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105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凝视三星堆──四川考古新发现”特展来啦!!!

紫网2023-10-17 09:58:460

9月初去三星堆仅仅晚了一天,这些东西出差来了香港。本来买了开展当天的票又因为约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去了北京。再到昨天去看赶上8号风球,早上9点到香港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半才开馆,所谓好事多磨,这大概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既然来了,当然重点看那些之前没见过的东西。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本以为来香港展出这种这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规模极大,但实际展览远比我以为的要小得多。

主要要看的扭头跪坐人像提前从金沙撤展,加上大神兽,虎形器座和龙形器,真正想看的也无非就这几件,其余比如最大的那件面具,20年出土的金面具等4月再文保修复中心已经看过。意外惊喜比如玉舌形器,最小的面具(三星堆最大和最小的面具现在都在香港),以及一些平常看不到的角度比如背面,包括金沙带有彩绘的眼形器等。

不过我马上要出门浪,撤展之前应该不会回深圳,所以带展就只能暂停了。在看世界和赚几个臭钱面前,我永远都选择先把世界看了。

所以广告就不打了,多点赞转发吧。

篇幅限制,我只针对一两件文物做了解读,出门以后时间紧张,深度解读的内容也会变少。

感谢大家支持。

没人的香港故宫见过吗?我溜溜等了6个小时。

鎏金青铜面具

目前只有一件鎏金青铜面具是一起出土的,其他所有的都是分开出土然后套上去,并不一定是原配,比如这件就是如此。

縱目面具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二號坑

这类纵目面具似乎有三件,国博一件,最大的在三星堆,这是第三件。

鼻子为云纹和羽翅纹,属于典型的长江流域纹饰,但到了三星堆就成了最重要的主纹,属于典型的文化输入。

其实仔细观察纵目面具会发现这并不是凸眼,所有用甲亢什么的解释的都站不住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眼睛明显位移装置,与面具的底座间用类似脖圈一样的装置连接。

这说明在制作这件东西时,作者就知道这个面具本身是一个装置,而不是对一个人形象的夸张模仿。

羽翅纹为中空。

大面具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遣址三號坑

这件大面具尺寸为1米3,为三星堆发现最大的青铜面具。

但之前在文保中心展出时,我们看不到背面。这个展览使得我们有很多机会能够看到很多面具的背面,也能解释他们的制作过程。

侧面看到的可能已经不是范线了,而是分体铸造再拼合的痕迹。

扭頭跪坐人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四號坑

出土三件扭头跪坐人像早已是网红文物,但除了三星堆常展那件为大众熟知以外,另两件则默默无闻得多。这一件为三件中头发最高者(其余两件应该是断了)。这件虽然正面没那件好看,但侧面仍然十分有其实,但整体状态不如常展那件。

第三件残损较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三件人像出图位置,白圈处。

另外两件。

人臉紋鈴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七號坑

这件东西的定名有些问题。这很难和人脸扯上关系。正面看,是背靠背的两个龙头,这个设计和青铜大立人的底座一致。如果换个方向看,又变成了两个面对面的凤鸟。

可以与下图春秋秦公墓出的金饰片做对比。

金饰片 春秋 甘肃省博物馆

当然你非要说它是人面,旋转180度,也确实看着像神面,但这只是共用形的又一种体现。

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

夏文化风格的单翼铜铃,仓包包出土了4件铜牌饰,伴出这类铜铃。说明三星堆与二里头文化的联系。

三星堆出土众多铜铃,但大多数作为神树的挂件,其内涵与这类单翼铜铃并不一样。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二號坑

三星堆还出土各类铜贝,贝形铜铃,铜果实等。这些都能说明我们之所以觉得三星堆的东西与众不同,是因为这类东西就不是我们认知中的青铜器,它们是青铜材质,但更多的是作为宗庙建筑的组成部分。应被视为建筑构件而非青铜礼器,尤其不是容器。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八號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二號坑

这件罍个人认为是三星堆铜罍中最精美的一件。颈部三道弦纹,折肩上下各有一圈卷鼻龙纹。上方纹饰头均为同一方向,而下方则两两相对。

肩部还有一圈独立的神面纹。这种底部平嘴的设计属于长江流域特点。

主纹为一个咧嘴笑的神面纹,左右两侧各有一龙纹作为神面的爪子。

如果翻转180度,则两两相对的卷鼻龙纹,神面纹以及龙纹又会各自组成三个神面并拼合成一个更大的神面。二里岗上层二期以来,青铜器的铸造更加注重范缝两侧纹饰的处理,这在研究中往往被忽略。

我尝试描了一下,无奈手残描出来更看不出来,所以自行观察吧,蓝色范围内。以扉棱为中心两侧上卷的鼻子都组成神面的鼻子。

神面以下为鸟纹 雷纹

圈足为一圈双身共首的鸟或龙纹。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二號坑

这类铜尊有着中商的造型,但纹饰像晚商又不完全一样。尤其肩部的立鸟是长江晚上铜尊的典型特征。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遺址三號坑

舌形器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遺址八號坑

三星堆特有玉器。出土時,部分在尊、罍等青銅容器乃至神獸口內找到,另一部分則掩埋在祭祀坑下層堆積的灰燼中。

獸面鳳鳥紋方座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遣址三號坑

面罩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遺址三號坑

大神獸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八號坑

这件打神兽虽然尺寸大,但细节十分丰富。这类神兽普遍在各类组合件中用作底座,大嘴我认为原先应该有塞或者其他东西封口。

神兽的设计逻辑及来源并不明确,但从头顶的样式来看,应该也为复合神兽。

头顶有一小立人,小立人穿着与大立人十分相似。

立人脚下底座可能为龙形,底座正面与大立人底座及铜铃的造型相似,但中间有一跪坐人像。

神兽脖子正面及小立人底座的背面均有一类似神树的纹饰。

前后腿都有一圈类似盘龙身体的纹饰,中间为一三叉形纹饰,纹饰中间有一从上或下看都类似笑脸的图案,

菊花都做出来了。

神兽与鼎尊人像的结合复原件。

神獸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三号坑

虎頭龍身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遣址八號坑

三星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虎本是长江流域常见的形象,但这件属于多元的表现方式,其面部特征与目前所见任何青铜器都很难划伤等号,但其爪子夸张的做法,与西周以后一类带虎钮的青铜器的做法较为类似。

戴尖脊帽立人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遣址八號坑

跪坐人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八號坑

頂尊跪坐人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七號坑

跪坐人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七號坑

龙柱形器三星堆一号坑

龍形器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七號坑

鳥形飾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七號坑

羽翅纹与鸟纹的结合。

頭像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遣址八號坑

三星堆目前发现最小的头像

魚形璋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遺址一號坑

展标说因为看着像鱼,就可能取材于传说中的蜀王鱼凫。这种猜测简直是……

鳥形飾片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遺址三號坑

有些东西为什么要看了又看?因为只有在不同的展览中才可能看到自己曾经看不到的一面。

龙形器

太陽形器

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1100年

青銅

三星堆遺址二號坑

确实不知道这件方向盘原来不止一件。

眼形器

約公元前1200-公元前800年

青銅

金沙遺址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沙发现的青铜器少且残,但没看出和三星堆有什么本质区别。应多数为从三星堆带去金沙的一些残留。这件眼形器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残留的彩绘。

眼泡

約公元前1200-公元前800年

青銅

金沙遺址

約公元前1200-公元前800年

金沙遺址

这取芯的技术令人惊叹。内壁完全没有接痕或者毛糙,十分光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