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173

《周易》·八卦掌

武宗武宗2024-02-15 14:07:130

天下武功

八卦掌 磨身功夫纯·铁汉也能弯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周易》是一部充满神秘深奥的古籍,它构建了一种以“变化”为核心的辩证思想体系。被誉为“千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正是在其框架之下发展演变而来。同时,它对于武术中的散手战术制定起着关键的理论引导功能,可以说是散手战术的逻辑根基。著名武术大师孙禄堂吸取了《周易》的哲学精华,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武术研究和实践中,因此成为中华武术界一代的宗师。首先,我们将从探讨“易”与八卦掌的核心“走”的无尽变化之间的关联入手。

在《易赞》中阐明了“《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在《说文》中,“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阴生阳,阳生阴,变化无尽,生生不息,此种生生的变化便是称为易”。八卦掌正是从“易”的变化理念中出发,发明出以活椿步“走”为机动策略的中心,技与用出奇制胜,达到了立于不败之地的技击手法。八卦掌的八母掌,六十四子掌都是在不断的“走”中产生的。董海川先师常用“百练不如一走”、“走为百练之祖”两句话教诲后学重视“走”。因为在实战中,无论是进、退、攻或防都需要“走”。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能通过“走”规避敌人锐利恶狠的攻击,保护自己,主动放弃原本占据的空间让敌人尽情地展开攻击;而自己却秘密地转移到敌人的背后,转危为安备注对方。《周易·系辞》中有言:“惟阴阳不测谓之神”。八卦掌的“走”就是它要求实现阴阳相融,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能在“走”中显示出刚柔,虚实的转换,如何在动中静,在藏中显的智慧。因此,八卦掌技术战术更迭中的“走”就是“易”的最好诠释。“易”对八卦掌的“走”设定髙度的角标。

八卦的卦象为乾、坎、兌、震、巽、离、坤、艮。《周易对象通释》中阐释“六十四卦无一不由乾坤的变化而产生”。下面就以乾、坤两卦来探讨《周易》在八卦掌战术原则中的特定运用。

一、阴 阳

《周易·系辞》表明:“乾者阳物也,坤者阴物也,阴阳之和,刚柔并立。”在对抗中,我们必须合理使用阳刚阴柔的基本方法,刚柔相兼,阴阳诡变,阴阳之间相互不离,阴阳相辅相成,阴托阳为主,阳以阴为根。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动静、虚实、进退、显藏、腾跃和潜伏等阴阳变化的战法,做到刚柔并济,动静融合,神鬼莫测,从而达到攻守转换自如,令敌防不胜防的目标。就如同《系辞》中所描绘:“变动如风,周游在六虚中,上下易位,刚柔互变,不能作为定则,只能随变而适应。

二、始 终

《周易》中言:“乾为始,坤为终,而乾坤皆有始终”,在使用八卦掌的技法时,行步变幻中,前一动作的结束,即为下一动作的开始,此掌之終,即为彼掌之始,以至于“由于无始,故无终。而达到八卦掌的势势相连,环环相扣,无尽无休,劲力未断,变化无穷的要求。《周易》解释:“终无终,不能有终”。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会在技击中留给对手空隙。比如在攻击时,会让对手有喘息的机会,如在防守时,对手会在一个动作结束和下一个动作开始的空隙中,利用“动人之将动,动人之将静”和“彼欲动,我先动”的道理乘虚而入。所以“终无终,不能有终”正是八卦拳技击理论的高深之处,应该时刻注意,刻刻留心。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许多有经验的老拳师在练习八卦拳套路,或与人较技时,他们总是如细水长流,似滚滚长江,缱绻不绝,封闭的极其严密,不给对手留下丝毫的空隙可乘。这也正是八卦掌所要练习的功夫所在。

三、显 藏

《周易·系辞》曰:“乾明而显,坤幽而藏”。“乾坤各有显藏”。在武术散手中,客观环境,变幻莫测,必须随时准备应对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并能够随机应变。某一手法的应用,必然导致这一手法的暴露。这就是所谓的“显”。然而,这一手技能制人胜败?还是反而被制于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既有“显”也必有“藏”,在“显”中藏有备用之计,邮藏中事难料,如果对手破解了这一招,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采取新的战术。如果下一手仍然无法奏效,那么就应该继续变化,直到取得胜利。《周易·系辞》中说:“隐藏好用”,一手之中必须藏有数种甚至更多的待变手法,才能顺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变化。

四、远与近的掌握

《周易》中的儒家哲理规定:“乾为远,坤为近”,以及“柔以为道,不利远者,刚以为道,不利近者。近则刚生危险,柔则胜出,远则柔挫败,刚则取胜。”在敌手与自身的较量中,扩散力量的行为被视为远,动作集中则指向近。当我的动作接近敌手时,我被视为远离;相应地,敌手的恒定行动将我拉近(确定主被动关系)。“刚”被解释为力量的强迫;相对的,“柔”指向力量的化解、蔓延,蓄积劲力,捕捉战役机会的过程。

