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建议外国人,不要在成都吃美食



成都把大运会开得太棒了!
截止8月2日,36金12银12铜,成都大运会赛程过半,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们依然领跑金牌榜。
与此同时,国外的大学生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们一边为奖牌奋斗,一边沉浸式体验四川文化,不亦乐乎。前有韩国运动员带着泡菜来吃串串,被辣得满脸通红,后有外国友人跟卖糖葫芦的大爷猜拳,赢得盆满钵满。
不仅吃,更夸张的还在后面,如今在成都街头走一走,外国大学生运动员随处可见,广场上有跟着大爷大妈一起跳广场舞的国际技术官员,荷花金池批发市场里,有淘相因(成都话价钱便宜的意思)的阿塞拜疆的队员。原本大运会是给全世界大学生体育竞技的正经国际赛事,落地到了成都,则变成了:
主线任务:在成都吃喝玩乐。
支线任务:比赛。


外国运动员融入成都生活。动图1/掌闻视讯,动图2/民间发现
成都的美好让国际大体联代主席都专门发出“警告”,”千万不要在赛前品尝成都美食“。为什么成都能把大运会开得如此欢乐?让我们想起那句关于成都的俗语,“少不入川”,答案显而易见。

大运会就应该在成都开!
没有比成都更安逸的地方了。身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龙门山与龙泉山“两山夹一原”的格局,再加上岷江、沱江等河流冲刷过的平原,让这里拥有一年四季宜人的气候,兼具青山绿水的壮丽山河,以及能孕育出川菜百种食材的富饶土地。
如此舒适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人们具有乐观浪漫且自在的性格。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时成都共有街巷516条,茶馆454家,也就是说,在百年前,成都几乎每条街巷就都有茶馆了。如今依然如此,在人民公园里点一碗茶,成都人可以悠闲地度过一个下午。到了晚上,人们则成群结队地钻进火锅店、串串店,吃到凌晨三四点再晃悠悠地回到家中。
安逸带给成都的,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具诗意文化氛围。大运会期间,有瑞士选手问成都这座城市已经存在了多少年,听到答案是3000多年时,表示无比震惊。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就顺岷江而下,扎根于此,并建起了一座庞大城池,即为如今的“金沙遗址”。

成都街巷中的火锅店随处可见。摄影/李志勇
后来随着蜀道的开发,中原文化汇入,文化也同时昌盛了起来。汉朝时,四大辞赋家里有就两位(司马相如和扬雄)均诞生于此,唐宋时期李白流连于此,在他眼中,成都“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杜甫飘零一生,只在这里拥有一朝安稳。从金沙遗址,到武侯祠、文殊院、大慈寺、杜甫草堂,各处古迹遗址,均是成都3000多年历史的见证。

在街边吃串串的人们 。摄影/李志勇
如今的成都依然在延续过往的辉煌。2023年上半年,成都GDP已超1万亿元,稳居全国前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中欧班列的起始点之一,承载着中西人文交流的重任。2021年通航的天府国际机场,让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城市,外国领事馆的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三。
大运会虽然是正经国际赛事,但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都是正年轻,且最有活力的大学生,也许竞技水平不如奥运会那么强,但年轻和活力却是任何比赛都比不了的。而这份活力,与成都安逸的生活氛围,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国际化的城市建设完美承接。

成都的安逸氛围,从老到小 。摄影/柒哥
没有比成都更适合开大运会的城市了。

为了开好大运会,
成都有多努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们,同样也适用于举办大运会的成都。为了让国外运动员们和成都人都能感受到大运会的快乐,成都的努力可以说“从地到天,从人类到动物”。
先低头看向街边的市政绿化带,为了大运会,成都新增了绿地5712万平方米,各有主题。天府广场的红色花带象征成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人民南路则以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为蓝本,展现悠长的蜀锦文化。还有后子门片区的地栽花卉,选择了芙蓉、蜀葵、虎耳草等成都本土特色植物,不仅十分具有本土美学,也展现成都历史悠久的“蜀山秀水”。
抬头看人,在大运会开始前,成都市政府为了感谢全市人民对大运会的支持,开始向全市住户免费发放“大运会盲盒”。在盲盒里,有大运赛事场馆地图、小扇子、冰袖、大运英语100句小册子和蓝色小背包等。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看起来普通的蓝色小背包,还被巧手的成都人改成了各种各样的款式,变成名副其实的“成都显眼包”,成为成都2023年夏天最时尚的搭配单品。

成都大运会吉祥物盲盒 。摄影/李志勇
最后将目光转向成都熊猫基地,就连成都的“顶流女明星”熊猫花花都被拉着洗了个澡,原本灰褐色的白毛,洗干净之后发出明亮的光泽,白到发光,判若两“猫”,被大家调侃说“这是猫生最干净的时刻”。还有作为吉祥物的熊猫“蓉宝”,也被做成各种形象,共享单车、咖啡、冰棍......作为通行全世界的可爱标志,熊猫元素遍布成都。

