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893

心是人类一切精神意志的总称,它包括魂和魄,如何看待魂和魄?

紫网2023-10-14 17:00:420

心是人类一切精神意志的总称。人类的精神意志包含魂和魄,魂和魄就是人类精神意志的全貌。如何看待魂和魄,决定了你能否认清人心。

围绕人心,经过人类几千年的不断探索与总结,逐渐形成了四大独立的不太完善的理论体系。它们分别是:精神体系、意识体系、灵魂体系、心灵体系。

人类的精神意志,无形无质,看不见摸不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人心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和命名,就叫做精神。比如牺牲精神、国家精神、民族精神;

人心从个体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和命名,就叫做意识。比如视觉意识、听觉意识、触觉意识;

人心从上帝抽象的角度去研究和命名,就叫做灵魂。比如灵魂在天堂、在地狱、在人间;

人心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去研究和命名,就叫做心理。比如心恐、心悲、心喜、心忧。

这四大理论体系,都没有完全破解人类心灵的奥秘。至少都没有把人类心灵的奥妙留之于文字。

在这四大理论体系中,以“心灵体系”最庞杂、最细致,研究运用它的人也最多。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最多。

西方人把人类的精神统称为“心理”,进而形成了西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又逐渐分化,形成了很多学派。但是能真正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可能并不多。

人心变幻莫测、深奥难懂,如果没有思想准备,没有一个整体认知,一头扎进去,很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人心、人的精神意识,也就是人的灵魂,它整体上就分为两个部分:魂和魄。

这是人类心灵的全貌、也是精神的全貌:魂和魄。

什么是魂和魄?什么是魂?什么是魄?

魂和魄,用民间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心里和脑子。一个人不能实诚得没有一点心眼,也不能蠢得没有一点脑子。

魂和魄,用文化界文人墨客的说法就是:内心和思想。一个人内心有光明或黑暗,包容或狭隘;在思想上也有伟大或渺小,高尚或卑劣。

一个人是选择光明和包容,还是选择黑暗和狭隘,其实所真正影响的,是他自己的心魂。

魂和魄,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心和意。

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是讲“心”:心就是指魂,人类的心魂,纯净无杂质,就像七彩的琉璃,晶莹剔透,不带一丝杂质或尘埃。

无论善恶都会影响人类完美心灵的纯净无暇的状态。

所以王阳明才会说:无善无恶心之体。人心就像琉璃般纯净无垢。

第二句是讲“意”:意就是指魄,就是指思想意念、思想气魄。世人大多都分不清“心和意”,也分不清“魂和魄”。

心、魂,必须保持纯净无垢,才不会影响其灵性,才不会影响其光明正大、包容一切的特性。

所以“心”不能有善恶,“意”才允许有善恶。心和意,魂和魄都是两回事。

那些心魂被善恶牵引左右的人,由于心魂“灵性”的消弱,大多都会慢慢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很容易被他人甚至坏人利用。

魂属阴,深藏于心灵深处,它靠近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魄属阳,其性广大、兼容并蓄。所以它可以有善恶。善,代表光明;恶,代表黑暗。

魂魄紧密相连,心意时刻相接,即使只是思想存善恶、行为存善恶,善恶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也会反过来影响和蒙蔽心魂。

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人们只能取善去恶,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自我心魂的纯净灵性。

只有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才能始终保持心魂的纯净无垢。

阳明心学的核心:一二两句是讲心意、魂魄;第三句是讲“知”、认知,而且是良知,对人类的心意、魂魄有益处的良好的认知;第四句是讲“行”——为善去恶。三四两句合起来就是知行合一。

因此王阳明所说的心和意,就是魂和魄。

魂和魄,按照孔子的说法也是:心和意。他们只讲心、意,不言魂魄,其实二者指向的是同一个东西。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段话出自《礼记·大学》。

这段话描写了五种事物:身、心、意、知、物格。物格就是“行”。

这段话翻译改动一下就是:行而后有知;知而后意魄坚定;意魄坚定而后心魂正大光明;心魂正大光明而后达到修身的目的。

人的思想行为并不是始终坚定,行为实践之后积极总结经验,就可以提升认知,达到全面认知的目的。人的认知提高了,思想意志自然会变得真正坚定。思想坚定,人的心自然就能够静下来,心平气和。心静自然身修。

孔子这段话中的“意”也是指魄,“心”也是指魂。身是人的外在;心、意、知和物格是人的内在。

心是人类一切灵魂意识的总称。魂和魄,就是人类心灵的整体面貌。灵魂包含魂和魄,就是心灵包含魂和魄。

魂和魄,你可以叫它心和意,也可以叫它心和念。

“心”字的内涵可大可小,有时候是人类精神意志的总称,有时候是特指某一部分心理感受。这很容易迷惑人。

心意或心念等组合出现的时候,心往往是专指魂,意念就是指思想气魄。

魂和魄,用佛家修佛的人的说法就是:心和性。禅宗主张“明心见性”。什么是心?什么是性?

心就是指魂;性就是指人的意志性情,就是指人的闲情逸致,它与人的气魄意志相连,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人的气魄意志。

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既要使得自己的心魂,明亮无垢、纯净无尘;又要使得自己的性情、意志、气魄等充分的显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正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是向着自身内部寻求,而不是向外索求。

所以心和性,也是指魂和魄。

魂和魄,用很多仁人智士的说法也是:心和性。他们都主张“修心养性”。心是心明、心静;性是性情、志趣。

所谓修心养性,其实就是指要使得自己的心魂明静不凝滞、性情稳定不乖张、魄力充足不颓废。

心就是魂,性就是魄。人的性情就是人的气魄,它们本质上其实是一回事。

心灵就是人类一切精神意志的总称。人类的精神意志包含魂和魄。

魂和魄就是人类精神意志的全貌。心和意,就是指魂和魄;心和念,也是指魂和魄;心和性、心和情、心和欲,也都是指魂和魄。

心魂需要保持纯净明亮无垢,以维护人类源源不断的灵性、灵感;而气魄则兼容并蓄,包容一切,包括:意、念、性、情、志、欲等。

意念、性情、志欲、兴趣等,名字虽然不同,但本质相同,它们都可以与心字搭配。它们都是不同的人根据“魄”字的不同特性,给人类之魄所取的别名。

因此心与意、心与性、心与念等组合起来就是指人的魂魄。魂和魄就是人类精神意志的全貌。

心是什么?广义上讲:心就是魂和魄;狭义上讲:心就是魂。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