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水就是模仿道,学习水就是学习道;问道于自然,强于求师问道
远古之人如何求道、得道?他们是求师问道?还是求道于天地自然?
求师问道,必须”就有道而问焉,以破其疑“。如果找不到有道之人去询问,应该怎么办?
远古之人应该都是求道于天地自然,而不是简单的寻师问道。向自然万物学习,才是人类能够得道的光明大道。
对于万物,要身亲其形,心合其性,物我两忘,便是得道。
比如水之道,人道如水道,修心性如水性,便如得道。得道的第一步:就是先搞清万物的特性。先知其性,再明其性,再以心合其性,便是得道。
人心似水,水有什么特性,人心就可以有什么特性。
模仿水就是模仿道,学习水就是学习道;问道于自然,强于求师问道。

水都拥有什么特性呢?
一、水可大可小、可聚可散。
可大如沧海、可小如露珠;可聚为大海、可散为水滴。人心当如水可大可小、可聚可散。
二、水可柔可刚、可弱可强。
可柔弱如杯水、也可汹涌如浪涛。常言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便是此意。水可刚如猛虎,也可柔若蔷薇。
三、水可动可静。可动如洪水海啸,也可静若明镜,宛若无物。
四、哪里有引力、哪里有缺口,水就会流向哪里。人心不也一直在寻觅各种机会和各种吸引自己的东西吗?
五、水珠轻清透明、无垢无尘,可以映照出它周围的一切事物。生命体的视觉系统——眼珠,不就是模仿水珠的外形与功能吗?
六、水可以包容一切、承载一切。
对于万物,轻者,可以托举它;重者,可以包容它。可包容尘埃、也可包容山石。可托举微尘、也可托举钢铁巨舰。

七、水可自成体系,可自行构建完整的生命系统。比如:羊水中的胎儿、海洋中的鱼虾。
生命环境无非就三种:太空环境、行星表面环境、海洋环境。也就是水环境、空气环境、真空环境。
八、水还有什么特性?大家可以自行琢磨。比如:水无常形,江河湖海,任你驰骋;水不为上,而自为下。
以水作参照,修心以水性,则己心近道矣。
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从《道德经》的这段话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关于水的这样几个结论与特性:
一、水几于道,水近似于道。
模仿水,就是模仿道;向水学习,就是向道学习。
古人问道于自然,就是向天、地、水等学习与借鉴。不然你还能向谁求道、向谁问道呢?问孔子吗?问老子吗?可惜他们早已不在,即使还在,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向他们求道、问道的。

二、水利他,水善利万物;
利己,只是人类的初级追求、最本能的追求。利他,才是人类更高一层、更高一级的追求。
利他之人,便是向道之人,也是最有可能得道之人。
三、水处于众人所恶之境地。
世人都喜欢水,却又不愿意己身也变成水,让己身处在同水一样的境地。世人无法得道,便在于此。
世人只愿承其美、不愿承其恶;只愿享福、不愿受罪。
须知大道分阴阳,有美就有恶、有丕就有泰。
人类只愿承其美,便是走在了阳之极。阳极最容易转阴。人以此心、行此道,所以世事多变幻、人生多转折。
水却能包容承载一切美好与丑恶,身处恶地,却从不主动为恶。这便是有道。
四、水不争,却又同时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地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水,在地球上谁能争得过它?而人类如果要想真正做到不争,就必须像水一样保持绝对的优势。
不争,是静以待之,后发制人,而不是退缩和逃避。外物不动,则己心不动。外物动,则己必动。