成都虽好,但不建议多吃
成都这么好,来之前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的。
“千万不要在赛前品尝成都美食,因为那些美食都很辣,可能会让你在比赛时拉肚子。”国际大体联代主席是这样提醒国外运动员的。但正如最开始写的成都餐馆盛况,这个建议好像并没有被接纳,因为成都真的太好吃了。

成都最有代表性的美食:火锅。摄影/Lucky
以美食闻名的成都,早在2010年就被选为“世界美食之都”,去年成都米其林指南发布,让成都成为继上海、广州、北京之后,米其林指南进驻的第四个中国内陆城市。在成都,你能吃到一切四川美食的精髓。这里有惊喜到极致的辣,对于外国人而言,麻辣火锅大约是最佳代表。
炽热、麻辣、沸腾的火锅,是成都人性格的照应,毛肚、鸭血、鹅肠、脑花、肥肠、鸭掌、牛肉,各种食材是四川丰富物产的冰山一角,万种食材汇聚一锅之中,是成都人包容性格的缩影。

成都火锅的各种配菜:毛肚,鹅肠,牛肉,腰片。摄影/吴学文
火锅的辣虽然刺激美味,但主席说的也不无道理,成都的辣一般人接受不了,比如波兰运动员第一尝试串串,自信满满地点了个中辣,并说“我喜欢挑战”,于是被辣得在街边猛咳。
其实成都滋味不止于辣,美食也不止于火锅,各种扬名国外的“美式中餐”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在这里都能吃到“正版”。

成都串串,辣倒一片外国友人。摄影/邹碧宇
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正如运动员村艺术中心里向世界各地运动员们展示的美食,川菜拥有干烧、干煽、鱼香、宫保、麻辣、怪味、椒麻、红油八大特色,怪味、荔枝味、甜香味、陈皮味等24种味型,即便不能吃辣,蛋烘糕、糖油果子、红糖糍粑、甜水面、甜烧白……也足以让运动员们吃个过瘾。

丰盛的四川早餐,也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美味。摄影/反方向的鱼
在成都的美食宇宙里,各种食材同样精彩纷呈,兔兔那么可爱,最好吃的部位当然是兔头,先吮吸脸颊周围的肉,再去嗦兔脑,绝对是外国运动员的人生新体验。还有鸡肉,在成都人的美食宇宙里,没有快餐店的炸鸡,只有有芋儿鸡、肥肠鸡、口水鸡、钵钵鸡、斗鸡饭,一只鸡的百种料理,成都人都知道。
成都猪肉的做法则主打一个细分领域,脑花可以做成涮脑花、烤脑花、脑花面,猪耳朵、猪拱嘴、猪尾巴是卤味店常客,蹄花汤是成都人深夜里的温柔。

在成都能吃到各式各样的川菜,眼花缭乱 。摄影/吴学文
希望各位运动员在成都能取得好成绩,也吃好喝好,不要拉肚子。

没去成都看大运会,
但成都美食可不得尝尝哟~
明日六月十九不一般,当天“白虎压青龙,木入库中库”,有啥说法
夏秋交替在未月,未月是从小暑节气开始,到立秋之前结束,期间就是火气隐藏,金气显现的过程。如果把未月比作一个通道,在这个通道之中经过的五行之气,就是火与金的交替,火藏而金显,木气耗尽。未月结束,则夏季结束,未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夏季的最后一天,火气彻底隐藏,金气完全显现,被称为火绝日。当然“火绝”并不是火气彻底消失了,而是火气隐藏于土中。当火气隐藏于未土之后,地气的温度达到最高,炼土而成金。一甲山人2023-08-09 10:45:54
0000老人说:“入伏5不做,一年病不沾”,7月11入伏,5不做指啥?莫忘老传统
导读马上就要进入三伏天了,天气越来越炎热,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40度以上的高温,甚至有专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或将比往年更热。炎热的高温天气下,让很多人食欲骤降,三伏天也要及时调整作息和饮食习惯,才能更安稳的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在民间有很多关于三伏天养生的俗语,比如村里老人常说的:“入伏5不做,一年病不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三伏天时不要做这5件事情,能够让我们少生病。餐饮新纪元2023-07-30 16:05:49
00002023年端午节不一般,这3种人要注意“躲午”,快来看看有你吗?
我国的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祈福和团圆之情。传说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和祈求平安,开始了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据不少村里的老人都说2023年端午节不一般,这3种人要注意“躲午”,快来看看有你吗?简食记2023-07-29 17:12:17
0000十一月最幸福的中国城市,为什么在福建?
十一月,大寒潮席卷全国,金秋正式落幕。年关虽然还远,却开始给人一种指日可待的错觉。大江南北的人们,也都在这个微妙的关头,自觉地归于蛰伏、收敛与沉寂。然而,对于富有经验的旅行者而言,越是这样的淡季,越是错峰游览某些地方的难得机会:譬如,此刻的南方沿海诸市,温暖而和煦、明媚而悠闲,正是游览短居的黄金季节,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目的地,就是厦门。地道风物2024-02-11 16:06:15
0000收集的民间俗语【161-170】
收藏者:文学之都客2023年12月20日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文学之都客2024-02-28 15:05:4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