ε41阴阳变化为用B:其在人为道,道者何谓?何以在人?
阴阳变化之神用,“其在天为玄”已参详完毕,本篇推文将继续参详,“在人为道”。
先附录原文如下: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以道阴阳,《易经·系辞上》孔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老子《道德经·三十二章/六十二章》讲:“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道者,万物之主也。”道乃万物之主,万物恃之以生,岐伯何以专以人言,讲“在人为道”呢?其又与阴阳变化之道有何关联呢?
一、王冰、张介宾之注
王冰注曰:“道谓道化,以道归化,人则归从。”其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注曰:“道,谓妙用之道也。经术政化,非道不成。”其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注曰:“正理之道,生养之政化也。”大意是说,人从道而行,但其并未指出阴阳变化之神用与人从道而行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介宾注曰:“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则可与言道矣。”显然,张氏将“在人为道”理解为“人以道为生”
仍未说明“阴阳变化之用”与“在人为道”的关系,以天地之生意与人之生本于阴阳牵强附会之,属于一时兴起感叹之词。其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注曰:“惟人能用之,故在人为道。”阴阳变化之为用,在人为道,因为惟人能用之,这里的逻辑链跨度有点大,令人茫然。
为资理解,只好下些笨功夫了。
二、道不远行,道不远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道不远行,是以许慎《说文解字》讲:“道,所行道也。”其又解行曰:“行,人之步趋也。”
“道”字脱胎于“行”字,在甲骨文中,“行”字象形“亞”字形去掉四端指示符号的十字形交叉路口,只见物而不见人。
甲骨文“道”字则在“行”字的基础上添加了面向东方阳气始生方位行走之人的指示符号,物人一体,既见物又见人。如下“行”和“道”对比图所示:

道以行人,道之大者,莫若周道,《诗经·小雅·大东》讲:“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人分君子与小人,道为君子所履,小人所行者何也?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讲:“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小人所行为径,《论语·雍也》讲:“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行仁义非为私而为公,是以《礼记·礼运》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乃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是以孔子在《论语·雍也》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道为君子所履,是以《易经·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其九二爻辞讲:“履道坦坦。”大道甚夷,如砥之平,如矢之直,是以君子应“直道而行”。
道为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小人之格局不若君子之格局广大,仆人眼中无英雄,是以《易经·系辞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犹如阴阳变化之道,其在天为玄,乃君子所奉,小人百姓则以苍苍谓之天,同理,君子之道,宽广平直,百姓小人者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君子之道鲜矣”,故君子之士如《论语·泰伯》之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并以《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语自勉之。
君子直道而行而弘道,圣人悟道而天人合一,如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讲:“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何如?《易经·系辞上》讲:“是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圣人处世之道亦不同于愚人,如《鬼谷子·谋篇》讲:“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
无论君子,还是圣人,其皆都是相对于百姓、愚人等小人而言,故君子、圣人又可合称为大人,大人者何?《易经·乾卦·文言》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三、“在人为道”,大体之四义
综乎上述,阴阳变化之神用,“在人为道”,其义大体有四:
其一,“人”非谓普通人,而是特指的包括君子和圣人的“大人”。
其二,这里的“道”不是指的一阴一阳之“道”,而是阴阳变化之道在大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君子之道或圣人之道。
其三,一阴一阳之谓道,为本,万物恃之以生,大人之道,为标,大人乃知道者,何谓“知道”?《管子·戒》讲:“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知道,非惟知天之道,《孙膑兵法·八阵》讲:“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岐伯引用《上经》之言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其四,道不远人,阴阳变化之道,由圣人而显,《易经·系辞下》讲:“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道”谓阴阳变化履迁之道,“其人”代指大人或圣人。道不可虚行,若非作易之圣人示道以教人,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能称为“在天为玄”之“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变化之道,仅仅玄之,神之,则无以明之,无以明之,则无以知之,无以知之,则无以行之,是以《易经·系辞上》讲:“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譬如阳明携弟子观山中花时所谓:“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犹如道虽神但虚行,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犹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在人为道”,虽有上述之四义,但归根结底还是以第四义为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苟非君子、圣人之大人示道教人,则道只能玄虚而行,神之却不明之。
明日继续参详“在地为化”。
梁山上有的人明明很下流、很龌龊,为什么还会被称为好汉?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这是当年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题曲,叫《好汉歌》。水浒传中梁山上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当年我听这首歌的时候可以说是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化身成为好汉中的一员,与好汉们一起"替天行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去翻看《水浒传》的时候,总是有一些疑虑,书中的这些好汉的面目好像发生了变化。那些所谓的"好汉"好像没有那么好。贡子曰2024-02-24 14:07:24
0000贾母那么疼黛玉,为什么只派了一个二等丫鬟服侍她?
嘿,别以为“一等丫头”就一定比“二等丫头”好。想想看,鸳鸯是一等丫头,见了贾琏、宝玉这些少爷,都“歪着”“坐着”不起身,敢跟当家少奶奶王熙凤叫板,敢直接拒绝大老爷贾赦。这么“托大”的丫鬟,给了黛玉,能处得好吗?紫鹃就不同了,性格温和细致,最重要的是“无我”:从来不为自己谋利益,全心全意替黛玉考虑。这才是最适合黛玉的呢。栖鸿看红楼2024-02-22 14:09:45
0000《房中炼己捷要》阅读笔记
五字妙诀:存、缩、抽、吸、闭。〔目录〕0.《序》1.《存》2.《缩》3.《抽》4.《吸》5.《闭》〔正文〕0.《序》0.1.此五字之法,乃延生之密旨,归真之根、还源之本,可参天地阴阳之造化,故先贤不妄泄于凡辈。得之者可为炼己之功,大亦甚矣。0.2.今人有用器械于房中,吞精者误人多矣。孰不知炼己养生之法,亦有其道。王熙凤这样妒悍,谁敢跟贾琏凑热闹?还要严防死守,有必要吗?
谁敢跟贾琏凑热闹?太多了。多姑娘、鲍二家的、尤二姐、扬州和苏州的“混账女人”,还有离贾府不远的、珍琏兄弟相约去“追欢买笑”的对象。王熙凤是吃醋,是泼悍,但也别把她想得太能干了。因为她的势力范围,根本是有限的。栖鸿看红楼2023-07-28 10:49:48
0000孟子启示录069:为什么说所谓天下就是民心
导读弟子万章问了孟子一个什么问题,让老人家发表了长篇大论?孟子为什么总喜欢拿成汤和周文王、周武王说事儿?商周的两位圣王对今天的官员和老板们能有怎样的启发?为什么纯利益驱动的企业发展快,但走不远,而道义驱动的企业开始特别艰难,但会越做越辉煌呢?新用户177790362024-02-11 10:05:2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