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中华文明-------圣水寺汉桂
作者:潘长宏 (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9月9日
在陕西省的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有一座古老的圣水寺,圣水寺的龙泉与汉桂是景区的重要景观。寺内外五龙圣泉星罗棋布,分青、白、黄、乌、黑,水的颜色各不相同。五泉天旱不涸,雨水溢,涌流不息,润泽田禾。寺中桂树相传为西汉丞相萧何亲手所植,故名汉桂。直径约2.3米,高度约13米,秋季绽放,香飘数里。1980年,经过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测定,树龄在1840±350年。2000年,汉中市人民政府将它定为汉中市的市树。2006年,这株汉桂突然出现衰老的迹象,莫名其妙,便枯萎了!2008年,在曾经汉桂的根部,竟然又长出来新枝,这就是所谓的“枯木逢春”吧?
圣水寺,其显著特点是每年开花三次,四至十余瓣不等,呈黄、红、白三色,每年中秋之际,桂花绽开,香飘数里,闻名遐迩。历代不少官司绅雅士赏桂题咏抒怀,留下许多诗碑。寺前古柏擎天而立,寺后苍松浓荫蔽空。
原圣水寺院分为东、中、西三院,中为大雄宝殿,旁有龙王殿、白云殿、娘娘殿、关圣殿,寺后山顶原建有望江楼,寺前山门为双层楼阁,东山原建有栖凤亭,为双连亭,西山原有景邵亭和缵侯亭各一。整个寺院建筑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壮观,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为圣水寺题写了寺名,镶嵌于门楼之上。
这里背靠灵泉山,与汉中隔江相望,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秦汉时期,这里已经有庙,明代嘉靖年间(1552—1566)重建,清代和民国时期进行大规模地修葺。1992年4月20日,圣水寺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1月17日中午,我和家人在上元观镇驶下高速公路,沿着公路经过圣水镇之后,圣水寺便出现在道路南侧。这里免费对外开放,将车停在大门内侧,周围树木茂密,空气湿润清新。
整个寺院坐南朝北,沿着台阶向上,便进入寺院内。这里分为东、中、西三院,中院的核心是大雄殿,两侧有对称分布的配殿和厢房,背后的山顶原本修建有望江楼,东院有东山亭,西院有西山亭。



(罗汉堂)
“汉桂”二字

(曾经的汉桂)

(曾经的汉桂花满树)

(汉桂根部露新枝)
中国薯都,为什么是乌兰察布?
五颜六色万年爱豆七十二变好吃百搭土豆,在我们印象中是朴实无华、接地气的存在。但你有没有见过这些土豆,它们或身披蓝色、黄色或红色的外皮,或布满条纹、波点或眼镜形的图案,有的切开一看内里有着紫色的果肉,还有的果实外观是锥形、糖葫芦形甚至六角风琴形,形状不一。如果不说,你可能以为这是什么新奇水果呢,实际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土豆。地道风物2023-07-27 19:56:05
0000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老祖宗的经验之谈
农村民间的一些俗话,意义深刻,并对于我们后人在生活当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农村民间有这样一句老话:”财不走急,富不去偏,穷不走南,富不去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财不走急: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财不入急门,当我们想快速赚钱的时候,往往是越急越赚不到,甚至还会出现亏损,欲速则不达。鸿雁深蓝2023-07-28 09:14:24
0000农村俗话:“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路有三不走”,有道理吗?
农村民间的俗语,字字珠玑,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对我们在生活生产中,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中,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意义。在农村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钱有三不借,礼有三不随,路有三不走”,包含了老祖宗们的人生哲学。钱有三不借:意思就是钱不能借给这三种人。第一种人:不借给没信用,出尔反尔的人。一个人的信用是一笔无资产,只要信用和诚信在,那么人就算在底谷,在贫困的最底层,那也是有站起来的一天。鸿雁深蓝2024-02-28 11:05:55
0000俗话:“不怕蛤蟆进家门,就怕三树立门头”,何意?说的是哪三树?
说起俗话,想必大伙都不会觉得陌生,俗话具有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广为流传的特性,很多俗话,是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因此,非常之接地气,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也十分之广泛。住房,是“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基础之一,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注重居住,关于居住,就有这么一句农村俗话道:“不怕蛤蟆进家门,就怕三树立门头”,这句俗话何意?俗话中所说的三树,指的是哪三树?第一、不怕蛤蟆进家门8385282962023-07-28 14:02:2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