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紫禁城的祭月赏月
明清时期,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均有中秋节夜祭月的习俗。
京城百姓中秋祭月的场景,可见于清代文人让廉撰《京都风俗志》:“至望日(月圆日),于月下设鲜果、月饼,鸡冠花,黄豆枝等物。人家妇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妇女为属阴,故祭月以先之,此乃取义之正也。礼毕,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淆,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从这段文字可知,民间祭月过程简单:月下设供桌,女、男主人分别焚香之后,全家在月下聚饮,享食月饼及瓜果。
相比而言,紫禁城里的祭月仪式较为隆重。如溥仪的弟弟溥杰在《清宫习俗见闻录》(刊载于《湖南文史》2001年第1期)中,回忆了溥仪于某年中秋夜,在宫中供月的场景:在月亮东升的时候,在养心殿院内朝东摆放一架木屏风;屏风前摆放一两张八仙桌,屏风两侧挂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物;桌上供有一个七八斤重的大月饼,上印“广寒宫前玉兔捣药”图案;月饼前有糕点、水果等供品;供品前为香炉和红蜡烛。祭月仪式有赞礼官引导:首先南府的太监念祭月表文,且使用了京剧念白的声调;随后溥仪派总管太监替他烧香行礼;接下来是焚表文环节,由行礼者从桌上取下,恭敬捧着走出院子焚化,期间有南府乐工奏乐;之后,赞礼人员跪下高呼“礼毕”,太监们向皇帝跪喊“老爷子吉祥”;最后,将大月饼按人数分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吃一口,寓意吃“团圆饼”。
中秋月夜,大人祭祀月神,小儿则祭祀兔儿爷。古人认为,兔儿爷是天宫中捣药的玉兔,为治病救人的兔神。唐代诗人杜甫撰《杜工部集》,其中卷十之“月”载:“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相应的,古人祭拜兔神,以保祛病平安。
“八月十五夜,都下人家皆祀兔儿神”。明清时期的京城里,兔儿爷为儿童在中秋节祭拜的神灵,且还是手中的玩具。“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搏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类似的,宫里亦有祭祀兔儿爷习俗。“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禁中亦然”。故宫藏有清代兔儿爷泥塑,人形兔耳,身着红色官袍,正襟危坐莲花宝座之上,端庄中不乏萌趣。该兔儿爷为宫中从民间市场购入,供小皇室成员祭月赏玩所用。由此可知,宫中祭祀兔儿爷的习俗,很可能为受民间影响而形成。
祭月之后的重要活动即为赏月。“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下,谓之'团圆节’”。类似的,宫中亦有多种赏月活动,且通过丰富的形式体现出来,如赏月诗、赏月画、赏月宴等。
《阴符经》下篇(八)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自然者,无为而无所不为静者,无也,不动也,归根复命。万物生者,静极而动,无中生有。天地万物皆生于自自然然之造化,毫无造作。自然者,先天之先也,为道德之常,天地之纲,其空空洞洞,至寂至虚,虚极则静,静极则动,无中生有,阴极阳生,阳动则生天地万物。故虚静而复其本性,此归根复命真常之道,又为穷理尽性之学。《庄子》云:“正则静,静由明,明则无为而无不为也。”0000庄子《人间世》启示录:懂得止住是自知之明,心理成长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
王明鹏2024-02-13 15:08:07
0000古典文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良言录(161-180)
收集人:潘长宏2023年8月24日朋友们,在我的读书笔记中,记下了好多的古人说的话语,有的都是人生的经典之语,我把这些话语原文与译,与朋友进行分享,希望大家喜欢,谢谢。1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内心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1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紫网2023-10-15 09:22:030000黄治国丨黄裳未刊藏书题跋辑释
注:本文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23年第8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黄治国老师授权发布!黄裳未刊藏书题跋辑释黄治国书目文献2024-02-07 17:09:26
0000我国古代三大奇书的动物图谱-(26)-【鱄(zhuan)鱼】
摄影师:潘长宏2023年8月5日《黄帝内经》、《山海经》与《易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其中《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溱湖之恋2023-08-09 09:50:4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