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930

论语:微子去之(18-1)

紫网2023-10-14 17:35:570

本篇讲述不为社会所知、所容的仁人、逸民的高洁品德。孔子列举商纣王时期的微子、箕子、比干三位大臣,赞赏他们的仁德,树立起“仁”的标杆。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注释】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出生时,他母亲还未被正式立为帝妻,纣是母亲立为帝妻后所生,故纣得以继承王位。微子见商纣王无道,劝他不听,于是离开商纣王。箕(jī)子:商纣王的叔父。他去进谏,商纣王不听,便披发装疯,与奴隶混迹一起。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因屡次犯颜进谏,激怒商纣王而被剖心致死。仁:仁人。【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进谏而被杀死。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啊。”纣王是殷商时期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暴虐无道,任何人的劝谏都听不进去。当时有三位贤臣微子、箕子和比干,希望通过劝谏让商纣王迷途知返。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庶兄也是胞兄,即同父同母的兄弟。父亲帝乙,娶妾所生长子启即微子,再生次子仲衍。后来帝乙就把他们的母亲封为正室,然后生纣。微子贤德,虽然帝乙想立微子为太子,继承王位,但史官争辩说“有妻之子,不可以立妾之子”。虽然同父同母,因为微子出生时母亲还不是正室,身份不合礼制,只有立正室之子纣为太子。所以微子就为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多次劝谏无果,打算以死殉国,但又觉得不值,想要逃离国家。左右为难之际,便去询问太师,太师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听了太师所言,微子也认为“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微子果断放弃殉国念头,离开商纣王而远走。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忠贞不渝,始终坚持“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面对商纣王昏聩无道,在明知强谏必死的情况下,还是坚定地直言进谏,因此激怒了商纣王。商纣王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残忍地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心脏。比干受尽屈辱折磨惨死。箕子也是商纣王的叔父,多次劝谏商纣王而不被理会。有人劝箕子离开,箕子觉得做臣子劝谏君主不听就选择离开,则是在宣扬君王的过失而取悦于百姓。但看到比干被害,箕子便披散头发、装疯卖傻,和奴隶混迹一处,被商纣王囚禁。后来,武王伐纣后“释箕子之囚”。微子远离非仁,便是成仁。比干为国尽忠,当仁不让,杀身成仁。箕子看起来缺乏微子的果决和比干的正气,但处于邦无道、君无道的境地,收敛锋芒,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再去追求道义,也是成仁之道。一个为仁而去,一个为仁而奴,一个为仁而死。生是仁,死亦是仁,三人都是仁者,没有高下之别。只要心中有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求仁,都能达到成仁的目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