因此,在发动进攻时,不宜表现出松弱无力,而应保持精准迅疾、坚固稳定,发出狠劲又充满弹性的拳势。只要抓准瞬息机会,全身应当内外统一,毫不犹豫地对敌拳脚所向。体现在与敌的搏斗,这是一场毫无情谊的残酷较量,要么你死,要么我亡。如拳界语币,中实不发艺难精。并且若无法以刚、稳、狠、切的攻击,若无迅捷的攻退,安然就会为敌人牵引、陷入被动。

“近”的战术理念则与此截然相反。敌攻我防,应适时娴熟地运用以柔克刚,以侧击解垂直压力的方式。以四两拨千斤的柔劲化敌之攻。最忌讳硬顶硬拼,八卦掌的理念为避其锐甲、防其锋芒,如河水随流,孤独自如。在此基础上,精通十字手法,熟练运用三角步伐,巧妙化解敌人的攻势,取得进攻主动。

然而,进入搏斗,其情况瞬息万变,远近刚柔之间,其应用也当随时变化。尽管有其规律,但绝无一成不变之数式。正所谓“功业见乎变,变动不居,唯变所适”。那些不能因情况掌握刚柔的自然法则,便将陷入被动,为胜利添上变数。正因为此,《周易对象通释》写到:“要知刚知柔,阴阳合德,刚柔互易”。也正所谓“柔中有刚,方为坚。”只有柔劲之极,才能达到刚坚之极。这样的运用,无论远近,刚柔,总能取得胜利。

五、动与静的把控

《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乾为动,坤为静,乾流动,坤凝静;动中含静,静中蕴动。”“动”为主动,表示手法运用过程。如《周易》中说:“动,万物无疾于雷。”则意味着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矫健如豹,精准果断。不可轻举妄动,但动必须见利。八卦掌崇尚施展必中,得到主观事实即可发。

攻击时要注意几个策略:

1、“动人之将动”。从生理学角度,神经接受刺激后,兴奋性倏地无生,再次被刺激无论强度弱略都不能引发反应,即当做“绝对不应期”。肌肉的“绝对不应期”则甚至更长。当对手将发动或者发动初始瞬间,其神经器官以及相关肌肉组织,刚刚接受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兴奋刹那,位于此期间。因此,哪怕对手对我发动有所警觉,他们也无法在短暂之际改变原有肌肉收缩方向。由于新的兴奋无法在处于“绝对不应期”的神经以及肌肉引发新反应,只能被动接受攻击,故有拳法谚语:“敌欲动,我先动”。

2、“动人之将静”。当我闪过对手的攻击,其姿势刚要停滞之际,也是我发动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对手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仍低于正常值,而位于“相对不应期”,且因肌肉收缩,最后达到全身的惯性,因此,难以及时改变攻击策略。分析之后,我的“动”应选择在对手“将动”“将静”为最佳。当然“拳打人不知”,能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好。

六、把握固与变的关系

《周易》中提到:“震为雷,雷者,动者也;巽为风,风者,入者也。”在战斗中,固与变的关系就像雷与风的关系一样。固说的是秉持原则,坚守策略,稳在一处,像雷那样具有强大的威力。变则是在固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战场局势,敌我对比,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灵活应对,如风那样,随时准备涌入虚空。理解并熟练掌握固与变的关系,对于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

七、聚与散的平衡

《周易》的理论告诉我们:“乾为聚,坤为散”,通过聚与散的变化来态度时刻的变化。常言道:“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这就是聚的核心意义。当气鼓胸膛,力划手足,刚柔适宜,虚实分明时,你就可以有聚了些力量。相应地,散,以避其峙制,以去其实力。如碧波荡漾,如虚无飘渺,如天马行空,似隔而不隔,似打而不打,似动而无形。体现在五音兼用拳,改变之调,有去有来,调来调去。聚与散的变化,格物无常,一阴一阳谓之伊,非此变化的平常规律而无伊,正如“一善一恶,一难一易”所言。正如感受人性的变化,永恒的变化。

八、隐与显的对比

《周易》中提到:“艮为山,山者,隐积也;兼为兑,兑者,最显也。”隐与显,两者皆为战术上的重要策略。隐,即是将自己的真正目的隐藏起来,诱敌深入,待其疏忽大意时,出其不意的给予致命一击。而显,则是以大胆的攻击方式,制造出一种威势,使敌人畏惧,从而震慑敌人,创造有利于自我展开的战术环境。然而,隐与显并非对立无缘,事实上,两者往往需要相辅相成,寓隐于显,藏实于虚,或寓显于隐,藏虚于实,以此欺敌制胜。

九、升与降的运用

《周易》分析认为:“升者,生而进也,生者乾也;降者,复归母也,归母者坤也。”升与降,形象描绘出战斗中的起落高下,在战斗中起达和下降自如,犹如穿云破雾,能在瞬间上升或降落,构成不可预测的攻势,令敌人防不胜防。升,以我之长攻敌人之短;降,以我之软制敌人之硬。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升与降,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十、伸与缩的力量

《周易》所说:“伸者,逼也,逼者乾也;缩者,观之应也,观之应者坤也。”伸缩自如,顺势而动,利用伸缩动作来调整攻击和防守距离。伸人之将伸、缩人之将缩。一个快速准确的伸缩拳势,就如流星击月,配合着体能、技巧、意识、配合的运用,或伸或缩,灵活自如。但应识得所用战术,伸缩有度,进退自如。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