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历史开端:炎帝、黄帝与蚩尤

距今5000年前,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从长城内外到岭南边陲,从东海之滨到西藏高原,从四川盆地到蒙古高原,分布着无数个父系氏族、或部落,如满天星斗一般。史称“万国”或“万邦”。

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财产和人口,这些氏族邦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形成了若干个大的部落联盟集团。比如,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以黄帝为首领的姬姓部落群,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群,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部落群,以及南方的苗蛮部落群。
炎帝号神农氏,姜姓,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是我国西北方一个农业部落的首领。他带领部落向东迁徙,准备进入中原一带。当时的中原地区被九黎族占领。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他有81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炎帝部落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败退到涿鹿一带。涿鹿是黄帝部落的栖身之地。黄帝号有熊氏,姬姓,又号轩辕氏,是我国西北方一个游牧部落的首领,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后来迁徙到涿鹿一带。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便率部众与炎帝会合,又联络了其他一些部落,组成联军,决定与蚩尤在涿鹿决一死战。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击败九黎族,杀了蚩尤,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炎帝击杀蚩尤之后,控制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但不久之后,他们之间的同盟关系破裂,双方大战于阪泉。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黄帝最终战胜了炎帝,成为“天下共主”。黄帝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天子”。
阪泉之战之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为了稳固天下共主的地位,他先是通过一系列战争树立威严,“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然后又进行了行政制度方面的建设,“举风后,力牧、大鸿以治民”,“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最终实现天下治,“万国和”。黄帝时代是通过战争和政治管理打通地域隔阂,树立“英雄”以掌控全局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英雄们已经从原始部落间争夺食物、地盘发展到争夺“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本分散于广阔疆域内、各自独立发展的众多氏族、部落,被置于同一位“天子”、同一个政权组织的监管之下,由此形成“天下”、“万国”、“万邦”、“天下共主”、“天子”等观念。此时的黄帝不仅是最高的部落联盟首领和军事首领,更是天下“万国”、“万邦”的主人。他是王,是“天子”,成为后世帝、王、皇帝的前身。

作为“天子”,黄帝所掌控的疆域十分广阔。东至渤海,登泰山。西达甘肃,登崆峒山、鸡头山。南至长江流域,登熊山、湘山。北至内蒙古。当时的天下,万邦林立。但其中有三个部族最为强盛,文明程度最高、影响力也最大,它们是夏族、商族和周族。

您若喜欢,为我点个在看哦
天有道,人有心;人心便是人类用来承载大道的器皿
大道无形,人心无质。无形的大道,只能用同样无形的人心来承载。宇宙有道,人有心。宇宙有天地人三才,有天道、地道、人道;人类拥有天魂、地魂、人魂,也就是天心、地心、人心。宇宙无边,人心无际。大道无形,人心无质。人心可以包容万物。自然也可以:以天魂包容天道、以地魂包容地道、以人魂包容人道。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长为圣人、伟人?紫网2023-10-14 17:55:21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77)
《老子》第77章天道与人道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译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不是很像拉弓射箭呢?举得高了,就压低一点,压得低了,就抬高一些;弦拉得过紧了就放松一些,用力不足了就加点力气。秋雨堂2023-07-30 12:42:26
0000《格言》《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格言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清·曾国藩千万不要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围炉夜话》有济人之心无争强之意心能转物,即同如来——【闲敲棋子慢品茶】(6)
但有我心在,万般皆是苦。关于心字,佛家之解释大致为,其一,肉团心,是指我们的心脏;其二,草木心,草木的心是一种物体的中心;其三,缘虑心,即我们心里面在思考的这种心;其四,分别心,那就是好坏、多少、悲喜、得失,即种种的分别执着心;其五,集起心,集起之意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皆在造业,造业之后,叫做业识;其六,不生不灭心,清净之智慧,五蕴皆空,即是般若,即为本心本真。新用户97560OBk2024-02-12 14:09:25
0000