五、水无尤。
什么是无尤?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无尤?
不争,才是真正的无尤;人与万物只要争,就会有尤。
尤,就是错误。人生于天地之间,只要争,就都会犯错误。世间哪会有什么真的无尤?
正所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真正的无尤,就只有两种:一是不争,二是见过则迁。
要想做到像水一样的“无尤”,就只有两种路径:
一是做一个不争者,就像和尚道士那样,远离尘世纷争;
二是做一个“见过则迁”者,知错就改,也是无尤。
只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因为它需要人做到每日“三省吾身”。还需要人们戒掉自是、自见、自伐、自矜的毛病。
水近道、水利他、水处下、水不争、水无尤,这些也都是水之特性。人学之,可近道。只是多数人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偏差,所以才需要格物以致知。
人何以得道?是跟随于名师,以模仿其道吗?名师有这么细致而明晰的道理吗?显然这样的名师并不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世人皆期望于向他人求学问道,以破其心中疑惑,其实大谬矣。致知在格物。
格物,就是向天地学习、向自然学习。其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
百万年前、万年前,人类生长于蛮荒之中,天地之间哪有什么师、长、学校与国家?古之得道者,如何能够得道?
古之得道者,不过就是向天地学习、向自然学习、向水学习、向万物学习。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得道路径。
古人云:致知在格物。何为格物?
万物皆有其道。格物,就是剥离万物表象,抽取万物之本相、本真。也就是从自然万物之中,摄取万物之大道本真、本性。
物之性,就是物之道。物性万千,就有大道万千。
世间有大道三千、小道亿万。万物皆有其道,其质,物物相连、道道相通,一通百通。看似相克之物,也不过是大道阴阳两面的对立统一。
世人大多只知:求师以问道;却不知:这只是求道的第一步捷径而已,却也是很容易行差就错的一步。很容易把人带入歧途。

求道的关键就在于:
一、万物皆有其道,格物可知之;
二、人亦有其道,人道自在己心中,问心可明之。心正可得之,无需外求。
三、道自隐于人与万事万物之中,宇宙天地万物皆含其道,留心可察之。
身亲于物,心合于正,即为有道。
大道不过正反、阴阳。反之反,为正;反者,道之动。正为阳之极,动之即衰。
万物皆有其道,近道莫过于水,明道莫过于心。
修道以水,不如修道以心。
问心,就是问道;明心,就是明道。

明心见性,就是得道,就是得见内心大道。
心即是道;己心就是己道;己心就是己魂。心乱,则道失。
心是人类的本质,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本质,即是道;本性,也是道。一切无形的内在性质,都是道。
红翡翠,紫翡翠,国博玉器展独具一格!
“中国古代玉器”展前言第一句这样说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玉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是礼制与道德的化身隋唐至明清玉才逐渐褪去神圣的光环成为俗世的珍宝“中华第一凤”凤形佩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今天要说的是玉中的珍品翡翠我国古代玉虽然多但没有分那么多品种直到清代至现代宝石学成了一门科学学科才把玉分了多种类型海棠盈香2024-02-22 12:07:10
0001和物的字源并不相同。甲骨文字典说字——勿
【甲骨文字典,勿】今天我们学的这个字是勿,勿主要用于否定义,在周易系辞和卦辞当中经常会说到勿用,这个勿是否定义,就是禁止,不去,不做的意思。紫网2023-10-16 08:33:540000如今家家悬挂五星红旗的达曼人,是如何停止流浪,加入中国国籍的?
艺述史官方原创达曼人有故乡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但曾经有一群人失去了国家和故乡,漂泊流浪在外,一晃就是222年,直到中国向他们伸出了援手。12003年5月,6岁的巴桑跟父亲、母亲终于加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作为流浪多年的达曼人也有了自己的归属,这让小巴桑的内心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新用户6516h3hB2024-01-30 09:08:03
0000流传千年老人言,句句都是大智慧
1.骨露筋浮,六亲无力;手如伏龟,富贵无忧。2.眉交浓厚乱纷纷,兄弟姐妹不同心,十个就有九个坏,也许个把好命在。3.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4.男不和女斗,鸡不和狗斗。5.缸穿裙,大雨淋。6.藕发莲生,必定有根。7.老虎金钱豹,各走各的道。8.豆薅三道颗颗圆,谷薅三道米汤甜。9.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10.一人道好,千人传宝。11.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照着规章干。心上的翅膀2023-07-31 12:15:31
0001西游记与封神榜中月府圣班十三月皇之十三【太明太阴皇君】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2023年7月12日月府圣班,就是指月宫中有本领和权力的神仙。太阴圣班中的第二级人物有十三位,可能是对应一月中的十二个月,多出来的那一个月就是闰月。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月府圣班中的,第十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太阴皇君------天宫圣月,太明太阴皇君。溱湖之恋2023-08-07 11:27:2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