询问得知村里附近的老虎和蛟龙还有他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三害”。因为老虎和蛟龙会吃老百姓的粮食和牲畜,张怀会欺负老百姓,所以大家就认为是这是“三害”。生性好斗的张怀于是就去寻找老虎和蛟龙。他一拳就把老虎打死了,接着又跑到湖里除蛟龙。张怀和蛟龙在湖里大战了三天三夜,最后才把蛟龙杀死。村民见张怀下湖三天没上岸,以为他和蛟龙都死在了湖里。于是,大家在岸边放鞭炮庆祝除掉“三害”。上岸后的张怀看到村民这么希望他死,这么不喜欢他,很是伤心,从此改过自新。
“幼儿养性”指的是为孩子奠定优美的人格。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在零至三岁时形成的,后来虽然有变化,但整体特点没有质的改变。
轻轻松松读《老子》(五)
《老子》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无心仁慈,无有偏爱,它对待万物就像人们对待草扎成的狗一样,将万物的生与死都视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治国理民,没有偏爱,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不分薄厚,一视同仁。秋雨堂2023-07-29 17:24:34
0000东方落后于西方为何是从明朝开始?王阳明先生为何讲“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 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这个社会有一个畸形的发展,那就是过多的强调物质的发展和更新,而忽略了人本身的发展和日新,物质的发展更新本只是人的发展,日善后的余事,发用。现在本末倒置,以此繁华的表象背后暗藏汹涌,各种伪君子,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素质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轮番上演,社会物质财富尽管增加了不少,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跟上去。紫网2023-10-14 09:38:520000道,可悟;不可学。 经,可看;不可念。 师,可拜;不可随。 苦,可受;不可赞。
道,可悟;不可学。经,可看;不可念。师,可拜;不可随。苦,可受;不可赞。天,可敬;不可欺。人,可交;不可求。运,可修,不可抢。势,可借,不可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凡事点到为止,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齐云山人2023-07-27 17:48:11
0008《菜根谭》10句格言,凝聚智慧,受益终身!
《菜根谭》,作者是明朝时期的洪应明先生,是一部囊括了我们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奇书,自问世以来,便广泛流传,经久不衰。下面挑选其中的十句格言,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感悟:潜伏很久的鸟儿,飞起来就会很高;花朵中开得最早的,往往凋谢的也越早。人也是如此,所谓大器晚成,年轻有为,往往未必是好事。二、鱼得水游,而相忘乎水;鸟乘风起,而不知有风一声佛号一声心2023-07-28 10:19:46
0000《增广贤文》的10句精华,暗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一、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朋友,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同心协力,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如果心不在一块,只是表面上的融洽,一定会带来负面的作用,任何事都无法做成。二、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跟自己有亲戚关系的人,到了关键时候,并不一定还是你的亲人,而那些不是亲戚的人,反倒成为了自己的“亲戚”,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无论是亲戚还是交友,一切以交心为主。修善无上2023-07-30 13:53:5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