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正义不谋利,修辞立其诚(上)
清代文人伊秉绶(1754-1815)有这样一副墨迹:
正义不谋利,修辞立其诚。

今天先看上联“正义不谋利”。
这一句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原文为:
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大意是:仁人志士做事,只看它合不合道义,而不考虑它是否对自己有利,也不考虑它能否取得成功。
这一句说的,正是传统文化中著名的“义利之辩”。
这个“义”和“利”,到底该怎么讲呢?
比如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他们结的,到底是什么“义”?
仔细琢磨,他们结的“义”,即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结“义”的目的,即是要通过无私合作,整合三人的智慧、力量,谋求三人小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再比如,《人民日报》登载过这样一件事:
1964年2月,内蒙古某生产大队,12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小姐妹俩,替父亲放牧集体384只羊时,突然下起暴风雪,气温降至零下37℃。羊群开始顺风狂奔,她们追着走了70多里,同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
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做了截肢手术,终身残疾。
她们用生命守护的384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两个孩子坚守的信念——“集体的羊一只也不能少”。
姐妹俩的感人事迹,迅速传遍了全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据此拍了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里 “英雄小姐妹”表现出的“义”,即是一切以生产大队的集体利益为重。

当然,还有更高层面的,像岳飞、圣女贞德、章西女王、邱少云等人,为了民族命运、国家利益,慷慨赴难,奋不顾身,他们表现出的“义”,即是一切以民族、国家的集体利益为重。
如此说来,所谓“义利之辩”,“正义不谋利”,并不是不谋利,而是“以义制利”——鼓励大家舍弃一己之小利,而为集体谋大利。
既然如此,那“正义不谋利”,只适用于特定集体内部;不同集体之间,只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正如丘吉尔讲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如果有人对集体外的人讲“正义不谋利”,那就不免成了吃里扒外的叛徒、卖国贼。

“集体”之间要争利,这个没毛病。但集体内部人和人之间,是不是都要以“义”相处,不要争利呢?
也不是的。
仁人志士,可以不顾个人利益、一心追求集体利益;但仁人志士毕竟是少数呀,想要团结普通老百姓、形成最大合力,还得靠利益。所谓“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说的就是这个理。
像《吕氏春秋》里记载的: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这两段中,孔子批评子贡为国赎回奴隶,却不要奖金;表扬子路救落水者后,接受对方送的牛。
不是讲好人应该“正义不谋利”吗?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这子贡、子路都是“贤者”呀,为啥孔子要表扬他们的“谋利”行为呢?
这里孔子的意思是:学生们,你们不要太清高了,做点好事,拿点好处,这才有利于化风成俗,才有利于调动广大老百姓的积极性,使集体利益最大化。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了当今风靡全球的市场经济,这种制度,却可以说是“以利致义”——它将所有人为自己谋幸福的“利”,和为他人谋幸福的“义”,完全给打通了。
任何人都可以在守法赚钱的同时,正大光明地讲,我以为人民服务为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市场经济把这水火不容的两者、给打通了。孔老夫子要是从地下爬出来,不知会作何感想?

回望历史,东西方古代社会,也都曾在价值观上,长期压抑对私利的追捧。
究其原因,大约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总生产长期满足不了最基本的社会总消费。根据美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公元1200年之前,中国和西欧的人均GDP,都长期处于600美元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贫富,主要不是生产问题(因为无力生产更多),而是分配问题。富人财富的增值,只会导致更多的穷人饿死。就像那个著名笑话讲的:
大腹便便的富翁对消瘦的萧伯纳说:“先生,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正在闹饥荒。”萧伯纳立即答道:“先生,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了闹饥荒的原因。”
所以古代社会都有很强的仇富心理,如古代中国大力谴责“为富不仁”,积极提倡“大公无私”、“急公好义”。西方基督教长期救苦救难,宣扬: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
“正义不谋利”,正合这种环境下的社会伦理。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人追求财富更有利于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西方16世纪宗教改革、新教兴起,开始在理论上将追求财富与荣耀上帝相统一。
西方人讲:现代社会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又讲:财产是自由的基石。在这个意义上,追求财富,就成了发展人、完善人、成就人的必然选择。
而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以契约为纽带的“集体”,包括社团、公司,以及俱乐部、大学,甚至国家,都可视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市场。
集体因个人而更强大,个人因集体而更精彩,大家互为工具,共同谋利,多好!
于是乎,当每个人都在丰富多样的小集体中、酣畅淋漓地谋利发展时,大集体的利益也就最大化了。所谓藏富于民是也,所谓蓄水于壑是也,如此一来,“正义不谋利”,岂不乾坤倒转、成了“谋利即正义”?

成语溯源:“萧规曹随”是啥意思?果真是贬义吗?
作者:李大奎与"陈陈相因"相近的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因"袭旧"之意被误解为不思进取,似有贬义的嫌疑。事实上,出自《史记》的"萧规曹随",充满了温馨的感人画面,完全不消极,反呈现西汉初年的气象一新,国力得到很好的恢复。那"萧规曹随"究竟啥回事?不妨细细道来。一、曹参遵循萧何所定规章制度的由来就从曹参与萧何一道辅佐刘邦打下西汉帝国,成为开国功臣时说起。写乎2023-07-30 11:05:05
0000联会集萃丨燕赵联坛“孝木窑杯”系列赛事佳作欣赏
第一期题李德裕王继平(河北廊坊)才逸堪为器,心雄以致君,管仲父能匡天下,良有以也;性直自招嫌,党争终引祸,苏坡仙亦贬岭南,兹若俦乎?评:此联最可贵处,在于不作史述,不作史评,而是从“人”的角度著眼。在写法上运用了拉人作衬的手法。尤其拉苏文忠公作衬,令人叹赏。“管仲父”对“苏坡仙”,亦妙。(康永恒)王超(北京)丹扆倚柱梁,进退一身关社庙;党争非周比,孤寒八百吊崖州。昵称296046592023-07-27 17:42:43
0000在岁月中沉淀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六届联作选粹》序
作者:刘新才有幸在本届甘棠奖中被评为最佳联手,我喜悦之余,又心怀忐忑。得到消息后,我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选送的联作,并与十佳联手的其他联品粗略比较。觉得论构造的奇崛,词藻的富丽,属对的精良等,都不见得有多出色。惟作品中的自信与自然之气,尚不辱文心,大概就是这方面得到了众多评委的认可吧,殊为侥幸。昵称296046592024-01-31 16:09:17
0000四个日是什么字,“𣊭”字怎么读拼音,是什么意思?
本篇要学习的汉字是由四个日字组成的“𣊭”字,读者“陈一匡”私信留下的。很生僻的一个字,平时没怎么见过。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下边这2个字:不晓得你发现这2个字之间的区别木有:左边的字由四个日字组成,但是下边的2个日字要比上边的2个日字大,而右边的汉字是有四个大小一样的日字组成。古韵今风2024-01-31 13:08:15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